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23次管理工效學 | 第3屆智能交互與體驗學術會議暨第3屆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在西安順利召開

為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意蘊和實踐價值,探討人類工效學與工程、設計、管理、神經科學、信息交互、人工智能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機製,分享國內外學術界、工業界在管理工效學、設計工效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和實踐成果,由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管理工效學專業委員會、智能交互與體驗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西安科技大學承辦的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23次管理工效學&第3屆智能交互與體驗學術會議暨第3屆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於2024年4月19日至21日在西安順利召開。本次會議以“贏得未來:數智時代的人因·安全·健康”為主題,聚焦並推進人因工程在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領域的產教研融合發展,麵向數智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贏得未來,賦能學界與業界的交叉融合、廣泛探討、協同對話和創新發展,助力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攜手促進人們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提升。來自國內外管理工效學、智能交互與體驗、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等領域近100所高校,30餘家地方科研機構、企業的4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19個議題展開深度交流,共舉辦12場主旨報告、100餘場分論壇報告以及人因工效學展覽,在濃厚的學術討論氛圍中碰撞出了激烈的思想火花,積極為中國人類功效學事業發展建言獻策、貢獻力量。本次會議主要分為開幕式、主旨報告、分論壇專題討論、博碩士論壇報告、管理工效學/智能交互人因工作坊、人因設備及應用技術展覽、管理工效學/智能交互與體驗專委會會議、閉幕式共計8個單元。
2024年4月20日上午,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23次管理工效學&第3屆智能交互與體驗學術會議暨第3屆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開幕式於古都西安舉行,共同探討最新科研動態,共襄前沿科技創新。西安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陳春林,歐亞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協副主席馮長根,東北大學教授、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長郭伏,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人類工效學會原理事長張偉,中國台灣清華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國際人因工程學會聯合會原理事長王明揚,重慶大學教授、智能交互與體驗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易樹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管理工效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祖華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開幕式由西安科技大學田水承教授主持。

西安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陳春林致歡迎辭
首先,陳春林副書記代表西安科技大學致歡迎辭,他對國內外的各位來賓和參會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對各界長期以來給予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期待本屆大會能夠以學術交流為紐帶,深化合作,攜手努力,共同推進管理工效、智能交互與體驗、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等領域的發展。

歐亞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協副主席馮長根院士做主旨報告
馮長根院士作為安全科學與技術和新材料領域的領路人,以人因交互安全的學科交叉研究為引,強調了未來數字時代的人因安全健康發展對於國家安全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意義,並期待能夠通過本次大會彙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人類工效學科學研究的繁榮發展。
郭伏教授介紹了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在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等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強調了新時代新征程中人類工效學研究在服務“雙碳”戰略中的全新使命,介紹了人因工程、基礎工業工程方向的最新研究進展,並對大會承辦單位、讚助單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
張偉教授祝願本屆大會通過對數智時代的人因·安全·健康等交流討論,凝練各方觀點,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為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以及在中國人類工效學研究方麵實現更大突破做出貢獻。
王明揚教授結合自身經曆,從人類工效學角度分享了管理的意義以及科技對人類現代生活方式產生的影響。他強調,現階段管理工效學前沿科技探索需要思考如何合理發揮出科技最大的應用價值,確保它們的發展符合人類的價值觀和社會的利益,將其潛力轉化為實際的商業應用和社會福祉。
易樹平教授在對人因交互安全研究曆史進行回溯的基礎上,指出人與機器已經由單向操作轉變為共生、協同和互補關係,通過捕捉和識別人類行為模式可以幫助機器更好地理解人的認知、意圖、情緒和習慣,有助於發揮人在智能製造中的創造性作用和決策地位。
最後,蔣祖華教授對本屆大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並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本屆大會為推動人類工效學領域相關研究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平台,對管理工效學、智能交互與體驗、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等學科建設、專業發展以及方法論創新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弗萊貝格工業大學教授Marcus Wiens做主旨報告
此外,本屆大會開幕式還舉辦了12場精彩紛呈的主旨報告,特別邀請東北大學教授郭伏、複旦大學教授戴偉輝、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鄭湃、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蔣祖華、西安科技大學教授李紅霞、台灣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紀佳芬、重慶大學教授易樹平、弗萊貝格工業大學教授Marcus Wiens、加拿大注冊安全工程師Philip Andrew Gallant、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人類工效學領域首席研究員趙朝義、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田軍、華為終端 BG 軟件 UX 設計部人因研究創新 Lab 主任張宇博分別作“具身代理類人度對用戶主觀感知和神經反應的影響研究”“人機協同的心智效能與神經管理”“一種視覺語言模型賦能的互認知人機協作製造係統探索”“人因實驗範式和實驗設計要件”“神經安全管理學:基於神經科學的安全管理新探索”“從人機環程序談根本原因分析與 SMS”“人本智造單元中人-智能係統協同雙智能體工作機製研究”“A Multi-Agent System to Improve Resilience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in Cross-Border Disasters”“Developing a Positive Safety Management Culture”“智能人機交互設計標準進展”“基於車聯網大數據分析的駕駛風險評估研究”“麵向生態的鴻蒙係統人因研究與設計實踐”等主旨報告。各位專家從人因與工效學、智能交互與體驗、人機智能感知推理、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感性工學、神經設計學等研究領域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研究進展和先進技術手段,共同探尋和解密人類在設計、人因工效和認知過程中的規律。

