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為教學組織形式、知識獲取方式、教師角色定位、教育評價模式等帶來重大變革。在這場變革浪潮中,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扮演著“弄潮兒”的角色。
9月2日,以《AI引領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新時代》為主題,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指導,上海開放大學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協辦,上海開放大學上海開放遠程教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論壇在滬成功召開。
作為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論壇包括了《AI促進教育開放智聯》主論壇和《人工智能促進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數字化轉型的場景》分論壇兩大部分。
論壇邀請到了國內外開放終身教育和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眾多專家,通過主旨演講、成果發布和圓桌會議等多種形式,展示當前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人工智能促進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當前發展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場景,探索未來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新樣態。
AI促進教育開放智聯
作為本次主題論壇的主辦單位,上海開放大學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和社會需求,緊緊擁抱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加強智能教育功能建設,近年來努力建設一所能夠實現對象廣覆蓋、資源大彙聚、師資全開放、學習無邊界、成果能轉換的平台型大學,為上海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不斷貢獻新的力量。
上海開放大學黨委書記樓軍江在歡迎辭中表示,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論壇是人工智能大會“人文生態圈板塊”的重要專題,通過論壇召開能夠進一步為開放教育發展增添研究經驗、應用場景和學習效應,廣泛探索開放融合智聯能力提升新路徑,擘畫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發展新藍圖。
▲ 上海開放大學黨委書記樓軍江致歡迎辭
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上海積極探索教育數字化“新環境、新平台、新體係、新評價”建設,推進教育更高層次的優質均衡、個性化、多元化,以數字化支撐高質量教育體係建設。本次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論壇的成功召開,離不開上海市教委的有力領導和大力支持。
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在致辭中表示,上海正在全麵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創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在此過程中,上海始終把開放教育和終身教育作為重要內容,著力完善終身教育體係,增強服務市民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能力,主動捕捉和融入技術變革新機遇,加快推進教育觀念更新,模式變革和體係完善,適應未來教育發展新趨勢。
▲ 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致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展濤以遠程視頻形式參加本次會議,他表示,人工智能和數字轉型將引領教育變革,而實現這一變革,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包括教育、技術、政治、管理等部門,也包括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展濤致辭
在接下來的主旨演講階段,多位來自國內外教育領域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嘉賓聚焦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從各自的專業研究領域出發,分享了前沿理念和實踐探索,提出了極具啟發性的思考與見解。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副組長、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以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了主旨演講,圍繞“元宇宙推動教育數字化全麵轉型”這一主題,楊校長從機遇與挑戰、探索與願景兩個方麵分享了他的思考。他表示,後疫情時代在線學習成為新常態,學習者期待教學體驗再次提升,元宇宙技術將為教育發展全麵賦能。
▲ 楊宗凱作題為《元宇宙推動教育數字化全麵轉型》的主題演講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以“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他認為人類正在進入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結合的階段,人類麵臨的主要問題與知識無關,而是如何形成共識,形成開放的、集體的創新新範式。人工智能不僅在於讓學習者學得更好,還能解釋學習發生的本質。
▲ 倪閩景作題為《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的主題演講
在以“人工智能賦能終身學習新樣態”為題的演講中,上海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賈煒分享了他對於人工智能的看法,人工智能通過賦能自適應學習、無邊界學習、情景化學習、激發式學習、互動性學習五種學習方式,為學習者帶來了個性化、便捷化、趣味性、成就感、支援感五種學習體驗;上海開放大學在信息化基礎之上,將持續向智能化方向推進,建設包括學曆教育、非學曆教育、社區教育在內的三教融通智慧教育平台。
