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韻——淄博六中120建校史
無數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傾灑在光被湖麵,粼粼的波光映照美麗的校園,朗朗的讀書聲奏響六中一天的生機盎然;無數個夜晚,當最後一盞燈在日知樓裏被輕輕關上,皎皎的月光映襯古樸的校舍,蒼蒼的古韻傾訴光被一百二十年的曆史滄桑。百廿載悠長學府,雙甲子薪火相傳。一百二十年風風雨雨,一百二十年燦爛輝煌;一百二十年浮浮沉沉,一百二十年教育華章。
淄博六中始建於1897年,原名“光被學堂”,最初是由英國基督教浸禮會創立的教會學校,是淄博市唯一一所百年中學。“光被”一詞的英文含義是“神的恩光澤被眾生”,《尚書》裏有句稱讚堯帝的話是“允恭克讓,光被四表”。“光被”一詞似乎是蘊含了中西方文化的一種合璧,光被學堂則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產物,作為百年老校,淄博六中也就融合了中西方先進教育思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120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十幾萬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其中,有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科院院士李振聲,教育部原副部長高沂,還有一個近千人的博士群體。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開魯中中學教育之先河,係幼兒教育之發端,為女子教育之濫觴”,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
教會學堂,中西合璧
十九世紀中後期,大批基督教傳教士湧入山東傳教布道,一些傳教士開始在山東的青州、鄒平等地建立教會,教會學堂也隨之而生。教會學堂建立的初衷是為了培植傳道人員,以便更好地宣傳基督教,但從另一個方麵,教會學堂也對當時百姓的子弟接觸西方文明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英國傳教士蔚蘭光在周村老龍窩建立的男子學校,成為了周村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地方。
1886年,英國浸禮會傳教士蔚蘭光來到山東傳教,往返於鄒平與周村之間發展信徒。1896年,在周村傳教的蔚蘭光在周村老龍窩的耿家大院租借了三間大北房作為禮拜堂。1897年春天,又租借了三間大西房作為小的博物館,在博物館裏擺放的有火車模型、顯微鏡、地圖冊、西洋福音圖片吸引周圍的民眾去參觀,以達到布教的目的。博物館裏陳列的部件對教民子弟很有吸引力,而且這些教民子弟也對西方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97年的秋天,蔚蘭光在博物館的基礎上建立了周村男子學校,這也被看作是光被中學最早的前身。
1903年,蔚蘭光在鄒平南門裏又建立了一所學堂,這所學堂被正式命名為光被學堂。學堂啟動資金為5000斤小米,蔚蘭光任校長,第一屆招生37人。當時的學生應該是以教民的子弟為主,首先因為教民信教,所以會影響自己的孩子;再一個就是當地鄉紳的一些子弟,因為這些人生活比較殷實,想讓自己的孩子有進一步的發展,他們也比較開明,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西方教育。
1904年,隨著膠濟鐵路的開通,周村成為連接濟南和青島的重要連接點,也成為傳教士在山東地區的一個集散地。這一年,傳教士法思遠在周村傅家莊西部建築大片住宅,開辦了一個女學坊,這就是周村遵道女校的前身,遵道女校也被看作是光被學校的“姊妹學校”。
1907年春 周村浸禮會教務負責人商德成從女學坊旁購買土地十餘畝,又建了新校,後來又把周村男子學校(也就是蔚蘭光在老龍窩耿家大院的男子學堂)遷到這個地方組建了男子學堂,由英國人胡維斯擔任校長。
1908年,英國基督教浸禮會在周村東門外購買大片土地,用於建築醫院和中學校舍,中學校舍於1912年竣工。新的中學校舍建立後沒多久,當時位於鄒平的光被學堂鬧起了學潮。這次學潮的起因是因為一個英國教員隨意懲罰學生,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度不滿,學潮愈演愈烈。為了平息學潮,英國浸禮會教務負責人於1913年將光被學堂從鄒平遷到周村東門外的新校舍。周村原來的男子學堂和光被學堂合為一校,正式命名為光被中學。合校後,男女分治,男生在新校上課,女生則合並於周村西郊的遵道女校。當時,作為教會學校,除了必修課程《聖經》和禮拜外,還設立了國文、算數、英文、曆史、地理、自然、體操、音樂、圖畫等課程。
