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燃文化之薪,延傳承火炬——西安交通大學南洋書院電氣2301團支部走進非遺文化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曆經千年風霜,華夏文明流傳悠遠。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智慧與風骨,深深地鐫刻在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代代相傳。拓印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對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麵的手工複製品。其方法是將拓片緊緊覆蓋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拓印技術既可以讓後人了解到曆史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也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藝術價值。
為了學習並傳承拓印文化,10月11日下午,電氣2301團支部的部分同學來到了西安拓菩學院,體驗了拓印技術。同學們作為新時代青年,追隨國家號召,積極學習非遺技藝,致力於讓祖先的寶貴遺產永不蒙塵。
這次活動電氣2301團支部定製了刻有西安交通大學校徽的拓版,意在將西遷精神寄托於拓印技術,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銘記作為西遷精神傳承人的責任與擔當。
電氣2301團支部的同學們首先用濕毛巾清潔拓版,將宣紙居中覆於拓版之上並濕潤,覆蓋一層塑料膜。其後,用棕刷與氈布錘使拓紙與原石更貼實。待拓紙幹至八九成,用拓包沾取適量墨汁,有規律地拍打於拓版。在這個過程中多次上墨,直至墨色均勻。上墨完畢後,待拓片幹至八九成時,雙手緩慢揭紙,最後即可題字裝裱,完成拓片的製作。
在體驗結束後,電氣2301團支部的李佩窈同學還對非遺傳承人陳老師進行了采訪。
陳老師首先對拓片的曆史背景進行了介紹,拓片從東漢末年至今已經兩千多年曆史,“古代許多文物無法移動,於是人們就用紙和墨水經過一係列工序將上麵的文字拓印下來。古代拓片可以用來記錄書畫家的字和畫,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拓片就相當於最早的複印機。”
陳老師痛心地表示中華傳統文化目前最大的困境是知名度低。“我們平時在製作拓片時,以及拿著拓片去參加展覽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在幹什麼,可能會與書法等更普及的文化形式混淆。”
談及拓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陳老師表示老一輩人在進行拓印時,會更加偏向於傳統風格的作品。但這樣的作品容易麵臨一個問題,即其雖然有著較高的收藏價值,但在年輕人中缺乏市場。而現在有更多的拓片結合了一些當下流行的元素,以迎合現在的年輕人,這些創新的成果相對於傳統作品會更受年輕人歡迎。
體驗了拓印技術後,電氣2301團支部的同學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意識到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是當代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當代青年責無旁貸的曆史重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象征著我們國家悠久的曆史。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精神動力。作為新時代青年,理應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