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助力探索區域人文經濟可持續發展新模式——以煙台漁俗文化為例
漁燈節是煙台沿海漁民特有的傳統民俗節日,在45公裏海岸線上的山後初家、蘆洋、八角等十幾個漁村尤為盛行。作為一種祭祀活動,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四,村內漁民都要祭神送燈,保佑新一年漁船滿倉、人船平安。起源於明朝、距今已500多年曆史的漁燈節在漁村和漁民中代代相承,已經成為區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盡管現代科技和漁業勞動力流失對漁燈節的傳承造成了一定衝擊,現如今各村的慶典活動已具備規模化、正規化特點,文化傳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障:蘆洋漁燈節的祭海大典已由政府主導,規模宏大;初旺漁燈節由漁民自發組織,政府則提供必要支持與保障。
然而,怎樣為漁俗文化保護與賡續傳承注入新活力、怎樣為煙台區域特色文化經濟發展尋找新動力應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一個城市的影響力,城市能級、經濟體量是硬實力,文化則是軟實力,而文化產業則是文化的硬實力,文化經濟則是經濟發展的新潛力。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全文發布,其中強調,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製,健全文化產業體係和市場體係,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製,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文化經濟,是指把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來開發,並大力發展相關產業,以帶動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為解決就業問題、吸引人才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對漁俗文化進行開發必然要求對各類文化資源調研考察、規劃落實等係列工作,這將創造大量工作崗位,對當地吸引人才、消化勞動力具有重大意義。此外,開發利用文化遺產有利於推動與之相關的其他各產業的同步發展,開發漁俗文化或將為與之配套的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長足發展提供激勵,豐富旅遊業態、改善遊客及當地居民的體驗。
作為獨特的區域文化組成部分,包括漁燈節在內的漁俗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對其進行深度且合理的開發利用則會使得旅遊業等文化產業迸發出全新活力,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及發展的新支柱。目前,對於漁燈節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可圈可點,但其於推動區域經濟方麵的作用並不明顯,經營機製不完善與產業化程度低下的現狀製約其經濟效益持續擴大。當前節慶活動多處於粗放發展階段,產業鏈各環節雖具潛力卻未能形成有效協同。
漁俗文化發展潛力的開發需要各主體共同參與。應積極鼓勵並扶持第三方社會文化團體參與傳統漁俗活動的策劃與實施,攜手共研漁俗文化的深厚內涵,探索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漁俗節慶、漁俗係列活動及漁俗主題印象產品有機結合的新路徑。可利用煙台大學、山東工商學院、魯東大學等各大高校相關專業的科研力量,深挖漁俗文化多元內涵,成立“漁俗文化”研究會、建設漁俗體驗基地,並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漁俗文化專題展覽活動。同時,可挖掘並培育本土優秀民間藝人,組建民間民俗藝術團體,引導民間文藝骨幹成立專業文藝演出隊伍,充分尊重民間自主文化創造,以此培育並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推動以人為本的文化繁榮發展。
除調研、宣發工作外,要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力量加成。相關部門需借助物聯網與互聯網的先進技術手段,打造“互聯網+非遺”數字化傳播體係,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重現漁民的非遺技藝,構建人與智能互動的虛擬現實體驗係統。利用AR、VR等前沿科技,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漁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以3D實景的方式生動展現手工藝品製作過程和精湛的捕魚技藝,使觀眾與現代信息技術共同見證並感受漁俗文化的深厚底蘊。
為使漁俗文化資源迸發出經濟發展新動力,相關部門可以漁俗文化在內的豐富文化資源打造區域特色名片,延伸漁俗文化產業鏈條、構建漁鄉文化產業群,開發休閑漁業,同時加強市場運作機製建設,推動節慶活動向高端精細化發展,同時注重品牌塑造與產品創新,以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價值的雙贏。作為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巧妙融合的典範,休閑漁業不僅承載著傳統漁業的生產功能,更融入了旅遊觀光、親身體驗、休閑放鬆及文化教育等多重維度,全麵挖掘並展現了其經濟、生態、社會三大功能。為了深化這一產業模式,應聚焦於漁俗活動的深度挖掘與廣度拓展,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民俗體驗平台。鑒於現代人對於周末短途遊的熱衷,以及漁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與深厚的漁俗文化底蘊,可攜手專業團隊,精心規劃並建設一係列高品質海景民宿,實現品牌化、標準化管理,讓遊客在享受海景的同時,體驗觀日出、垂釣、文化探秘、信仰朝拜等多元化活動,沉浸於地道的漁家生活。此外,依托本地豐富的海產品資源,可推出統一標識與包裝的係列特色食品,如海參、扇貝、烤蝦等,並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渠道,拓寬市場影響力。
煙台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引人矚目,不少遊客慕藍海金灘之名而來,對與當地人文景觀卻知之甚少。現代遊客特點為高度規劃性、事前準備性,大部分人在選定旅遊目的地後通過微信、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及互聯網工具了解當地景點、借鑒他人旅遊筆記並製定詳細時間空間規劃,遊客前來後機動發現新景點帶來的可能性較低。這種信息不對稱性必然阻礙旅遊業均衡發展,馬太效應的存在會使得區域文旅產業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進而使得海濱自然風光相關產業投資趨於飽和、發展後勁不足,而對於其他文旅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不夠、經濟發展新空間和新動力不足,不利於文化保護傳承及良好文旅生態的培育。
針對此,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在維持海濱風光良好口碑的基礎上,將宣發工作中心轉移至邊際效應更大的領域,聚焦於新媒體陣地,攜手煙台日報、煙台大眾網、煙台水母網等權威網絡平台,以及開發區發布、官方公眾號等微信矩陣,深度挖掘並廣泛傳播包括悠久曆史、民俗傳統、精神信仰在內的區域文化獨特魅力,並利用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台的高流量優勢,整合微博、小紅書、今日頭條等社交媒體資源,邀請網絡紅人親身體驗並發布創意內容,以獨特生動的視角和豐富的展現形式提升區域文旅資源的網絡影響力。同時邀請各主播利用直播平台推銷海鮮、農產品、文創產品等區域特色產品,宣傳、推銷、引流並重,打造文化經濟發展“一體多翼”,以旅遊業帶動商業、農業、房地產行業、交通運輸業建設,實現深內涵、多維度、廣覆蓋的多領域協同發展。
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海灘風光及合理物價吸引了大批遊客於暑期前往煙台,諸如漁燈節、南山廟會等季節性節慶活動為當地經濟帶來了顯著的拉動效應,然而上述旅遊吸引力存在短暫性、間斷性、季節性,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呈現斷層狀態,從業者缺乏長期季節性穩定的增收機製。為破除這一經濟發展阻力、開發全季節旅遊業吸引力,建議全局考慮,將煙台特色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內涵相結合,冬季宣發廟會年俗,夏季宣發海灘漁俗,全年維持如紅色基因、開埠文化、特色飲食等非季節性旅遊資源吸引力,加之舉辦如巡回演出、影劇樂會等偶發性文娛活動,合理利用明星效應,多維度構建旅遊城市內涵、開發可持續性文旅資源循環圈,以自然景觀作為吸力、以文化內涵作為引力,打造“閃亮膠東”文旅生態,促進區域人文經濟蓬勃發展。
藍海青山中的蓬勃生機,正成為人們讀懂煙台人文經濟發展的一個實踐樣本;在傳統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活化利用中體現出來的“一針一線”的功夫,體現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韌性、耐性和活性,更為當地的高質量發展積累了文化底蘊,也將給投資者提供巨大信心,也必將成為區域人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山東大學經濟學院 鍾證)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