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要求教會學校一律“立案”,立案條件規定:“必須取消宗教課,必須由中國人任校長。”對於政府的“立案”規定,光被中學的傳教士們不願接受。由於學校負責人不予立案,光被中學的學生們掀起了收回教育權運動,紛紛罷課要求立案。1930年春,光被中學由於學潮運動宣布停辦。英國浸禮會多次想恢複光被中學,但均因經濟原因複校無果。
1937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周村,多架日本飛機在周村上空俯衝射擊,投擲炸彈。因為光被中學是英國創辦的學校,當時英國是中立國,日軍看到英國國旗就避開光被中學,不向這裏投擲炸彈。所以周村市裏的許多老百姓都到光被中學來躲避戰亂。
光被中學1897年至1938年是純教會學校,在此期間,學校裏不僅有男校,還有女校和幼兒園,學校的校長大多為英國傳教士,其中還有兩位女校長。“光被”一詞是蘊含了中西方文化的一種合璧,而“光被中學”作為基督教傳入中國而衍生出的產物,目睹了傳教士的集散,經曆了戰亂的洗禮,見證了周村乃至山東在一個多世紀裏的興衰起伏。
私立學校,薪火相傳
1938年,正值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侵略勢力的深入,在中國的英國教會也受到打擊,對學校的投入大大減少。一些愛國誌士聯合起來,成立董事會集資辦學,1938年6月,光被學校董事會成立,首任董事長是張思敬。由於遵道女校在這一年遷往青州,光被學校董事會便在遵道女校的原址上籌備恢複光被中學,原光被中學的教員張文敷任校長。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周村地區的傳教士有的被日軍送往濟南,有的被關入了濰縣集中營,英國浸禮會津貼也被切斷。1942年春天,學校改名為長山私立光被中學。由於缺乏辦學經費,校長張文敷四處奔走籌集辦學資金,但仍難維持學校開支,學校隻得采取“以生養校”的辦法,向學生收取小米作為學雜費。
此時,光被中學的學生們抗日情緒愈發高漲。雖然當時周村已被日軍侵占,但仍有八路軍經常在周村附近活動,一些戰士也以學生身份作掩護,開展地下工作,光被中學的學生們也頻頻發動愛國主義運動。光被學生運動的開展,引起了日偽軍的注意,而這也讓校長張文敷身處危機之中。
1942年的秋,校長張文敷到濟南辦事,剛到濟南沒多久,他便察覺貌似被人跟蹤。正當張文敷納悶之際,他就被幾個跟上來的陌生人帶走了。這幾個陌生人是日本憲兵隊的成員,他們懷疑張文敷與八路軍有來往,便將他抓來關押。後因查無實據,張文敷在被關押三個多月後得以釋放。
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光被中學規模有所擴大,教材改為國民政府課本,取消了與宗教相關的課程,增加了公民課。可是,在那個時局動蕩的年代裏,光被中學也曾多次遷往外地。1947年2月12日,校長張文敷與20名教員,380餘名學生遷到濟南,借用大梁圩首基督教堂臨時上課。同年9月又遷回周村。次年3月,張文敷帶著教員和學生再次遷往濟南,並借用濟南廣智院的大禮堂上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1951年,教會勢力完全退出學校。1952年11月,學校被張周市政府接收,“光被中學”更名為“山東省省立周村中學”。
自1938年起,到1952年11月,這14年內光被中學私立學校時期,董事會8次換屆,董事長也多次換人,但校長一直由張文敷擔任。抗日戰爭時期張文敷校長臨危受命,多方籌資,保障學校運轉;支持學生參與抗日活動,深陷危機之中毫不畏懼。解放戰爭期間,周村地處戰爭的漩渦,為逃避戰亂,校長張文敷曾兩次帶領師生到濟南繼續辦學,對學校的薪火相傳作出了重要貢獻。
淄博六中,蓬勃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得到恢複和發展。1955年8月,學校更名為“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
1956年,學校開設高中部,當年入學的高中學生稱為高一級,以後順次排列。1958年“大躍進”時期,全國大煉鋼鐵,全校師生也積極響應號召。當時的山東省委書記舒同到淄博六中視察,對學校積極參加“大煉鋼鐵”給予讚譽:“你們是完全中學,也是鋼鐵中學”。這一時期,學校加強思想教育,學生刻苦學習成風,教學質量穩步上升,1963年被確定為市重點中學。學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五育”(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並舉,全麵發展。
1966年至1976年,學校教學質量明顯下降,在此期間,工廠接管學校,在1969年4月至1970年11月一年多的時間裏,曾一度更名為“山東省輕工業機械廠五七中學”,隨後又恢複了“淄博六中”校名。
