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讀研率100%,獎學金覆蓋率90%|西北大學第三屆華大創新班,太厲害了
2024-06-17 10:33:00
西北大學
  2024年畢業季,西北大學第三屆華大創新班再結碩果。全班24名同學中,23人保研至中國科學院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水平院校或科研機構,1人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至中國科學院大學。
  校企合作,開啟科研之門
  華大創新班是西北大學與華大集團根據雙方人才培養的創新機製和教學資源優勢,依托國家級一流專業生物科學、省級生物科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2.0,參考基地班標準設立的,是“產學研”交叉培育、實現雙贏的創新教學實踐。
  華大創新班采取“3+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班級成員在西北大學完成三年本科教育後去往深圳華大集團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實踐。
  華大創新班班主任厙夢堯副教授說:“西北大學和華大集團的人才聯合培養是一項合作共贏的舉措,華大作為基因檢測的標杆企業,提供基礎性科研訓練和最前沿的業界視野給學生未來科研道路啟發。對學校來說,學生前往國內頂尖名校深造,提升西北大學生物科學學科的影響力。”
  得益於生命科學學院和華大集團校內外“雙導師”的培養優勢,創新班學子們在華大能夠得心應手地探索全新的科研領域。作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領跑者,華大以其獨特的科研模式——學、研、用相結合,深入探索人類、醫學、農業、畜牧以及瀕危動物保護等眾多領域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堅持‘產學融通、雙創提升、精準培養’,華大和西大合作緊密,共同製定教學計劃,共同研發特色課程,共同開展教學活動,共同落實實踐教學任務、共同實行教學質量監控,全過程開展學生跨校、跨企培養。”生命科學學院本科教學副院長張亞妮教授說。
  生命科學學院在華大創新班設立臨時黨小組、臨時團支部,聘任校外思政班主任、領航班主任與學長班主任,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課程教學和實踐實訓過程中,黨團建設對大學生人才培養的引領作用充分顯現。華大創新班黨員人數占比50%,團員人數占比100%。
  “高精端”科研實驗平台領先生命科學行業平均水平,華大擁有一套完善的測序分析係統,其測序技術在全球名列前茅。在精準健康所宏基因組中心,丁一真同學說道:“華大的測序技術目前非常的成熟,在篩菌的工作量很大的情況下,數據出的非常快,效率很高。”在實習期間,導師還曾讓丁一真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按合作方要求去培養和挑選菌株,和業界高度互動、緊密交融是華大培養“實幹型”科研人才的關鍵抓手。
(在華大集團實習)
(在華大集團開展勞動實踐教育)
  對於創新班的同學們而言,在華大實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提升自身認知與水平的過程。在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獲得與國際友人麵對麵的交流機會;在“開講啦”係列學術講座了解到各領域的前沿研究;在同行學堂的線上課程推進項目進展,增加知識儲備。“前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講座”的特色課程教學模式讓創新班的同學們跳出學生的思維局限,真正接觸到生命科學領域的深層次問題。
  近年來,學校在協同育人方麵,鼓勵院係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解決行業產業實際問題為導向,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打造產學研用人才培養“試驗田”。華大創新班充分融合西北大學學科優勢和企業科研創新優勢,在課程講授、科研訓練、實習實踐等方麵同華大集團開展深度合作,極大提升了專業社會適應度和人才培養質量。
  紮穩根基,科研競賽“雙開花”
  從高校學習模式切換到“早九晚六”的科研模式,截然不同的生活節奏,其間穿插著各種小組會議和討論,這種規律而緊湊的日程安排,對同學們而言既是對未來研究生生活的一次預演,也是為日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的寶貴機會。
  從2023年7月赴深圳學習起,生命科學學院老師曾三次赴深圳看望慰問創新班學子、輔導員線上定期收集並處理學生方方麵麵的問題,濃厚的師生情誼一步步讓學子們在異鄉仍能感到遠在一千公裏外的“西大關懷”。
  談及創新班的情況,輔導員範銘沁老師說:“在日常學習中,大家你爭我趕,形成了良性的競爭氛圍,創新班同學不僅在成績上表現優異,更重要的是他們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都很強,也能夠較快適應新環境。”2人獲2022-2023年度西北大學"學生幹部”稱號,1人獲西北大學"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國家獎學金、國家勵誌獎學金、王耀東獎學金、金域醫學獎學金、校級一二三等獎學金……獎學金覆蓋率高達90%!
