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國民藝傳習學術研討會在濟南舉辦
5月16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博物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藝研究院、《民藝》雜誌社共同承辦的“中國民藝傳習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舉辦。
研討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六藝學者”喬曉光教授和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董占軍共同主持。
潘魯生、邱運華、才大穎、呂品田、郭線廬、何潔、杭間、譚好哲、林繼富、孫建君、汪大偉、張夫也、萬建中、朱啟臻、安德明、王娟、肖貴田、吳元新、唐緒祥、唐家路等民間文藝學、藝術學、設計學、民俗學、社會學相關領域的2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活動。
此次研討會是結合今年世界博物館日“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主題召開的一次圍繞民藝館傳習的學術活動,旨在展現民藝館的平台功能,使民藝傳習更貼近生活,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民藝研究,使民藝館真正成為傳播傳統文化,展現民藝在學術研究與設計人才培養方麵的價值的窗口。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以潘魯生教授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捐贈民藝館為契機,圍繞“民藝與生活的關係”“傳習與傳承的價值”“民藝與設計人才培養”“博物館建設與知識生產關係”“民藝資源融通與設計創新”“博物館展覽與表現形式”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潘魯生在發言中闡述了民藝館在當今社會的價值意義。他認為,民藝館不僅是展示民間藝術的窗口,更是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大課堂。要讓民藝館走進百姓生活,回望曆史傳統。他主張通過幼兒教育、beplay體育手機基礎教育、大學生“兩創”實踐、社會公共文化教育等方麵開展工作。在民藝研究中,要重視民藝的生活功用、把握人民群眾的審美喜好、在借鑒基礎上推動藝術創新,通過這些方法途徑,民藝館可以成為一個傳承和研究民間藝術的活躍場所,同時促進民藝與現代社會的融合和發展。
專家們表示,潘魯生教授40年來行走田野,致力於搶救、保護瀕危民間文化遺產,工作實效顯著。潘魯生教授捐贈的民藝館係統性展示了傳統生活方式,彙集中華文明的造物智慧,發揮喚醒文化記憶的功能。民藝展現中華文化基因,見證人民生活與文明發展曆程,反映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從文化語境的角度,民藝蘊含的造物智慧、中華美學精神、匠心技藝值得深入研究。
民藝館是集教學、研究、創作功能於一體的傳習場所,民藝品是造物藝術與傳統技藝研究的樣本,也是設計創新的資源庫。民藝館高等藝術教育、設計教育的文化傳習基地,為學術界研究傳統工藝、傳習傳統生活方式提供了實物參照。民藝館是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理念的實踐,也是對設計學、藝術學、民藝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研究的有效探索。
中國民藝傳習學術研討會還係統探討了民藝與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民藝資源共享、民藝學科建設、民藝再語境化、民藝語料價值等話題。專家們認為,民藝作為與生活聯係最密切的藝術,需要在保護與傳習中發揮重要價值,要回歸用的需求與文化價值的傳播。與會專家們指出,民藝館的展陳與表現要詮釋民藝,在民藝的保護、研究、衍生中發揮美育功能。他們鼓勵師生從民藝實物中汲取文化養分,積極探索傳統民藝現代設計轉化路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更好地服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形態建設。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