1977年,“文革”結束後,學校迅速恢複了正常秩序。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山東省重點中學,成為學校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建章立製,走上正軌。學校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教育教學全麵發展。學校領導勵精圖治,學生刻苦學習,一大批優秀學生在全國性數學、物理等學科競賽中脫穎而,並且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學校先後培育出11名全市高考狀元。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的教育改革也向縱深發展,科學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90年代初,學校領導班子提出並開始實施的《淄博六中提高教學質量十項措施》,在全市教育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十項措施》是學校長期辦學經驗的總結,涵蓋了學校工作的方方麵麵,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十項措施》既是宏觀的,也是微觀的,既是原則的,也是具體的,既是工作的有力武器,也是製勝的思想法寶。比如:“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的辦學理念,“創全麵發展之優,樹素質教育之範”的發展目標,“學高為師,身正是範”的教風,“苦讀、勤練、專注、有恒”的學風,“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健體”的育人目標,“抓基礎、重能力、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課堂教學總體要求;再比如我們師德建設的成功經驗,二級管理的責任體製,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相結合的有效做法,“以優質的課堂教學為辦學特色”的特色定位等等,都已成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在《十項措施》的指引下,教師大練基本功,在課堂教學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學生在努力學習文化課的同時,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在藝術、體育等比賽中取得佳績,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麵提高。
2000年8月,原淄博十九中並入淄博六中,成立了新淄博六中。“合校打造航母,改革再創輝煌”,百年老校重新煥發青春,學校高考錄取率逐年上升,大批學生考入北大、清華等著名高校。自2000年合校以來,學校分為兩個校區,形成了既有統一領導,又有相對獨立的管理格局,兩個校區定位清楚、特色鮮明,通過科學規劃,宏觀調控,發展和利益兼顧,做到了人心順暢,和諧發展。學校的教學管理分為文理部、藝術部和初中部,學校的教學工作,已經從普通文理的一枝獨秀,發展到普通文理與藝術教育的兩強帶動,再到普通文理、藝術與初中教育的三足鼎立,真正實現了教學質量的全麵性大麵積提高。
2005年學校借百年校慶之機回眸百年曆史,總結百年經驗,展示百年成就,提煉百年精神。以翔實之資料、確鑿之證據,將學校創建時間確定為1897年,並建立校史館。同時總結梳理學校百年辦學的理念精髓,提煉詮釋“抱璞守真,奮鬥超群”的校訓和“從一做起,叩問一流”的學校精神,著力營建“端雅宏厚”的濃鬱校園文化氛圍。在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抓好學生榮辱觀、世界觀的長效教育,培養學生“苦讀、勤練、專注、有恒”的良好學風,達到品行修煉、知識掌握、能力提高的境界。同時製定《淄博六中學生行為自律量化管理辦法》,形成了“以品德教育為核心,榮辱教育為主線,知識教育為重點”的特有的育人文化。學校始終把教師、學生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創造性地提出了“學以養德,德以啟智,德智導行”的教育思想,探索“平行編班、分層施教、分類推進”的教學管理模式,實行“分層管理、層層負責、條塊結合、明責授權”的目標管理體製,保證了六中教學質量多年來持續走高、高勢走強。
與時俱進,再創新篇
