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濤,男,中共黨員,華東理工大學教務處本科招生辦公室副主任。1990年9月進入華東化工學院機械工程係無損檢測專業學習,1993年7月畢業留校工作,2009年獲得華東理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曾獲2012年、2016年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2011年度學校“比翼雙飛模範佳侶”,2010年度學校育英獎二等獎,1999-2001年度、2007-2009年年度學校先進工作者。
從華化到華理,從學生到教育工作者,他與母校結緣三十餘年,“勤奮求實 勵誌明德”的校訓精神滋養了他嚴謹踏實的工作風格,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校園文化培養了他敏銳善思的工作本領,三十年來始終堅持在本科招生工作一線,他與華理學子的夏天之約,一約即是三十年。
三十年時光荏苒,青絲換白發,與華化青春作伴,同母校共同成長,半生工作生涯在華理,半生歲月榮光在華理,母校與我,在時光的雕刻中,影影重疊,難分你我。
從簡陋的校舍到今天的多校區辦學,從單科性的化工學院到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大學,我曾見過她肩負使命的拚搏,見過她沉潛變革的努力,見過她尊師愛生的博愛。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七秩薪火相傳,她依舊風華正茂,我願與之共赴美好前程。
溫暖起航:我與老師之二三事
1990年的金秋九月,我懷著無限的憧憬來到了大上海,來到了華東化工學院,剛經曆完高考的我對大學生活懵懵懂懂。班導師施澄宇老師的出現,極大地緩解了我的陌生感,雖然他隻帶了我們一年,但幾十年過去了,我仍記得他對我們的關心。施老師和我們一起住在學校的集體宿舍裏,晚上得空的時候,他經常來我們宿舍,走一走,聊一聊,了解我們的思想、學習、生活情況。特別是在學習方法上,他幫助我們順利完成了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過渡,自此開啟了我在無損檢測專業充實的大學生活。
在課程學習上,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王彩鳳老師,她是我們的《高等數學》任課教師。這門課程難度大,高中的知識積累難以一下子跟上課程學習要求,銜接內容大學課本中也不一定有。王老師就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幫我們做銜接課程的學習鋪墊,布置課後作業。根據我們完成作業的情況,逐個找我們聊天,了解我們的學習基礎、學習現狀和課程問題,給我們答疑解惑。王老師對教學的認真用心,對學生的和風細雨,對知識的了然於胸,令我敬佩,更令我感動,至今難忘。
緣分最長的是劉晴岩老師。劉老師是當時機械工程係的教師,給我們上《壓力容器製造》課,帶我們做磁粉探傷等實驗,讓我充分感受到專業學習的魅力。無損檢測的方法有多種,如:X射線、超聲波、磁粉、滲透、渦流等,應用於壓力容器、鋼板、氣瓶等焊縫檢測中。劉老師年長我們幾歲,話題相近,很容易和我們打成一片。學習之餘,劉老師經常與我們談天說地,亦師亦友。後來我留校工作,與劉老師能夠經常相見,倍感親切。
1993年7月,我順利畢業,當時國家仍實行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製度,我可以回到生源地,也可以留在上海,因為父親是上海人,我就毫不猶豫地選擇留滬工作了。擺在我麵前的是3個方向,一是做招生管理工作,二是在無損檢測教研室做實驗員,三是在浦東的某企業工作。我們的輔導員鄧陽春老師建議我優先考慮留校做管理工作,不合適以後可以再轉方向。從此,我在本科招生工作崗位上一直做到了今天。
畢業20年時與老師和同學們的合影
行之彌堅:招生工作三十年
隨著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本科招生工作方式方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越來越“信息化”“數據化”的時代氛圍中,招生工作也隨之與時俱進,要求我們不斷學習新的技術手段,緊跟國家政策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學生時代,我們接觸計算機的機會比較少,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習Basic語言,課程要求不高,隻要我們編寫個簡單的程序,能夠做出一個簡單的畫麵,就算考試及格。開始工作後,工作所用設備就是一台286電腦,CPU非常小,硬盤也不大,移動存儲介質用的是軟盤,分為3寸盤、5寸盤,存儲空間不足2M,使用的DOS係統和WPS軟件一般用作文字錄入和信息輸入。文字錄入內容包括領導講話稿和工作總結,信息輸入用的是dbase數據庫,記錄學生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政治麵貌、生源地、戶口類別等,信息量不多,當時的招生人數也很少,一年大約1500名左右。在現場錄取時期,我們沒有獨立機房。隨著招生錄取方式的不斷改革,現場網上錄取和遠程網上錄取不斷推廣,我們曾建立臨時局域網,借用學校高等技術學院(後更名為城市管理學院)的機房開展錄取工作。2005年,我們搬到了研究生樓頂樓,開始建設自己的機房。
