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0萬年水稻演化史”——臨沂大學科研團隊在Science發文
水稻是世界三大主糧之一。水稻是什麼時候開始被人類采集利用?從野生到馴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5月24日,臨沂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於祿鵬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全國13個單位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在線發表的研究論文解答了這一問題,揭示了水稻從野生到馴化的10萬年演化史。
水稻是世界上1/3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然而,關於水稻從一種野外采集的食物到馴化種植的過程在生物學和人類學等領域一直頗具爭議。研究人員通過中國長江下遊上山文化區上山和荷花山兩個考古遺址中取樣的水稻植矽體證據結合光釋光和碳十四測年,重建了10萬年以來水稻從野生到馴化的演化曆史。結果表明:野生稻至少在距今10萬年之前就在長江下遊地區有分布;距今2.4萬年之前,野生稻作為一種聚集資源被人類采集利用;距今1.3萬年之前,人類對野生水稻進行馴化前的栽培;距今1.1萬年之前,稻作農業在上山遺址區起源,馴化水稻登上“曆史舞台”。這些發育階段闡明了東亞水稻馴化的漫長過程,證實了長江下遊稻作農業的起源和西亞兩河流域麥作農業的起源基本是同步的。這項研究進一步確認了我國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有助於更好理解人類社會發展、農業文明起源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
年代學是困擾水稻演化研究的重要問題。於祿鵬教授團隊在這項研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團隊通過石英光釋光測年的小測片和單顆粒測年法解決了考古遺址地層擾動的問題,最終成功建立了十萬年來水稻演化的高分辨率年代框架,厘清了水稻演化的重要時間點。於祿鵬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郇秀佳講師與王昌盛實驗員作為主要作者參與了本項研究。
學校始終堅持科技創新,著力發展基礎性、原創性研究。於祿鵬教授帶領的山東省 “全球變化與地表過程”創新團隊和“臨沂大學釋光年代學實驗室”的建設得到了山東省和學校的大力支持。目前,該團隊在釋光年代學、幹旱區環境變化、環境考古等領域已形成鮮明的研究特色,在高層次項目和高水平研究成果上取得了一係列重要進展。其中,考古年代學是近幾年團隊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團隊積極參與“考古中國”等重大研究項目,為我國眾多考古遺址解決了年代學問題。本次重大學術成果是團隊繼2017年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後又一次重要的科研進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