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四有”好老師到“四個引路人”,從做“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到成為“大先生”,從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到弘揚教育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一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廣大教師和未來教師,提供了“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方向指引。為進一步引導師範生立足“未來教師身份”、涵育“為學為師情懷”、站穩“人民教師講台”,做師大精神和大師精神的守護者和傳承者,在中國科協2023年學風傳承行動科學家故事研習項目支持下,華東師範大學孟憲承書院通過《師說:麗娃河畔的大師故事》項目,以師範生為主體,開發形成15門大師故事宣講微課,力求搭建師生從校史故事挖掘大師精神、從大師故事汲取教育理想的實踐研學平台。茲刊載其中數篇,以饗讀者。
孟憲承:現代大學理想的描述者和實踐者
華東師範大學孟憲承書院學子在介紹自己時,往往會用這樣的開場:“大家好!我來自全國首家師範生書院、華東師範大學專門為師範生設立的書院——孟憲承書院。”
孟憲承先生是華東師範大學首任校長、首批“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以孟老校長之名,也意味著與先生不解的緣分和承載的使命——致敬師範之師,秉持孟憲承老校長“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的辦學理念;作為教育後學,老校長關於師範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也持續為未來教師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入上海,教育理想自此發軔
孟憲承先生的前半生是四處漂泊的,他從常州走出,去過北京,到過上海,旅居過蘇杭,遠赴過英美,在天南海北留下過自己的足跡。而上海,更是他人生軌跡中最重要的坐標之一。
1908年,14歲的孟憲承懷著少年壯誌,從家鄉常州來到上海,開啟了自己的求學之路。他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考入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畢業後因為經濟上的窘迫改考教會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但生活的困頓並沒有壓垮他的脊梁。在大學期間,孟憲承“試必冠其曹,恒以退還學費為獎”,並得到了校長卜舫濟的欣賞。1916年7月,他從聖約翰大學畢業,9月受聘去北京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執教。與上海的第一次相遇開啟了他接受高等教育、反抗貧苦命運的奮鬥征程,激發了他逆流而上、堅毅刻苦的不屈靈魂。
1918年,考取公費的孟憲承赴美,在華盛頓大學師從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1920年,獲教育碩士學位後,轉赴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深造。但因需供養家庭而中斷學業,於1921年11月回國。1923年,29歲的孟憲承回到聖約翰大學。在任教之餘,他一方麵積極創辦早期教育周刊,另一方麵還以教師的身份支持學生的正義抗爭。當看到聖約翰校長無視“五卅慘案”後學生群體的求助,甚至將學生趕出校門後,孟憲承等教師集體宣誓脫離聖約翰大學。經過各方協助,在短短三個月內“光華大學”成立,寓“光我中華”之意。1924年因學潮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三百餘名師生又來到上海發起建立“大廈大學”,取“光大華夏”之意。作為上世紀20年代愛國學生運動的前線——上海,見證了先生的民族血性和其教育理想與民族複興間的緊密關聯。
1951年,經曆了民族抗戰、高校西遷並在實踐中積累了辦學經驗後,孟憲承第三次來到上海。這年10月,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大夏大學文、理、教育學科與光華大學相關係科合並成立華東師範大學,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新組建的第一所社會主義師範大學,孟憲承自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職務,出任華東師範大學首任校長。
大夏大學護校委員會
“六三離校”事件
孟憲承在華東師範大學成立大會上講話
執掌師大,教育理想投入實踐
大學的理想是什麼?孟憲承概括為:“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作為華東師範大學的創建者和首任校長,孟憲承近半個世紀的教育生涯幾乎都與大學相聯。
孟憲承老校長認為“智慧的創獲”是大學的最高理想,“研究”是大學的最高任務。他提出“高師應當從教學質量與提高科學水平角度而言向綜合大學看齊”,並極具前瞻性地提出培育具有“繼續獨立鑽研的能力”,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教研結合的新型中學教師。在此理念的引導下,新生的華東師大在教學改革中堅持師範性與學術性並重,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品性的陶熔”是大學的又一理想,“教學”是這一理想的實現方式。孟憲承老校長說,師生應該在大學中實現理想、道德、品性的陶冶。因此,他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培養優良的校風和學風。建校伊始,一批名師大家彙聚華師大,培養了一批批傑出新人。
“民族和社會的發展”是大學的另一理想,“推廣”是這一理想的實現方式。孟憲承老校長堅信,大學承擔著用研究和教學來推動民族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使命,要“到民間去”,將知識推廣於學校圍牆之外,這也和先生民眾教育的思想相契合。
1942年國民政府公布首批29位部聘教授名單中,孟憲承是唯一的教育學教授。1959年3月,華東師大成為全國16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確立了在新中國高等教育體係中的重要地位。
“大學的理想,實在就是含孕著人們關於文化和社會的最高理想。”
建設孟院,教育理想薪火相傳
已過誌學之年,成立於2007年的孟憲承書院,讓時間的指針堅定地撥向未來,孟憲承老校長的教育理想指引未盡詩篇。
作為全國首家專門為師範生設立的本科生書院,孟憲承書院以培養“適教、樂教、善教”的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為目標,不斷推動師範生養成教育方案迭代升級,致力於創新和完善師範生培養機製和體係、提升師範生培養質量,努力培育更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孟憲承書院的每一位書院學子都有雙重身份,既是孟院的學生,也是專業所在院係的學生;第一課堂的專業學習與學術發展由專業所在院係負責,第一課堂之外的學習生活與養成教育主要由書院負責,書院為學生創造一個與院係互補的社區化學習生活環境。孟憲承書院通過第二課堂平衡“專業性”與“師範性”的同時又緊抓學風建設,努力營造勤學、樂學、崇尚科研的良好學風,為“智慧的創獲”提供了有力支撐。“品性的陶熔”不僅被理解為師範生個人品性的陶冶,更進一步突出為師德的陶熔,強調培養師範生的行為世範能力和育德意識。孟憲承書院學子對老校長的期待也做出了自己的回應、踐行和延續!作為孟院人,在“德智體美勞”+“教師教育”的“5+1”育人體係引領下,在麗娃河畔,獲得邁出第一步的勇氣,孟憲承老校長推動“民族和社會的發展”的教育理想通過孟院這一平台得以實現。
支教,調研,孟院人在祖國各處留下足跡,發揮價值
“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
卓越教師素養提升四大計劃
2022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優師計劃”學子回信,鼓勵同學們,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求實成就卓越,教育創造未來。一批批孟院人沿著孟憲承老校長的足跡,又將足跡延伸向了無窮的遠方。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作為未來教師、作為孟憲承書院一員的我們,既要領略老校長艱苦奮鬥的歲月與堅定的教育情懷,更應當賡續前輩的奮鬥精神,在實踐中傳承和踐行教育理想。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我們更要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不負韶華,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青春力量,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師說:麗娃河畔的大師故事》-孟憲承小組
資料查詢、文稿撰寫:楊子淇 陳燁樺 劉雨琪
指導老師:黃虞婷章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