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君子知道”複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特邀人文財經觀察家、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發起人秦朔,詳解中國商業文明的發展曆程,以及如何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
商業文明一定要以人為本、價值創新
我從調研中看到很多有新思考邏輯的創業者,無論是科創、消費、創新藥、專精特新,這些新生代創業者思考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樣。他們會覺得前一代哪怕很有名的企業家,很多是有“原罪”的,不是指他們的品行,而是說他們為什麼把中國的品牌做得那麼low。
對於已經走在商業文明正道的企業家來說,不會有這樣的困擾,他們可以繼續大步往前走,看起來路很窄,但是可以走得很長。有的企業家會抱怨今天的商業環境沒有以前好,我問他們,你覺得以前百無禁忌什麼都可以做的時候,是不是正常的商業環境?而現在很多東西不能做,是不是更加正常的環境?我們要經常調整自己的態度和思考。
很多人問我,你很早接觸商業社會,接觸了那麼多企業家,是不是企業家利益的代言人?我說不是,我是企業家精神的代言人。我在創辦《第一財經日報》時的發刊詞中就提出,商業是一種責任,商業是一種文明。後來又提出,要更多地從增長驅動到發展驅動,因為發展是全麵的概念;從單純財富驅動轉向責任熱愛的驅動。
什麼是商業文明?商業文明就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創新,其實是對商業蒙昧、野蠻的一種抑製。恩格斯說“使社會每個成員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全部才能和力量”,熊彼特說“所謂經濟發展就是女王所穿的絲襪,普通工廠女工也可購得。”經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就是供給方的市場主體有更多的創造力,而人們向往更好的生活,所以有更多的需求,活出個性,享受生活,需求才能放大。有需求才能激發供給,有好的供給又可以激發潛在的需求。為什麼我覺得信息、觀念、思想的交流、開放多元的思想市場特別重要,因為如果所有人都活成一個模子,沒有必要搞個性化、多元化、定製化,這個社會還有驅動力往上發展嗎?商業文明一定要以人為本、價值創新,回到這一點上才行。
商業文明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家
商業文明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家,紐約大學教授鮑莫爾寫過一本著作《好的資本主義和壞的資本主義》,構建了幾個形態:企業家型、大企業型、國家導向型、寡頭型,按照資本由誰來掌握的角度來區分,大致就是這四種類型。他認為好的資本主義是企業家型和大企業型企業的混合體。大企業有能力對於長期進行投資,比如說IBM實驗室,貢獻了若幹個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可以對研發長期進行投資,但是隻有大企業型,他們形成了一定行業地位之後會有大企業病,不那麼創新了,這個時候需要一些創新、創業者去衝擊,這就是企業家型。兩種類型結合在一起是比較好的形式。
我的觀察,中國可能是三種資本的彙合,我們可能是國家導向型,加上創業者型(偏民企),以及大企業型(包括一些外資的大公司,以及發展到相當規模的上市公司)。國家導向越來越強,在更多行業裏麵的控製性不斷增強。
我還提出來了一個基本框架,企業家在不斷演化過程當中的進階和超越,我認為是四個階段:
1、用正當的方式獲利。
2、以創新的方式提供消費者剩餘,激發新的生產力。
3、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產生正外部性。
4、成為社會進步的階梯,回饋社會。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是靠12代企業家寫就的。最初周叔弢在天津辦谘詢服務工作,胡厥文在北京辦工商信托公司,他們出生於1890年代,改革開放時都八十歲了。1910後的袁庚創辦了蛇口工業園,其中走出了多家世界級企業;20後企業家有褚時健。在四十年的時間裏,12代企業家在同一個舞台上接續創造價值,這就是中國增長奇跡的來源。
強調高質量發展,就會有很多限定性要求
從大局來看,現在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大會把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高度,這是未來基本的邏輯。眼前壓力感前所未有,韌性也存在。中國經濟每年的增量還在,但增速從2011年開始一直在下降,同時就業壓力增大,人口紅利消散也很明確。
韌性主要表現為,我們有最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之一,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優勢。當前的變化,如地產去金融化、醫療去市場化、教育去資本化、媒體去非公化、互聯網平台去壟斷化,以及國家安全意識空前提升,涉及到方方麵麵,這也是由國際大背景決定的。全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幾重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信任赤字,所以說中國現在很多政策環境的變化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有關係,貿易戰的問題,疫情的問題,全球化受到挫折的問題,這些問題加劇了我們的危機感,也加劇了對內部經濟的管控性。
