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學獲評2023年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單位
近日,共青團中央發布《2023年全國大中專學生誌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通報結果》,學校榮獲2023年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單位。此前,學校還榮獲2023年陝西省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省級示範高校”,3支社會實踐團隊獲評“省級優秀團隊”,魯藝學院《繪出新征程下的“中國紅”傳承新時代下的“聖地光芒”》榮獲“省級優秀調研報告”,聶工強、袁鬆岩、趙世翔3名同誌榮獲“省級社會實踐工作先進個人”。
長期以來,學校把“三下鄉”社會實踐作為學生第二課堂素質提升的必要環節來強抓,注重引導學生深入農村、社區、廠礦企業,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錘煉意誌品質、增強社會責任、培養家國情懷。2023年暑期,學校以“學習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為主題開展了“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建實踐團隊406支(組隊規模較2022年增幅為41%),3000餘名師生足跡遍及24個省57個市縣(區)572個村鎮,相關活動被學習強國、中青網、“三秦學子”等媒體報道140餘次,獲得實踐地錦旗、表揚信、感謝信共48份。
——完善機製、係統謀劃,提升社會實踐工作科學化管理水平。構建了“黨委領導、團委牽頭、部門保障、學院開展、師生參與”的工作格局,以“目標精準化、工作係統化、實施項目化、傳播立體化”為工作原則,加強在項目申報、經費匹配、立項結題和宣傳報道等方麵的宏觀把控,實現了社會實踐工作各層麵、各階段的有機結合,確保管理有統籌、實施有成效、參與有收獲。加強安全管理,為師生購買保險,修訂安全管理預案,建立“家長+指導教師+學生”安全承諾製度,完善團隊定期彙報和動態管理製度。聘請專業教師在立項選題、報告撰寫、視頻製作等方麵進行係統培訓。
——創新載體、強化服務,構建社會實踐工作多維助力格局。建成社會實踐網絡工作平台,實現了工作線上線下雙受理,精簡了辦事流程,強化了服務效能。組織開展社會實踐隊服和隊旗設計大賽,強化實踐育人特色文化建設。依托“兩微一端”及時報道和展示團隊風采、交流實踐成果,激發師生參與熱情。與黨政企事業單位簽訂社會實踐基地共建協議23份,拓展了實踐育人平台。貫徹“五育並舉”理念,在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將勞動教育實踐部分納入社會實踐學分評價體係,有效增強了第一、二課堂的育人聯動。構建社會實踐導師庫,新增入庫教師50人,導師庫博士占比70%。
——深耕厚植、注重實效,拓展品牌影響力、傳播青春正能量。以深化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調研中提升認知,在實踐中增長技能,在奉獻中彰顯擔當。打造“實踐+紅色傳承”品牌,政管學院、馬院12支“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專項實踐隊,組織開展理論宣講23場,助力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石油學院、外國語學院“請黨放心、強國有我”35支實踐隊通過參觀曆史文物、聆聽革命故事、觀看紅色影片等形式,深入了解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曆史、紅色故事,在實踐中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打造“實踐+鄉村振興”品牌,經管學院、體育學院、魯藝學院“鄉村振興,教育先行”實踐團共招募隊員253人,開展助力鄉村文化建設活動16場、農產品直播帶貨活動6場;物電學院、數計學院開展義務家電維修活動18場。打造“實踐+傳統文化”品牌,文學院、教科院開展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推廣活動8次,化工學院、曆史學院走進漢中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蔡倫紙、謝村黃酒、西鄉綠茶與架花刺繡等製造技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零”距離接觸。打造“實踐+社區服務”品牌,學生社團聯合會、張思德青年誌願者協會發起“一起雲支教 攜手創未來”專項活動,組建了50支線上結對幫扶團隊。醫學院“送醫下鄉”實踐隊開展基層義務問診活動5次。建工學院、生科院“禁毒青力量”實踐隊走進社區開展禁毒宣傳活動7次。打造“實踐+延安精神育人”品牌,申請獲批團省委“陝西省高校青馬工程實踐培訓基地”,2023年暑期,為來自70餘所高校的1000餘名學生義務開展了延安精神實踐教育。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