優秀論文頒獎
本屆大會設立頒獎環節,頒獎儀式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蔣祖華主持。會前,承辦單位組織專家對參會論文進行了匿名評審,共計選出10篇優秀論文。由清華大學教授張偉、重慶大學教授易樹平、西安科技大學教授田水承、台灣科技大學教授紀佳芬等對獲獎論文作者進行頒獎。同時,大會還頒發了管理工效學分會傑出貢獻獎,由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保國、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教授王明揚對獲獎人進行頒獎。




分論壇報告
2024年4月21日,大會舉辦了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23 次管理工效學&第3 屆智能交互與體驗學術會議暨第3 屆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的分論壇報告,100餘位專家學者報告了他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會議共設11個分論壇,包括:設計人因、醫療康養、安全管理、管理工效、智能網聯汽車人機交互、智能交互與體驗、神經認知管理、前瞻性思考、青年學者論壇、博、碩士論壇1、博、碩士論壇2,這些主題涵蓋了人類工效學、智能交互與體驗、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對象及新視角。各分論壇現場學術氛圍濃厚,在場與會者與彙報者開展了深入的交流,討論氣氛熱烈。
在設計人因和醫療康養分論壇,學者們從係統與產品設計角度分享了現實場景實施和體驗中的人因價值,探討了人因工程在醫療康養中的實踐應用和創新路徑。
在安全管理、管理工效和神經認知管理分論壇,學者們分別從安全環境、應急管理、神經刺激與反應等視角,應用相關理論與技術,開展了多領域、多維度、多模態數據的深入探討,討論了相關視角下的安全行為管理、安全績效管理、應急效能管理和神經認知管理,充分體現了管理工效學的廣泛應用前景和實踐價值。
而對於智能網聯汽車人機交互和智能交互與體驗的討論,學者們突出了智能設備和技術快速發展和應用背景下,產業界和學術界對於智能領域人機交互、具身體驗的關注,同時深入探討和分享了在智能交互技術發展中的交互策略和機遇。
同時,論壇對於管理工效學的發展進行了前瞻性思考,討論了如何推動管理工效學創新型應用與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跨學科應用與發展是與會者們重點關注的話題,展示了該領域的跨學科融合和創新方向。
此外,通過組織和開展青年學者論壇與博、碩士論壇,展示了青年學者們在管理工效學研究方麵的大膽探索和積極思考,與多種場景、多種對象相結合,發展和利用管理工效學解決實際問題和延伸學術探索。

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23次管理工效學&第3屆智能交互與體驗學術會議暨第3屆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既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強化人因工程技術應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次生動實踐,也是延續學會品牌、彙聚眾智、引領全國人類工效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場學術盛會。會議搭建了開放的學術平台、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展現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會議參加人員之多、會議主旨報告之多、會議設立論壇之多,為我國人類工效學與安全、工程、應急、管理、神經科學、信息交互、人工智能等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創新開創了美好的未來,期待來年相聚,共同譜寫管理工效學、智能交互與體驗、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等研究領域的精彩篇章!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