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土曆史實踐中找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之智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大會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實現的重要一環提高鄉村教育的質量,而鄉村教育振興要依靠鄉村教師,鄉村教師是促進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力量,是發展更加公平優質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頒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這些重要決策和部署說明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意義。曹彥傑教授所著的《師範與鄉村:中國鄉村師範教育的興起(1919-1949)》(以下簡稱“師範”,中國社會出版社,2020年版),對鄉村教師教育問題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對今天改進和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曆史借鑒價值。
首先,“師範”這本書的問題意識很強。全書圍繞“20世紀30年代,師範何以下鄉又如何形成鄉村師範教育運動”這一問題展開。本書首先從20世紀20年代鄉村危機談起,作者以鄉村社會為考察對象,從社會史的角度著眼於鄉村社會的微觀背景,試圖挖掘鄉村危機的局部因素,探討鄉村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區別於以往側重於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宏觀背景。
一是鄉村教育與鄉村建設脫離問題。新式學校在鄉村推進時遇阻,研究發現,學校本位的新教育與鄉村普及教育相背離,不能適應鄉村重建的需要,這既與鄉土中國和傳統教育(即私塾教育)的強勢有關,也與新教育照搬西方教育理論和措施有關。因此,“鄉村化”改造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鄉村的具體實際,實行平民化、生產化、鄉土化教育。
二是師範教育和鄉村教育的背離問題。近代師範教育製度形成於歐洲,清末教育改革中,師範學校作為近代學校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被引入中國。由於最初開辦的師範學校大多設立於城鎮區域,從師資、課程、教學到就業等都明顯帶有城市化特質,即便是生源來自鄉村的師範生也不願到鄉村服務。然而,20世紀初期的中國還基本屬於鄉村社會,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九成有餘。1920年代,隨著鄉村社會的危機和鄉村普及義務教育的需要,已有師範教育不能為廣袤鄉村社會提供數量充足和有鄉村教育情懷的師資,鄉村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師資危機,引發了各界對師範教育問題的廣泛關注和批評。對農村進行教師教育改造,需要通過辦理鄉村教師學校,實現教師教育的脫胎換骨。但由於農村教育缺乏優質的師資力量引導,導致有條件的人把孩子送進城裏讀書,而農村教育落後城市師範畢業的師範生又不願意到鄉村任教,就更加劇了師資力量的匱乏,造成惡性循環。簡單地說,就是“師範下鄉”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的鄉村師範培養機製培養不出能夠促進鄉村建設的人才。
之後,作者探討了鄉村師範教育的三種培養模式及發生機製。師範下鄉運動主要由知識分子、國民政府和共產黨三種主要政治力量主導,作者從此三種維度對鄉村師範教育的發展曆史進行了梳理。鄉村師範學校始於山西省國民師範學校,由閻錫山籌辦。盡管仍在城市辦學,但其定位已是一所“為鄉村社會培養師資”的師範院校,其探索嚐試為後來的各類鄉村師範機構提供了寶貴的辦學經驗。進而,先進知識分子進一步認識到,以“改造鄉村社會”為己任的鄉村教師隊伍,在農村地區籌辦鄉村師範,更有利於培養農村真正需要的鄉村教師隊伍。隨後,南京國民政府加強鄉村師範教育的國家化和製度化,其目的就是為了鞏固政權。而中共招收貧苦子弟接受鄉村師範教育,目的是培養為革命服務的鄉村教員。這三股主要社會力量的艱辛探索,最終彙聚成了上世紀30年代的鄉村教師教育運動之大勢。作者通過問題探究和創新解讀,在梳理民國時期鄉村師範教育發展史的同時,對本書提出的兩個核心問題進行了解答。
第三,“師範”一書新史料的挖掘和運用,如地方誌、校刊、日記等。已有官方文獻資料很難滿足底層視角和跨學科研究的需要,必須挖掘新的史料。本研究通過挖掘以前尚未使用的大量地方誌資料以及豐富的日記、回憶錄、文集、校刊和圖像等新史料,如袁玉冰的《袁玉冰日記》、俞子夷的《一位鄉村小學教員的日記》、劉百川的《一個小學校長的日記》等,展示了民國鄉村師範生和鄉村教師生活的豐富麵貌。同時,對已有資料也盡力用新的視角進行了重新解讀。
最後,“師範”這本書運用的跨學科的思想方法。作者運用多學科的思想方法,如社會史、新文化史、政治史等,拓展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克服了以往研究者“就教育論教育”的局限。教育從來都不是獨立的,也不可能獨立,它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當然,教育也會反過來影響到這些因素。作者認識到了這一點,努力把研究的眼光放得更遠一些,努力在教育學的視野之外,探究影響鄉村師範學校辦學的社會因素。正如作者在緒論中所言,以鄉村師範學校為窗口,關注鄉村師範教育史與政治史、社會史的關聯,窺探國家權力、教育機構、鄉村教師與鄉村社會等多方互動、權力鬥爭與利益糾葛,係統總結鄉村師範教育的曆史經驗以及與鄉村社會的互動,展現過去教育曆史研究中被忽視的細節,揭示教育的社會曆史圖景,探討教育在政治與社會史視野下的“教育背後的曆史”。
總之,對於1919-1949年鄉村師範教育興起和發展的曆史,“師範”一書做了比較係統的研究,對“師範為何下鄉”這一曆史問題進行了較好的回答,為後續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作者對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經驗的係統總結,對於培養一支誌在振興鄉村教育的新時期鄉村教師隊伍具有重要的曆史鏡鑒。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