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四有”好老師到“四個引路人”,從做“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到成為“大先生”,從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到弘揚教育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一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廣大教師和未來教師,提供了“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方向指引。為進一步引導師範生立足“未來教師身份”、涵育“為學為師情懷”、站穩“人民教師講台”,做師大精神和大師精神的守護者和傳承者,在中國科協2023年學風傳承行動科學家故事研習項目支持下,華東師範大學孟憲承書院通過《師說:麗娃河畔的大師故事》項目,以師範生為主體,開發形成15門大師故事宣講微課,力求搭建師生從校史故事挖掘大師精神、從大師故事汲取教育理想的實踐研學平台。茲刊載其中數篇,以饗讀者。
王誌稼:深耕植物之卓絕知識的生物學家
幾粒星子墜入深海,隨之躍出一輪驕陽,一晃四十載,倏忽而逝。時代變遷輪回,但他的身影未曾離去。
那是白發暮年的老人,佝僂站立在生物學與教育學的道路,歲月的痕跡爬滿了他的雙手,斑白的雙鬢是時光留下的注腳,手中的那盞燈光照亮的,不僅是日夜耕讀的背影,更是後人前行的道路。
他,就是中國的生物學家,教育學家王誌稼先生。
他,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任東吳大學學生會第一屆會長。
新中國建立後,於1950年初當選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委員。1951年負責創辦華東師範大學生物係,任教授兼係主任。1958年,為支援安徽建設,全家由上海遷到合肥,他奉命籌建合肥師範學院生物係。曾當選上海市植物學會第一屆主席,安徽省植物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常委。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風吹起了《藻類植物》的課本,綠毛龜上的葳蕤如期盛開,穿梭時間畫麵的鍾從反方向開始移動,我們依稀回憶起那年那月那個瞬間,去了解王誌稼先生背後的那些故事。
秉承愛國情懷,躬耕祖國建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的那一年。
蘇州東吳大學的校園裏,新一屆學生會會長推舉產生。
那是王誌稼第一次展露頭角,愛國主義的思想不僅流淌在北京,更遊走到了蘇州。五四運動的風傳播到了全國各個角落,猶如星星之火,正在醞釀一場熱烈的,浩大的青年之熱潮。
這股火焰同樣燃燒在這位青年的胸膛。
“我們要貫徹愛國初衷,履行學生啟導社會之天職。”
寂靜的會議室中傳來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猶如一枚石子投入湖麵,翻起陣陣漣漪,隨之掀起了卷卷波浪。
“好!會長這句說得實在是好!”
不知道從哪個角落冒出了一句喝彩聲,激動的語調微微顫抖著。
刹那間,人聲鼎沸,東華大學學生會宗旨由此確立了。
也是在那一刻,這個初出茅廬的青年第一次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有限,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般微不足道。但也許經曆蒸騰成為雲彩再次落下,它就能滋潤一粒幹涸的土壤;也許經過一束陽光的穿梭,它也能折射出非凡的光芒。五四運動的拳拳愛國之心並不是某個群體所獨有,而是由一個又一個像他們一樣鮮活的人托舉而成,它是遊行,是宣講,是每次做與不做的抉擇路口上毫不猶豫的堅定。
至此,愛國主義的種子深埋在這個年輕人的心裏。在月黑寂寥的星空下,他暗下決心——誓為中華民族之偉大複興鞠躬盡瘁。這聲音響徹東吳大學,響徹每一寸土地。
1925年,王誌稼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此時的中國正被時代的巨浪所裹挾,推搡著被迫前行。經濟,政治,科技遠落後於世界,生物學領域上更是有大片大片的空白亟待填補。中國,百廢待興。
三十歲的王誌稼站立在人生道路的抉擇路口,祖國的召喚聲聲入耳。
曆經沉浮,休戚與共,然興衰往複,皆不足為懼。於沉寂中孤守,於浮華中煉心。
轉身,登船。轟鳴的汽笛駛離了金碧輝煌的美國街道,那裏有用之不盡的金幣,取之不竭機會,卻獨獨沒有祖國溫暖的懷抱。
海麵的迷霧重重相疊,但他堅信,船駛過的地方就是晴天。
就這樣,一代生物學,教育學偉人的序幕,緩緩拉開。
倡導治學尚嚴,潛心探求真理
短短數十年,王誌稼的腳步踏遍了祖國大地。安徽、江西、四川......有藻類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跡;高原,平地,湖泊......有生物的地方,就有他的蹤影。