  四年來,創新班的同學們在科研和競賽道路“雙開花”,包攬下一眾獲獎證書。其中18人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研究暨實驗設計論壇等各項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活動,4人獲得國際級獎項,13人獲得國家級獎項,4人獲得省級獎項,3人獲得校級獎項。
(部分同學獲獎證書)
  生命科學學院十分重視同學們的科研能力,對專業領域內含金量高的競賽,由學生主導,學院提供完善的“後背力量”支撐,在經費、實驗室、導師等多方麵提供大力支持,助力學生們取得競賽成果。iGEM社團專門組織並協助對國際遺傳工程的機器設計競賽感興趣的同學參與,創新班班長劉毓涵同學作為核心成員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獲國際銀獎。在科研準備中,遇到初始的“新手期”和過程中的“瓶頸期”,老師們的耐心指導和細心操作總會讓同學們重振旗鼓,丁一真同學作為項目負責人參與第八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獲得國家二等獎。郭蘭同學主持一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並順利結題。
  在聯合培養過程中,學生們達成了從無到有獨立負責項目的轉變,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嚴號棋同學進行的是胚胎神經脊的發育和分化的研究,在華大導師的引導與幫助下,以第一作者在《中國醫藥導刊》2024年第26卷第1期發表論文《西班牙精準醫療發展現狀及納瓦拉1000基因組計劃(NAGEN1000)》,“築夢先鋒”本科生黨支部副書記陳鈴芳同學作為第三作者發表SCI二區論文Identification of aluminum-resistant miRNAs and IncRNAs in Vitis quinquangulari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ed aluminum-tolerance mechanisms。這些階段性的成就,是華大對學生們深厚信任和高度重視的結果,也是全體同學一年來團結協作、辛勤工作的成果。
  在科學探索的征途中,每一步進展都凝聚著不斷的求新與堅韌的毅力。實驗的旅程並非坦途,而是充滿了挑戰與重試的循環。每一次推倒重來不僅磨礪了意誌,也增強了創新班學生們的抗壓能力。自首屆至第三屆華大創新班,這股韌勁持續燃燒,傳承不息。
  情深似海,在不同軌道中熠熠閃光
  在緊張而充實的學術研究與科研競賽之外,創新班的日常氛圍同樣洋溢著活力與團結。學院曾組織同學們到寶雞市太白山紅河穀進行為期10天的野外實習,一路爬山登頂,一路采集製作標本。同行的厙老師回憶到,“大家一路上有說有笑、互相扶持,相互留意不讓任何一個同學掉隊,這樣的同窗情誼是非常寶貴的人生回憶。”
  暑假期間,創新班同學積極參與生命科學學院“衝蜂隊”三下鄉社會實踐,前往平利縣、嵐皋縣等 20 餘個鄉鎮的156 個村開展調研,開展胡蜂防治宣傳。團隊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項目 TOP100”“陝西省優秀青年誌願服務項目” “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等國省校級獎項 10 餘項。
  四年來,創新班的學子們不斷通過興趣、誌願和學生工作延伸生活的“觸角”,給大學增添別樣的溫度與厚度。郭雅霜同學積極參加誌願活動,擔任十四屆全運會誌願者累計誌願時長超280小時;魏安寧同學擔任西北大學博物館講解員,累計講解30餘次;王嘉璐同學廣泛參與文體活動,在學校定向越野比賽、校運會五千米、學校手語操大賽等校級賽事中獲得6個獎項;陳鈴芳同學自發組織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動物保護者聯盟,為校內二十多隻流浪貓狗進行TNR絕育與領養……
  “領航時空,健康先行”,是華大人生活哲學的核心。在“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三好企業文化的引領下,華大會定期組織各類活動放鬆企業員工與創新班學子的身心狀態。春秋季運動會、九九健康節、“羽杭杯”羽毛球賽、2024新年聯歡會……創新班的老師也常鼓勵大家出去團建、聚餐、爬山,每一次的集體活動,同學們之間訴說心中理想,暢談未來遠方,共同為彼此定格下情誼深厚、閃閃發光的本科四年。
  “共同開拓生命科學新天地,砥礪奮進生命高峰”是創新班延續至今的聯培理念,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付愛根教授說:“西北大學攜手華大集團,聯動發揮校企教學資源優勢的做法已經成為華大全國推廣的典範,陝西多所知名高校也邁上了校企合作的新道路。未來,我們將以創新班的培養實踐經驗為基石,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體製機製,努力在生命科學和“大健康”人才培養領域形成全國獨樹一幟的‘西大模式’。
  前川已渡,後山待攀。談及對創新班學子的未來祝福,厙夢堯老師說道:“希望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裏懷抱初心、尋夢致遠、求真務實、勇於探索,人生永不設限。”
  將“公誠勤樸”寫在西大,將“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用在華大,第三屆華大創新班學子們已經踏上了新的科研和求學征途,翻越千山,再回首四年本科生涯,他們仍覺得青春無懼,感動萬分。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