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大學—花開吳家樓 語繪青春夢
2024年7月10日至24日,臨沂大學外國語學院“沂路花開”實踐隊來到沂水縣楊莊鎮吳家樓子村開展為期兩周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紮根基層,服務群眾,開展以“七彩課堂”為核心的學業輔導,服務的學生覆蓋村中幼升小至初升高全學段共50餘人次。在活動過程中,實踐隊員們還進行了民情調研,感受“沂蒙小棉襖”特色民俗文化,為當地鄉村教育、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支教相伴·育人同行
“一升二的家長來這邊”“這是你老師,快叫老師好”“哎呀,太好了,你們這群大學生又來了……”一個平常的夏日下午,吳家樓子村小廣場大棚下熱烈的氣氛打破了往常的寂靜。隨著支教輔導班招生工作火熱進行,“沂路花開”實踐隊支教的序幕由此展開。
根據支教班學生不同年級的特殊情況,隊員們深知隻有因材施教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於是便實行小班教學的授課模式。隨著課程的進行,陣陣稚嫩的讀書聲在村中各處授課地點不斷回響,隊員們與孩子們漸趨熟悉,在這個小村莊裏,也在發生著平常而又特別的支教故事。
令實踐隊員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每天的下課時間,低年級的孩子們總會反複詢問一些問題“老師,你去什麼地方玩過呀?”“老師,初中好玩嗎?”“老師,大學好玩嗎?”在孩子們的心中,對於外麵世界的認識似乎總是與出行、遊玩聯係在一起,在他們的記憶中也許隻有每次外出玩耍時才有機會去看看村莊以外更大更廣闊的世界。但這恰恰反映出他們對升學的追求,對未來的向往。
在一天課間休息時,今年即將三年級升四年級的吳東澤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經曆:“老師,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去過你們學校,坐了很大的一輛車,車子搖搖晃晃地開了很長的路,在你們學校裏麵也走了很長時間,去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和你們個子一樣高的大哥哥大姐姐,但具體去過哪裏我忘記了,我隻記得有大大的車和大大的學校……以後我也一定要考上大學!”五年前,首批參與支教班的學生們在課程結束後前往臨沂大學進行研學交流,時光荏苒,多年前的經曆仍在東澤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年複一年,村中的孩子在不斷長大,臨大外院的大學生老師們也持續不斷地為鄉村教育事業注入新鮮血液、有生力量。
實踐隊員開展支教服務
宣講啟智·精神潤心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沂蒙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有了極大程度的提高。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根本在於重新認識鄉村價值,充分激發鄉村的文化主體性,增強村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為了讓新時代青少年和人民群眾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中接受紅色教育,不斷汲取奮進力量,厚植文化自信,“沂路花開”實踐隊隊員們為吳家樓子村的村民及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麵的“沂蒙精神”及“兩彈一星”精神思政課。宣講現場,實踐隊員們聲情並茂地講述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事例,讓孩子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沂蒙精神不僅是“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生動寫照,還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兩彈一星”背後的故事,感受科學家們那種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偉大情懷。
實踐隊員向村民們開展宣講
民俗調研·文化尋根