考生錄取工作也隨著時代發展而呈現不同特色。從恢複高考到2003年之前,我們采用的是現場錄取方式。錄取工作臨近時,我們會請各學院推薦優秀教師共同參與招生工作。我們首先對老師們進行培訓,主要內容是錄取流程、招生規則等,再出具介紹信,將老師們分配到各個省份。按省份錄取人數匹配參與現場錄取的老師人數,每個省份至少安排2位教師,對於招生計劃較多的省份,適當增加老師。老師們將在各省省招辦統一安排下開展工作。考生在學校現場填寫誌願,然後按照“鎮(鄉)-縣-地區-省”的順序,將誌願表和檔案層層提交和彙總到省招辦。招生老師根據招生計劃、考生誌願、考生分數開展錄取工作,在第一誌願考生中按分數高低錄取,投檔人數為招生計劃數的120%。第一誌願沒有招滿,再順延到第二誌願,以此類推。現在看來,現場錄取是以紙介質檔案信息流轉為基礎、人力密集型的招生管理模式,大量工作都需要人力完成,尤其是基礎的數據資料檔案處理。
1996年,廣西率先開展網上錄取改革探索,1997年天津跟進。1998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協助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中心成功完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網上錄取的探索試點工作,2001年基本實現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現場網上錄取和遠程網上錄取。盡管實現了網上遠程錄取模式,為了防止出現網絡問題,我們還是需要派老師前往各省同步開展工作,所以在過渡時期,遠程網上錄取和現場錄取同時開展,確保錄取工作萬無一失。2003年,遠程網上錄取模式就比較成熟了。遠程網上錄取,實現了錄取方式的根本性變革,轉變為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支撐、以電子化信息流轉為基礎、技術密集型的招生管理模式。我們的錄取機房是當時在學校網絡中心的黃建華老師和計算機係顧春華老師幫忙建起來的。
在招生錄取方式成功改革的基礎上,國家越來越關注招生製度、招生模式的變革,從“傳統誌願”到“平行誌願”,從120%的投檔比例到一比一投檔,從“文理分科”到“3+3選考模式”“3+1+2選考模式”的高考綜合改革,越來越關注學生知識結構上的文理交融,更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性。自2014年9月,國務院推出高考招生製度改革,逐漸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於我們具體的工作而言,要嚴格樹立政策意識,時時關注各省份招生政策的變化,仔細辨別新舊不同,才能做好答疑、錄取工作。招生工作三十年來,很驕傲地說,我們從未出現過錄取錯漏,一批批新生經我們手順利抵達華理校園。
與江蘇省宜興市第一中學簽約優質生源基地授牌並送喜報
矢誌不渝:喃喃幾語傳新人
“擇一事,終一生”,在歲月有意無意的流逝中成為了我工作生涯的生動注腳。人在時空多源變量下,有時會顯得很渺小,但在招生工作這一穩定因素中,我深刻感受自己的人生價值。總結起來,有三點工作心得可以和年輕一輩招生工作管理人員分享。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細致入微。
對國家招生改革方向、政策文件要多讀多學習,對學校招生規則、工作程序要了然於心。比如,我們在製定《招生簡章》時,不僅要學習今年的上位文,還要仔細對照往年和今年政策差別,文本初步形成後,我們會向一線教師、學生征求意見,看看他們對文件的理解與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否一致,然後提交學校本科招生工作委員會審核,最後報送教育部審核,確保無誤之後才能向社會公布。
二是牢固樹立服務意識,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招生工作一邊麵向學校,另一邊麵向社會,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00後”新生進入校園,家長受教育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對於獨生家庭而言,孩子高考填報誌願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家長會非常認真地研究招生政策,向我們谘詢非常專業的問題。那麼,我們不僅要充分理解家長焦慮的心情,還要盡可能地耐心、專業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充分展示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特色與優勢,表現學校的曆史底蘊及文化內涵。
三是深入開展學習交流,積極拓展工作思路。
招生工作是一項“開放式”工作,校內接受紀檢監察部門監督,校外接受群眾、社會的監督,因此不能閉門造車,應該多聽意見。另一方麵要借助會議、調研等機會,多與兄弟院校開展交流,共同探討招生實踐工作中的經驗與方法,取長補短,拓展思路,不斷創新招生方式方法。
參加2019年上海市教育博覽會
從青澀年華的“愣頭青”,到年過半百的“老華理人”,看著一代代華理學子的順利入學,我倍感欣慰。這份事業從未讓我覺得後悔,更值得我用一生去堅守、去奮鬥。
七十載風雨兼程,華理輾轉華夏,遍撒碩果,培養無數人才;七十載奮發圖強,華理勵精圖治,厚德載物,美譽享滿天下。感恩母校的培養,祝願華理在新的征程路上越來越好!
(來源:華東理工大學)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