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移動時代”漸行漸近 教學交流隨時隨地
http://shanghai.eol.cn/ 2011-09-29 大 中 小
這些天,複旦大學新聞專業學生小羅的手機又添新功能:登錄學校新開通的“移動圖書館”,查詢新書、借閱瀏覽,方便快捷。更令她高興的是新增的“手寫批注”和“學術微博”兩項服務:前者令她與書友們即時分享閱讀心得;後者讓興趣相投的同學、老師們有了交流的“小圈子”,每天在線推薦好書、討論爭執,樂在其中。據了解,除了手機以外,該校師生還可通過平板電腦等各種配置的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與學校館藏中浩瀚的資源親密接觸。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高科技手段進入高校管理、教學領域,老師成了網上好友,通訊群裏小組討論熱火朝天,上課不再拘泥於教室。大學正變得日益開放,一個“移動時代”是否已漸行漸近?
大學的“數字化生存”
上周日8時30分,上海海洋大學會計係學生小李打開電腦,進入學校的“網絡教學平台”,甫一登錄,就有“老師”督促:“您所學習的2門課程會計電算化、特殊事項會計有待提交作業”,小夥子忙點擊 “會計電算化”課程,定睛一看,作業是“要求完成Excel常用函數共9題”,必須在國慶節前上交。雖然還有一個星期,時間算是充裕,可要做得好拿高分並不容易。他一邊下載教案PPT,一邊跟自己記的筆記對照著做題。遇到做不出的,馬上進入“討論區”,發帖跟同學們商量。小李說:“網絡教學平台在課堂以外延伸出更多信息,讓我在家也能跟老師‘麵對麵’,學習效率更高。”據了解,該校全新的網絡教學平台運行數月,目前已開通課程1400餘門,總訪問量近35萬人次。
在大學“數字化生存”,上課同樣可以隨時隨地。複旦大學的網上課程紅紅火火、內外有別。對校內學生,百餘門精彩課程視頻可隨時在網上點擊觀摩。從大眾化的大學物理、高等數學,到專業精深的時間序列分析統計軟件、抽象力學,為沒選到課、擠不進教室,或學有餘力的同學開出了知識新窗。對外,今年4月起,複旦公開課全麵上線,第一位走上網上講壇的是台灣中研院副院長、著名曆史學者王森教授。作為該校“人文振興計劃”延請的學者之一,他對中國思想史、學術史及史學史都頗有研究,係列講座《執拗的低音》聚焦對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受到網友熱烈追捧,有人評論“過去是邊走邊聽音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乘車時、工作間歇會拿出手機,看下載的網課視頻”。據悉,複旦將向社會公布更多高水平講座。
移動交流打破時空界限
專家指出,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將引起教育的深刻變革,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已經使教育思想、觀念、模式、方法、手段等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及幾本教材、參考書為簡單的信息源相比,學生獲得了自主選擇和創新學習的更大空間。而這對教師而言同樣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為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和淺知、不知的基礎上,課堂教學可能失去它獨一無二的傳播站地位。
為學生講授近代史綱要的複旦大學“80後”女教師朱瀟瀟,上第一節課的時候就公布了自己的電子郵箱,希望能夠多多交流。為探討問題,她給一名學生發過逾千字的郵件,令這位同學深受感動。在她看來,今天教學所麵臨的是一個網絡時代,一個更為開放的環境,老師必須直麵各種信息渠道和話語帶來的挑戰。
對上海大學社科學院教師顧曉英而言,網上教學成為與課堂並重的天地。9月開學第一堂課,是大二學生的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概論”。臨近結束時她讓學生暢所欲言,有個男生很有質疑精神:“老師,為啥我們要學這門課?”顧老師早有準備:“問得好,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回家作業,大家回去好好想一下,在論壇裏給我答案吧。”沒幾天,顧老師在論壇裏關於這個問題的帖子翻了整整10頁。有的學生直言不諱:“這門課學分高,所以我必須選,必須學”;也有的學生真的有思考:“就毛澤東思想而言,有著它的獨到之處,但更為重要的,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學習。如今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對我們所在的社會體係多多了解,就能把握社會的脈搏。”顧老師笑著說,網絡讓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跨越了時空界限,能夠更加暢所欲言。
真實校園永遠無法替代
當“移動時代”悄悄走近,大學圍牆漸漸消融,是否意味著在未來,真實校園將被虛擬網絡全麵替代?對此,教育界人士說不。
上海大學社會學專家胡申生認為,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日益介入大學教育、管理的方方麵麵,確實帶來了功能、效率方麵的提升,但這隻是一種輔助的、工具性的手段。真實的大學校園氛圍,教師對學生的口傳心授,師生之間的情感傳遞,人與人麵對麵的交流,都是僅僅通過高新技術難以獲得的。
十多年前畢業於華師大中文係的潘先生難忘當年的校園一景:許多名師大家就住在學校周邊的師大新村,晚飯後在麗娃河畔,常能遇見與愛人攜手散步的老師。“我們向老師請教專業問題,老師、師母給我們講自己的人生感悟,講校園各處的典故趣事,感覺如沐春風,這就是我心中的大學。”“其實,老師與學生多多親近,為人風骨、學術規範,甚至人生發展的明確目標都在不知不覺中浸潤學子心田,這才是大學育人的根本,是網絡交流等手段無法完全取代的。”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坦言。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曉漁說,大學生活不僅僅是課堂,食堂排隊、打水、宿舍臥談會……年輕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點滴構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大學。
他還記得,自己求學時常去聽各類講座,次數多了發現有不少誌同道合者,大家從陌生到熟悉,共同學習、成長,最終成了一交二十年的摯友。“對我來說,這也是真實的大學帶來的財富。”
據了解,歐美等國多所知名高校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出了網絡課程,甚至可在線就讀學位,但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師生交流至今仍是其辦學的主流。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