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揭曉,華東師範大學獲批7項,創曆史新高,其中,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3項,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2項,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與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各1項。獲批項目的研究領域涉及數理、化學、生命、信息、醫學等5個科學部。
項目名稱負責人學院脂質代謝的調控機製馬欣然生命科學學院水產動物免疫學楊嘉龍生命科學學院骨轉移癌的應用基礎研究李磊生命科學學院精密分子光譜閆明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呼吸子超快激光彭俊鬆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化學張立敏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視覺整合神經機製蒯曙光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背景介紹: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2012年開始設立,旨在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麵已取得較好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快速成長,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幹。
優青獲得者個人簡介:
馬欣然,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1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獲得博士學位,2011-2016年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進行博士後研究。2017年入職華東師範大學。長期圍繞脂肪和肝髒中脂質代謝調控分子,深入研究代謝組織脂質合成和消耗的平衡機製。創新性發現應激感應分子在肥胖和衰老過程中調控脂肪組織產熱和能量代謝的作用和機製;鑒定並係統解析關鍵脂質調控分子在轉錄/表觀遺傳調控層麵對脂質代謝穩態的維持機製,以及對肥胖和脂肪肝發生發展的影響。在Cell Metabolism, PNAS, Journal of Hepatology, Hepatology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金委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等基金支持,入選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優秀青年學者”。
楊嘉龍,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本科和碩士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獲得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學位;2012-2016年在美國杜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入職華東師範大學,任“紫江青年學者”,並入選201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
研究領域為水生動物比較免疫學。近年來主要以水產養殖魚類為對象,係統研究生命進化過程中,原始T淋巴細胞的激活、增殖、分化、效應功能等免疫生物學過程及調控機製。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Blood、eLIFE、J Immunol、J Biol chem等期刊發表SCI論文30餘篇。研究結果對於闡明水產動物適應性免疫機理具有積極作用,也為揭示T細胞免疫的起源與演化提供科學證據。
李磊,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碩士生導師。2013年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畢業後至上海長征醫院骨腫瘤外科繼續博士後研究,2015年回華東師範大學任副研究員。曾獲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等榮譽稱號。
癌細胞的全身擴散是導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轉移性癌細胞分布廣、侵略性強,極大降低了腫瘤治療的有效性。非泛素依賴的蛋白質降解是正在興起的研究領域,本人近十餘年來聚焦非泛素依賴的蛋白質降解在腫瘤發生和轉移中的基礎研究,在腫瘤轉移尤其是骨轉移領域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並以第一/通訊作者在PNAS,Nat Commun和Cell Death Differ等SCI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
閆明,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2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德國馬普量子光學所跟隨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Theodore W. Hänsch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被德國馬普協會授予Theodor Hänsch Fellowship,並被晉升為“優秀青年研究員”。曾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
主要科研領域包括中紅外分子指紋光譜、精密光譜測量、超快速相幹拉曼光譜成像、光纖激光器與光頻梳時頻域控製技術等。具體成果包括:發展了分子指紋圖譜新方法,突破了成譜速度與測量精度難以兼得的技術瓶頸,被Science Daily雜誌以Precise molecular fingerprinting on the fly為題,進行專題報道;實現了在微秒時間尺度以多普勒極限分辨率對分子紅外特征譜線的精確測量;並解決了光學分子感應技術靈敏度低的難題,實現了量子極限水平超靈敏分子光譜,被Rev. Mod. Phys.評價為“先進的超靈敏光譜技術”。發展了紅外飛秒光梳光源新技術,解決了寬帶紅外光源噪聲抑製、時-頻域精密控製等極具挑戰性的國際難題,被Nat. Photonics引用評價為“實現了高效的非線性集成紅外光源”。
彭俊鬆,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博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畢業後,先後在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和英國阿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2016)。2016年入職華東師範大學。獲得過歐盟瑪麗居裏學者(2014)和2020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稱號(A類)。
研究方向為飛秒光纖激光物理與技術。第一次聽到飛秒光纖激光器這個詞的時候,當時感覺這個裝置一定很龐大很複雜。然而去實驗室發現幾段頭發絲粗細的光纖組合在一起時就可以產生飛秒激光時,便對這個係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近年來開發了新型測量技術,解決了飛秒激光器超快過程探測難題,揭示了飛秒激光器若幹新型超快動力學特性及其物理機製。在Science Advance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Communications Physics、Physical Review Applied、Optics Letters等SCI期刊, 發表了四十餘篇論文。研究成果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科學家首次捕捉到會‘呼吸’的激光”為題報道;實現了基於自相似子的無畸變啁啾脈衝放大技術, Nat. Photonics主編Rachel Won撰文詳細介紹了這個工作,評價到“得益於線性啁啾,自相似子是啁啾放大係統的理想種子光”;解決了鎖模如何建立這一激光領域基本的科學問題,被Communications Physics選為封麵,被《自然•中國》選為編輯推薦;開發的場自相關技術被歐盟物理學會主席J. Dudley評價為擁有“A particular advantage”(Nature Reviews Physics 1, 675 (2019))。兩項成果被Communications Physics選為紀念激光誕生60周年該雜誌發表的精選論文。
張立敏,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2009-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入職同濟大學,任副研究員;2014年入職華東師範大學任副教授、2019年晉升為教授。
腦科學研究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從活體層次獲取腦中化學信息,仍然存在巨大挑戰!近年來圍繞非電活性物質活體分析時選擇性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通過篩選或合成特異性探針,構築功能化界麵,發展了一係列腦中非電活性物質的電化學分析新方法,實現了生理條件下鼠腦微透析液到植入式鼠腦的高選擇性在體實時分析。活體領域專家lowry教授評價“一種更為精確的測定鼠腦中pH的方法”。生理學雜誌中的文章也特別指出發展的實時分析方法可作為一種前景方法和其他技術相結合闡明大腦通訊過程。迄今共發表學術論文38篇,包含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Anal. Chem.等。應邀在神經科學類係列英文叢書《Compendium of In Vivo Monitoring in Real-Time Neuroscience》撰寫一章;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麵上項目2項;2018獲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四完成人)。
蒯曙光,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蒯曙光博士本科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係,在中國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博士畢業以後,在英國伯明翰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和飛利浦研究院從事人因工程研究。2015年蒯曙光博士加入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和認知科學學院,擔任視覺空間認知和虛擬現實實驗室負責人,博士生導師,入選紫江青年學者。
蒯曙光博士主要利用虛擬現實係統研究人類的知覺與行為特性。具體成果:在社會群組知覺研究中,借鑒物理學中的場論,提出社會交互場的理論假設,並構建數學模型定量化的描述人類對社會群組的知覺,研究成果在Nature Human Behavior上發表,並應用於兒童青少年社會交互能力的評價。在動態視覺整合的研究中,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序列,結合機器學習手段,分析大腦對動態信息整合的表征規則, 研究結果在領域知名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和Cerebral Cortex上發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