曆經數十年,看罷驚濤拍礫石,穿過層巒疊葉林,王誌稼用幾千瓶采集標本,若幹個新發現物種,二十篇藻類論文,以及《藻類植物》《公民生物學》等數種專著,為我國《中國藻類植物誌》的彙編奠定了不可撼動的基礎。
於細微處見知著,於生活處求治學。
江蘇常熟花園每年都會出售有名的綠毛龜,為大眾所談“奇貨”。眾人追求其獨特美觀,但王誌稼卻看到了這背後所隱藏的生物謎題。
十隻,五十隻,一百隻......實驗室的綠毛龜更換了一代又一代,王誌稼先生卻仍舊日複一日守著顯微鏡,守著那個執著的學術信念。流言蜚蜚,在眾人都議論其失敗時,他卻說:
“除了放棄嚐試以外沒有失敗。”
就這樣,時鍾劃過了無數個圈,日曆的厚度逐月削薄,終於在研究了475隻綠毛龜之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發現了綠毛龜背殼上的綠毛竟然是綠色絲狀體藻類附生物。一種是基枝藻,另一種是剛毛藻的變種,因為是王誌稼新發現的變種,遂在學名Cladophora glomer的基礎上以王先生的名字命名。
除此之外,通過研究水草分解,王誌稼先生闡述了水草作肥與自然界循環的關係;通過解剖淡水小魚,獲悉了藻類植物與魚類生存和繁殖的關係。特別是1960年左右三年困難時期,他研究出可大量培育蛋白質含量極高的柵列藻的方法,最終研發出蛋白質補充飲料,挽救了無數饑荒人民的性命。
治學尚嚴,鑽研需潛。秉承著“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的理念,王誌稼先生深耕於生物學藻類研究,填補我國相關領域的空白,為後人的進一步探索搭建了穩固堅實的雲梯。
鍾情教壇耕耘,修德育人並行
“先生認真細致、條理清晰,聲音洪亮、特別是講普通植物學和普通生物學,引人入勝。”這是王誌稼的學生對這位老師最真摯的讚美。
隻要春天不死,就有新春的花年年歲歲綻放。“教育”於王誌稼而言,就是那蟄伏於寒冬下的種子。
曾任中央大學教授,光華大學教授、生物係主任。建國後,曆任複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校教授、係主任。王誌稼的後半生,專注於教育事業,強調“修德育人與學科知識並行”。
先生的課堂上,生物知識不僅是書上的一段文字、一個插圖,更是其背後的研究曆程與知識運用方法。
“要講解水藻,就不單隻是了解課本上冰冷的文字,這樣即使沒有老師,你們也能自己學懂。我要告訴你們水藻是怎麼被一步步揭開神秘麵紗的,又是如何去思考探究的。未知的水域裏還有各種各樣的物種,我是發現不完的,也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能夠做到,隻有你們,以及未來的每一個生物學者,你們才是推動學科發展的源源動力。”這是王誌稼先生在課堂上殷勤的教導,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刻苦鑽研的學術研究者。
王誌稼先生還根據自身科研經曆,編撰了我國第一本高中生物教材,不論是基礎簡單的生物常識,還是晦澀難懂的尖端知識,都能夠在深入淺出的教學中層層遞進,得以詮釋,充分照顧知識不同需求的學生,紮實提升學科素養,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1917年,王誌稼發起成立麗則會,分為書畫、音韻、雕刻三科。此時的東吳大學,清晨的音律悠揚在教學樓寂靜的隅落,淡淡的墨香飄蕩在走廊,午間細細碎碎的雕刻聲混合著木頭的碎屑漂浮在夕陽下。尚美的風尚走出了校門,遊蕩在蘇州城的大街小巷,清掃著沉寂的迂腐惡氣,起到“鼓舞群眾移風易俗,以改成良好社會的功用”,真正體現了王誌稼先生“美育救國,美育育人”的理念。
在安定的生活中,美是錦上之花,盡管動人卻也是可有可無;在亂世之中,美是內心的花種,人們總無暇顧及,但它卻孕育了生活的希望。王誌稼先生生長於我國內憂外患的時期,卻深知美的分量和意義。於是,他對美育的孜孜追求不曾廢止,執著於守護美,培育美,傳播美,無論時代的巨浪如何翻湧,他仍舊堅守對美育的執著,這不僅是一種學者精神,更是一份關乎民族發展的曆史責任。
教壇耕耘,修德育人。堅守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信仰,王誌稼先生致力於教師教育,德美並行,引領我國教學方式方法走向更完善的未來。
所謂大師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所謂大師者,深潛於浮華,嚴謹於自學;所謂大師者,深耕於教育,擔複興為自任。王誌稼先生在八十餘載的生涯中,從滿腹英雄氣的意氣少年到雙鬢斑白的耄耋老人,飽經風霜,卻仍不改愛國赤子之心;曆盡曲折,仍不移鑽研深潛之誌;時過境遷,仍不悔教育育人之初心。他用一生時間向後人生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學者,何為真正的大師。
潛心治學,躬耕教育,王誌稼先生在曆史的扉頁上譜寫出自己的篇章。
以此為光,後浪乾乾,當後人再次翻閱時代的書頁,將清晰看到其所留下的注腳,並循著前輩留下的足印,腳踏實地,心向遠方。
《師說:麗娃河畔的大師故事》-王誌稼小組
資料查詢:陳盈、趙麗潔、曾宇駿
文稿撰寫:陳盈
指導老師:衛潔君、章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