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內涵、製約因素及對策探賾
2023-11-02 18:42:00

  摘要: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打造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二者協同共進,本質上是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有了更深刻的內涵,但依舊有許多製約因素,如農業生產汙染嚴重、工業汙染“下鄉”等。因此,根據農村生態治理中出現的製約因素,提出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政府大力宣傳生態文化、轉變農民生態意識等鄉村生態治理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內涵;製約因素;對策

  新時代要想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做到五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其中生態振興是重要支撐。鄉村振興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相輔相成,共同致力於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推進二者協同共進有利於推進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因此我們要積極推進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內涵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位於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進程中,賦予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更深層的曆史內涵和現實內涵,深度剖析其所蘊含的內涵有助於探析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問題、尋求其解決對策,提高鄉村生態治理水平。

  從曆史內涵來看,馬克思生態觀認為人的生存要遵循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自然規律,人類是自然界發展進程的產物,並依賴於自然界,人從自然界獲取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源,同時又將廢棄物返還給自然界。人和自然界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人必須和自然和諧相處,不然破壞環境就會反過來傷害人類本身。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基礎,同時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生態思想。以自然主義為核心的道家文化認為自然是萬物本源,《道德經》中曾記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人類社會應該順應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人們之間不相互幹涉,不強行改變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利於促進生態反哺社會發展。

  從現實內涵來看,我國已經完成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正向“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農村生態保護就成了新時代大家關注的問題之一。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十九大更是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並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鄉村振興中,奠基了“中國生態鄉村”的未來。現階段,全麵脫貧後,“三農”工作重心轉移到全麵推進鄉村振興進程,其中鄉村振興戰略五大內涵的“生態宜居”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緊密相連。黨的二十大也對農村工作進行了部署,2035年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美麗鄉村”就是農業強國的核心要義。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製約因素

  (一)農業生產汙染嚴重

  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以農業為主,農民為了提高收入,就會想方設法提高農作物產量,加大對農藥、化肥、農用地膜的應用,這些產品的使用雖然會增加農產品的產量,但過度依賴會危害農作物的健康成長,還會汙染土地、水源等,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甚至會威脅人的身體健康。

  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汙染源包括三部分:第一,農用化肥施用量的增加。過量使用化肥會造成農作物品質下降、營養成分失調、土壤板結甚至破壞土壤結構從而加劇土壤酸化,最終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的數據顯示,我國化肥的施用量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在2015年達到6022.6萬噸的頂峰[[2]]。雖然2016年開始化肥使用量開始減少,但我國仍然是全世界施用化肥量最多的國家,是發達國家安全化肥施用量上限的兩倍,平均利用率僅40%。

  第二,農藥使用量的增加。農藥的使用主要是為了消除農作物害蟲從而增加農作物產量,但農藥殘留會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危害人體安全,流失在空氣中的農藥通過蒸發造成環境汙染,土地也被有毒化,農業生態治理難度大。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22》的數據顯示,1990年我國農藥使用量是73.3萬噸,到2021年我國農藥使用量是123.9萬噸,20年間增加了50.6萬噸[[3]]。

  第三,地膜使用量的增加。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22》的數據顯示,1990年,地膜的使用量為48.2萬噸;到2015年,地膜的使用量增長達到了最高峰,增長到260.4萬噸。農膜的使用使作物增產30%左右用於40多種農作物上。但殘留地膜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很嚴重的“白色汙染”,農膜使用時間越長則殘留在土壤的地膜碎片越多,會使土壤重金屬汙染及破壞土壤的通氣性,嚴重影響了農業農村的綠色發展。

  (二)農村生活汙染大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收入的增加使得消費水平大幅提高。但與此同時,農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也與日俱增,垃圾的種類繁複,農村生活服務型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低從而導致治理難度的增加。根據全國人大代表趙曉燕調查所知,農村垃圾生產量為每人每天0.86公斤,年垃圾產生量就為3億噸[[4]]。同時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了農村垃圾從十幾年前的廚餘垃圾變成了許多難以回收利用的固體廢棄物,難以分解。現如今我國農村還沒有專門的垃圾站和垃圾處理係統,農村自治組織管理不足加上農村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大多采取的隨意處置、填埋或焚燒的方法。隨意丟棄導致農村的路邊、村頭都裸露著大量垃圾,嚴重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影響鄉村風貌。

  (三)工業汙染“下鄉”

  自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一些企業采取了“先上車、後補票”,許多小規模的汙染性作坊出現了快速無序式發展,很多鄉鎮企業生產設備落後,缺少環境保護觀念,一味追求經濟收入,對鄉村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很嚴重的傷害。進入21世紀,經濟飛速發展,很多地方出現了“唯GDP”的政績觀,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默許了企業為了盈利而大肆排汙破壞環境的行為,農村地區被汙染化速度快,而治理水平低,工業汙染不斷威脅著“田園淨土”。後期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城市環保意識加強及城市用地成本增高,工業企業“下鄉”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重汙染的工業企業由於政策逐步轉移到城市郊區、工業園區或鄉村地區,工業企業產生的工業垃圾及廢水未經處理,各種重金屬和有害物質都被排放到了空氣、土壤和水源之中,工業汙染所引起的傷害是遠超於化肥和農藥的,鄉村地區工業汙染成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巨大攔路虎。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對策探賾

  (一)倡導並積極培育綠色循環農業

  遏製農村生產汙染需大力倡導綠色農業的生產方式,兼顧保障農產品的效益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兩個方麵,重新調整傳統的粗放式農業生產,最大程度地減少農業汙染物的產出,掀起一場農業生態革命,促進產業生態化。一是針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麵源汙染進行有效防治,對汙染源頭進行減量,推進有機肥替代傳統化肥,控製化肥、農藥使用量在定量區間;二是要提高對農業生產廢棄物的利用率,大力推廣有機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建立地膜、農藥包裝袋回收的鼓勵機製,推動畜禽糞便及秸稈科學還田;三是健全農業生態循環體係,推廣種養配套的生產模式,用養殖糞汙作為有機肥,解決化肥用量及養殖汙染問題,提高資源利用,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模式,例如寧夏的“牛糞銀行”的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二)提升並全麵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讓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營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才能使生態文明理念外化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道路。一是強化政府和自治組織的生態意識。地方政府幹部轉變唯政績至上的觀念,加強對生態文明觀念的學習,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積極性,采取多樣化的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方式,將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工作責任到人,開展村民生態文明環保小組,建立生態文化學習獎罰機製,積極引導村民主動學習生態文明相關知識。二是擴大接受生態文明意識的範圍。通過生態主題教育、傳統文娛節目等多渠道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態文化素養,力求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營造良好的生態鄉風氛圍,使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引導農村居民主動參與生態治理的政策製定和監督管理中,發揮農村居民的主人翁作用,主動養成綠色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69.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2[EB/OL].[2023-05-01]. http://www.stats.gov.cn/sj/ndsj/2022/indexch.htm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2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

  [4] 北京晨報.趙曉燕:健全垃圾監管網絡解決農村垃圾[EB/OL].[2018-03-15]. http://www.bjrd.gov.cn/zyfb/zt/13jqgrd1chybjthdztbd/yajyjc1301dbt/202101/t20210129_2243444.html

  (作者:郝麗麗,單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