2012年12月以來,學校堅持“精品定位,科學發展”的辦學理念,秉承“抱璞守真,奮鬥超群”的百年校訓,發揚“從一做起,叩問一流”的淄博六中精神,構建並積極踐行“身在六中,熱愛六中;學生至上,教師優先;誠樸做人,務實做事;與時俱進,守正出新;心存目標,主動發展;自尊自強,合作共贏”的學校共同價值觀。在全市率先提出“學校共同價值觀”,其中“學生至上”是重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學校提出“人人有才,因勢育才,一個學生,一麵旗幟”的育人理念。主張每個學生都是有尊嚴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優勢,每個學生都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立德樹人,培養模式是關鍵。學校注重構建完善“體驗·感悟·提升”的德育模式,學校、年級、班級等為學生們提供更多體驗的機會,讓同學們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學校還提出“明理→梳理→踐理”的學生自我完善機製。其中,明白事理是基礎,梳理內化是關鍵,踐行道理是目標,促使學生養成“文明表現好習慣、友好交往好習慣、自覺學習好習慣、健康身心好習慣”,努力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素質全麵,特長鮮明,有責任、會擔當、能自律的優秀人才。
多年來,學校形成了“勤奮、求實、文明、進取”的校風,教師形成了“嚴謹善教,誨人不倦”的教風,學生形成了“勤學、善思、專注、有恒”的學風。教學是中心,學生是主體。“讓學生享受高質高效課堂”,是學校對學生及社會的承諾。為此,學校穩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並穩步推進“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該模式始於問題設計,終於問題解決,能極大增強教學的有效性、高效性。它以構建“教學問題組”為基礎,以靈活運用“目標引領、問題切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適時點撥、當堂達標”的24字教學要求為基本流程,所有教學問題組均由骨幹教師編寫,同時將“班級學習中心組輔導活動”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新增長點,被市教育局表彰為全市教育工作創新獎。學校還構建實施了教師工作績效標準化評價、“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班級學習中心組輔導模式、多學科選課走班教學模式、學業水平考試備考模式、藝體教學管理模式以及假期自主學習指導模式等等,積極開展“構建後滿分機製”課題研究,有效地保障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其中,“實施教師工作績效標準化評價”榮獲“2013年度全市教育工作創新獎”;“構建後滿分機製”課題研究入選“2013年度淄博教育之最”;“完善‘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榮獲2014年度全市教育創新獎;“構建完善雙主體實效德育模式”榮獲2015年度全市教育創新獎;“新高考政策下課程建設與教學評價的改革策略”榮獲2016年度全市教育創新獎。
在學生教育教學管理方麵,學校堅持落實“六個到位”,即班級教育管理到位、門衛教育控製到位、值周教育管理到位、校園教育管理到位、公寓教育管理到位以及餐廳教育管理到位,“人人講安全,時時重安全,處處有安全,事事保安全”,努力建設“本質安全穩定校園”。
學校以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優異的教育實績享譽社會。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山東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省首批高中教學示範學校、改革開放30年淄博最具影響力學校以及首批淄博文化名校等100餘項市級以上榮譽表彰,連續16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單位。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及《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都對此作過深度專題報道。
繼承好才能打好發展的基礎,發展好才能體現繼承的價值。學校將充分發揮百年名校的優勢,以“精品定位、科學發展”為指導,緊緊圍繞“辦好政府放心人民滿意的現代名校”的目標,切實抓實“教學質量和安全穩定”兩個重點,突出“全麵推進依法治校,深化供給側改革以及文明單位創建”三項關鍵工作,全麵提升辦學形象,全麵提升法治層次,全麵提升管理境界,全麵提升黨建水平,努力把學校辦成“政府放心、人民滿意、社會尊重、教師幸福、學生向往”的現代名校,以更加顯著優異的辦學實績向建校120周年獻禮。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