吳家樓子村村北是汞丹山,村東是秀珍河,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沂蒙小棉襖”正誕生於山川毓秀間。支教服務之餘,為深入了解吳家樓子村的“沂蒙小棉襖文化”,“沂路花開”實踐隊隊員們跟隨吳家樓子村黨支部書記、“沂蒙小棉襖”品牌創始人吳照京先生的腳步,來到“沂蒙小棉襖民俗文化產業園”開展實地調研,感受沂蒙小棉襖的文化底蘊,體驗鄉風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
漫步非遺展廳,看著眼前一件件新式棉襖,吳書記向實踐隊員們介紹起小棉襖文化的發展淵源。“沂蒙小棉襖”作為沂蒙地區傳統布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沂水縣吳家樓子村,距今已有兩百餘年的曆史。革命戰爭時期,婦女們將一份份魚水深情縫入一件件衣裳中,將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源源不斷地為前線的戰士們送去溫暖。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沂蒙小棉襖”僅用作家庭自用的保暖衣物,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承載著紅色基因的“小棉襖文化”也漸漸被人們所遺忘。直到2013年,吳書記回鄉創辦“沂蒙手工棉花襖”加工廠,適應時尚潮流款式設計,小棉襖在村中老奶奶、老大娘老一輩手工藝人的手中重新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
如今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實施下,“沂蒙小棉襖”成功轉型為當地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日漸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特色產業,作為沂蒙山區的文化符號,它不僅是對民俗手工文化的傳承創新,更向世界傳遞出獨屬中國的指尖溫度。
實踐隊員調研沂蒙小棉襖
生活紀實·情深意濃
隨著時間的流逝,隊員們與孩子和鄉親們之間越來越熟悉、也越來越親密。在吳家樓子村,這一年所發生兩件大事莫過於“14人參與中考,9人順利升學”和“翻新村莊小廣場及水渠”的喜人成績,為深切感受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深入了解民生民情,“沂路花開”實踐隊隊員們走進村民家中進行訪談交流,與村民一同話家常、談發展。
吳煜婷,是今年村裏成功考上高中9名孩子中唯一的一名女生,當隊員們家訪時,煜婷家中的茶幾上早早放上了待客的水果和零食,她的媽媽用最樸實的話語說道:“我和她爸爸都是農民,沒有什麼文化,平時的工作就是務農,這幾年家裏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了,我們也隻能給小孩物質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保障,在學習方麵還是隻能靠她自己。自從前些年大學生來了以後,她每年暑假都參與支教班,她對大學一直是很向往的。”
照湘叔,今年第一次參與對接村中的支教工作,平日裏他不僅細心照顧著實踐隊員們的生活起居,每每聊起村中的變化時他總是侃侃而談,言語中充滿了驕傲與自豪:“大家很難想象吧,前幾年我家門口的路都還是泥土路,下雨天路麵就坑坑窪窪的,從村口進都進不來,遇到連續的陰雨天,門口的河水甚至會漫到家裏去。”“你們現在看到的小廣場也是新建的,去年彙報演出的時候,還是在這一堵牆前麵,現在村裏男女老少晚飯後都會在這裏運動乘涼呢。”
每天的休息片刻,“幸福之家”(實踐隊暫住地)的訪客們更是絡繹不絕,鄉親們或是拎著一袋袋自家田裏的桃子李子、捧著一個個又大又甜的西瓜,或是帶著一箱箱從鎮上買來的幹糧零食,總是在默不作聲地放下後又快走離開。
在支教工作結束的前一天,支教班的孩子們為老師們製作了手工品、寫下了離別信,家長和鄉親們更是用他們最淳樸的方式表達了對實踐隊員們的感激之情,他們自發組織,親手包製了滿載心意的餃子。熱氣騰騰的餃子中所蘊含的深情厚誼,成為了實踐隊員們心中最溫馨、最難忘的記憶之一。
鄉親們為實踐隊員製作水餃。
相逢的意義在於照亮彼此,無論是在隨訪交談的過程中,還是在日常教學的點滴瞬間,實踐隊員們深刻體味到吳家樓子村深厚的鄉土人情,更切身感受到了支教的意義、教育的意義,也更加堅定了他們服務基層、奉獻社會的決心與信念。
蟬鳴山海,夏令悠長,“鄉”約沂蒙,遇“踐”青春。“沂路花開”實踐隊全體隊員們在短短14天組織開展了支教、宣講、文化調研等活動,用熱情和汗水在沂蒙大地上書寫出絢麗動人的青春篇章。
未來,隊員們將繼續發揮“有信仰、能吃苦、善創新、敢擔當、樂奉獻”的臨大特質,用心感應時代脈搏,用情服務人民群眾,用力踐行紮根沂蒙土地,擘畫美麗鄉村的青春誓言。
實踐隊員與全體學生合影留念
文/圖 通訊員 屠俊茹 陳福坤 李心碩 周伶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