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國學教育,是喚醒與激發
國學班究竟教什麼?什麼是國學的真精神?
就儒家而言,孔子倡仁學,孔子沒後,儒分為八,孟子倡擴充人性之善端,荀子以為人性本惡,重視知識與製度“化性起偽”的作用,堪稱先秦兩大流派。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追求一種符合公義的社會秩序,指引修習者的人格養成。學習儒家經典,當使人從修身齊家做起,推己及人,仁民愛物,當下承擔起自己在世的責任,成就一個不憂不懼的美好人生。
五千言的《道德經》則教人從現成物化的世界退開一步,回到使物成為物,使美醜、高下、善惡得以如此顯現的自然生成的世界。學習道家經典,當使人歸返天地,成就一個自然逍遙的美好人生。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與本土文化相生發,到隋唐產生出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禪宗等中國本土宗派,宋明更是激發了儒學的新形態,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新進展。學習佛教經典,就當體會如何克治無明執著,成就一個自在無礙的美好人生。
真正的儒家提倡父慈子孝,卻決不認為父母對子女的絕對權威,而是樂見“家有諍子”;提倡家國情懷,盡自己國民的責任,卻絕不主張對任何一種權力的愚忠,主張“國有諍臣”;提倡做人的基本禮節,卻反對徒有其表的虛禮,尤其反對以禮殺人,提醒人們認識到禮背後洋溢著的生命的自然節奏與和樂精神。
《論語·衛靈公》篇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說到底,學國學,是要喚醒孩子生命中的那個天命之性,那個充滿靈動之氣的自我,使其從最切身的親子之愛開始,自由地豐富其情感,覺醒其理性,安頓其欲求。從體會愛之為愛的真誠感人始,推己及友人而至陌生人,涵養其換位思考與寬宏胸懷。
讓幾歲的孩子一天讀十小時經典,這不是使經典開闊其生命,而是使幼小的生命服務於經典,極易造成其對國學的反感不說,若讓天機盎然的生命漸漸枯萎,罪莫大焉!
因此,國學學習的目的是喚醒,而非灌輸;是激發,而非強迫;是在孩子與父母、師長、同學和大自然相處的過程中,隨機指點其惻隱、是非、羞惡與辭讓之心,從而養成其良好的行為習慣,懂得內求和自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此基礎上,教育者才有真實的基礎往前再走一步,引導孩子適度誦讀經典,使其由淺入深,慢慢與經典發生真切的生命共鳴。
私塾教師應該能對傳統經典有相當的理解,對孩子有高度的尊重,對其他人類文明有開放的心胸。現在的國學經典教育,在極有限的一些beplay体育手机裏有試點,可惜師資未必優良。社會上各種國學班,多遊走於灰色地帶,戒尺式的“懲罰教育”,軍營式隔斷親子關係的“挫折教育”,屢見不鮮。
辦教育的權利,本是公民與社會的天然權利。提高國學班質量的兩難在於:政府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或許,政府鼓勵民間建立競爭性的教育評級與監督機構,可解此困。
其實,最好的“私塾”,是家庭。父母完全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讀經典,一起成長,每天半小時,使經典在家庭生活中活起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得以生而發之,孩子對父母的回饋,也決不止是養老和孝敬,而是自孩子出生,即以其天真之在,使父母當下即能重新體會到活潑潑的至誠生命狀態。這種至誠的生命體驗,是孩子帶給父母的神聖禮物。
這就是最動人的國學,最美好的教育。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