▲ 賈煒作題為《人工智能賦能終身學習新樣態》的主題演講
中科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以視頻連線形式參與了本次論壇,在題為“人工智能賦能新教育”的演講中,毛院士表示,人工智能堵住了應試教育的“華容道”,深刻影響語言、數學、理科(物理、化學、生物等)、人文社科(政治、地理、曆史等)等各個學科,推動教育本身的深刻變革,將“以教師為主”的“工業化教育”轉向“以學習者為主”的“智能化教育”。
▲ 毛軍發作題為《人工智能賦能新教育》的主題演講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祝智庭在主題為“開放教育數字化轉型與融合創新”的演講中,完整闡述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開放教育的機遇與挑戰。他認為,開放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通過終身學習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正在形成共識,通過數據賦能可以增強教育係統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構建具有終身學習特色的開放教育學習係統。
▲ 祝智庭作題為《開放教育數字化轉型與融合創新》的主題演講
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首席執行官Richard Culatta以在線視頻形式,在題為“數字公民教育”的主旨演講中表示,我們應該用“告訴孩子該做什麼”替代“告訴他們不該做什麼”,在未來創建一個可持續的人工智能世界。
▲ Richard Culatta作題為《數字公民教育》的主題演講
國際遠程教育理事會(ICDE)前秘書長Gard Titlestad的演講主題是“數字化轉型與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他希望數字化過程可以使高等教育成為我們未來想要的動力之源。
▲ Gard Titlestad作題為《數字化轉型與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的主題演講
除了主旨演講外,在“AI促進教育開放智聯”主論壇上,上海開放大學還發布了幾項重要成果。
上海開放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息技術研究所自去年聯合開展研究項目以來,已取得多項成果。上海市成人教育協會會長、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現場發布了包括《關於使用先進ICT/AI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分析報告》《促進人工智能支持的全球數字公民教育最佳實踐案例及政策建議分析報告》《AI和數字創新技術助力教師能力發展》國際培訓課程等在內的多項SOU&UNESCO IITE合作項目成果。項目研究成果通過構建全新的數字公民教育素養框架模型,激發了個人和社會進步的巨大潛力,促進了《人工智能與數字教育創新助力教師發展》培訓課程取得係列突出成果。
▲ 袁雯發布SOU&UNESCO IITE合作項目成果
元宇宙技術為開放學習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王宏主持了開放學習元宇宙技術應用發布環節,他表示,虛擬場景背後是真實場景的支撐,目前元宇宙技術的嚐試是一個良好開始。該應用通過元宇宙技術實現虛實共生的智能課堂、智能助教、虛擬實訓和個人數字學習檔案等功能,打造更加情景化、個性化的新型開放教學環境。
▲ 王宏發布開放學習元宇宙技術應用
搭建國際化在線教學示範基地,組織示範教學活動,促進中外在線教育文化交流一直是上海開放大學國際交流推進的主要工作。上海開放大學建成了中德開放在線學習平台國際化在線教學示範基地,開展多語言在線學習平台示範應用。論壇上,上海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察專員)褚勁風女士和副校長張瑾女士為中德開放在線學習平台國際化在線教學示範基地揭牌。
▲褚勁風和張瑾為中德開放在線學習平台國際化在線教學示範基地揭牌
作為壓軸環節,智能教育技術聯盟的成立儀式出現在論壇議程結尾。以上海開放大學、複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上海電信、上海聯通、騰訊雲、阿裏雲、聯想集團等為首的十數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成立智能教育技術聯盟,充分整合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專業方案,推動產品應用和成果落地,更好地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賦能。
▲ 智能教育技術聯盟的成立儀式
此外,在下午《人工智能促進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數字化轉型的場景》分論壇上,多位學界、企業界的領導、來賓、朋友齊聚上海開放大學,從產學研一體化的角度闡述人工智能助力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數字化轉型的具體場景,貢獻了各自的實踐智慧和研究成果。其中,上海開放大學信息與網絡管理中心主任、上海開放遠程教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君發布了《在線學習AI關鍵技術和應用分析研究報告》和國際化多語言在線學習平台,獲得了現場嘉賓和觀眾的熱烈反響。
▲ 肖君發布《在線學習AI關鍵技術和應用分析研究報告》和國際化多語言在線學習平台
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論壇的召開,進一步為開放教育發展數智化應用增添了研究經驗、應用場景和學習效應;通過對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研討,探尋解決人工智能在開放教育領域應用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促進研究深化,開拓研究思路;更依照具體落地的技術成果和應用案例,尋找新的教育應用場景,更好地匹配日益提高的開放教育要求,提升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開放教育領域的便捷性和泛用性。
在疫情防控要求下,本次大會論壇秉持更少接觸、更多交流的理念,各平台同步在線直播,受到諸多線上觀眾的好評,大會圓滿落下帷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