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校名取自《尚書大傳》之“日月光華,旦複旦兮”,始創於1905年,原名複旦公學,1917年定名為複旦大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是1927年創辦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2000年,複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並。目前,學校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曆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12個學科門類;2017年,學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2022年,學校共有20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是一所世界知名、國內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目前,複旦大學有院係35個,附屬醫院20家(含籌)。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3個(含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7個。在校普通本科生15000餘人,學曆研究生31000餘人,學曆留學生2500餘人。在校教學科研人員3468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及退休)58人,文科資深教授16人(含退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43人,國家各類重要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471人次。
複旦大學的國際聲譽持續上升,穩居國內前列。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5個學科獲評A+,參評學科中60%以上獲評A類學科;在建一級學科中,近百分之五十獲得國家“一流學科”建設支持,數量和占比均位居全國最前列;學校率先啟動建設全國首個“交叉學科”門類一級學科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有13個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學校致力於以最佳狀態持續穩定奉獻文明進步,積極落實17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可持續發展影響力排名位於世界前列,並在SDG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SDG8(體麵工作和經濟增長)兩個單項排名中均位於世界最前列。
學校建有上海數學中心、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2個,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國家醫學中心3個,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1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1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1個,教育部集成攻關大平台1個,創新引智基地9個,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野外觀測台站1個,上海市前沿科學研究基地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4個,國家衛健委重點實驗室9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21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個,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中國研究院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首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大學智庫論壇”秘書處落戶複旦,“國家發展與智能治理綜合實驗室”入選首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培育)。學校是首批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管理體製改革試點高校,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其直屬附屬醫院由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現有中山、華山等一批附屬醫院。
近年來,複旦大學同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所大學和機構簽訂有合作協議,師生每年出國約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來訪人員約5000人次,每年舉辦國際會議約100場。
截至2022年5月,學校共有邯鄲、楓林、張江、江灣四個校區,占地總麵積約243.72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麵積236.4萬平方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