這些變化,這些變局和過去習慣的大的方向有什麼關係?我認為大方向沒有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以及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麵實現現代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奮鬥目標沒有改變,但是有些內涵發生改變了,比如說原來是中央向地方放權,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放權,國有向民營放權,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隻有49萬個市場主體,現在民企就有1.52萬億;過去強調釋放積極性,現在更加強調可控;過去講開放,強調和國際接軌,現在是自主性更強。過去是以GDP論英雄,現在強調高質量發展。我認為新發展就是有很多限定性要求的發展,環保應該什麼樣,資本市場要怎樣信息披露,發展導向對利益相關者友好不友好,符合不符合實體經濟為重的要求,其實有了更多的限定性要求。
任何行業,企業管理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行業角度。研究過去十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淨利潤以及行業分布,我們會發現金融和房地產的利潤占比是向下的。什麼在上行?材料、信息技術、醫療保健,這些都是在上升的。消費比較平,這兩年因為疫情影響,新消費特別慘,去年下半年開始資本市場對其的估值一蹶不振,反而消費裏麵的龍頭還不錯。
中國很多新龍頭,新銳公司都創立於過去十年左右,說明機會一直有,如2010年創立的小米、美團、寧德時代、百濟神州等。當下做上遊、做材料的日子比較好,而大量行業陷入存量化的內卷,比如說葡萄酒。最近和白酒企業負責人交流,中國所有的酒一年市場規模是9000億,白酒是6000億,很多人做白酒,但大概隻有十幾二十家企業是好做的,再往下就很難,所以很多行業存量化的內卷非常嚴重。
接下來講幾個大的變化:
1、從代工+地產+基建+間接融資的資產負債表擴張邏輯轉向科創+內需+直接融資的生產性價值創新邏輯。
2、增量邏輯變成存量邏輯。總的產量是不增長的,銷量是不增長的,怎麼存活?想辦法通過創新,能不能在銷量總量整個行業不增長的時候,能夠把價值做出來。
3、從過去更多強調市場,現在更多強調政府的戰略引導。
這些邏輯所帶動的企業大方向,確確實實要多搞技術創新、管理、ESG、全球化、數智化、管理與文化。所以我發自內心的認為,今天要呼喚管理,過去很多行業都是資本燒錢的模式,所謂“高維打低維”的模式,似乎管理體係都是不需要的。我們現在認為要開始談管理了。那些現在發展得很好的企業,都可以在管理上找到原因。這些老板沒有整天去誇大其詞,都在專心摳管理,把創新做起來。做強供應鏈,把工廠搞好,把體係建好。在整個管理過程當中,怎麼通過綠色化、數智化、智能化,提高你的效益,提高你的精準、精益能力,空間非常大。我在蕪湖看了美的的一個廠,數智化程度非常高,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張訂單現在在哪個生產或物流環節上。今天的管理是精益管理加上數智管理的結合體。
過去中國製造創造了輝煌成就,靠的是極致成本效率、多元靈活機變、無限貼近客戶、殘酷競爭求勝、民族文化支持、產業集群效應、強烈追趕動能等等,他們這樣的熔爐裏麵練了幾十年,練出來了一批世界級企業。
但我們不能止步於此,極致成本效率往往讓我們隻想省,而不是創造高價值;多元靈活機變,往往讓我們陷入機會主義,缺乏長期主義;無限貼近用戶,往往讓我們陷入賣點化、流量化;殘酷競爭求生,往往讓我們陷入價格戰和對合作者的過分壓榨,一個企業找供應商,首先想到把你的利潤壓榨到極致;民族文化支持,好處是團結聽指揮,弊端是缺乏分布式和個性化創新;產業集群很厲害,但往往重複建設,現在去各地調查,做的主導產業都差不多。所以如何激發好奇心、創造性、批判性思考,搞工匠精神、搞複雜性創新,這些都很重要,當然這是分步走的,要慢慢往這個方向努力,這樣的話商業才不會那麼殘酷,商業裏麵才會有更多的美感和自由想象力。
如果不擔負起時代變革的重負,就會死於荒野
開辟新局,方向在哪?我們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要加強合規性。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合規是很大的挑戰,還想按照當年的打法根本不行,現在國外引進中國企業,往往要看你生產線是不是最新的、符合不符合環保、對員工好不好、搞不搞偷漏稅等等。
講了難局,也講了大局的方向,也講了很多變局、分化,以及變化的邏輯,從資產負債表擴張邏輯到創新邏輯,從增量邏輯到存量邏輯,從6789邏輯到國資國企影響力越來越大的邏輯。這個邏輯下我最近和很多企業交流的時候想,大家經常說的就是機會少,限製多。我們一定要轉念,“如不轉念,誰為你救苦救難。倘能回頭,何需我大慈大悲。”
地方太卷,限製太多,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可是你要想,人生就那麼幾十年,你能夠把一件事情或者幾件事情做好做精做到極致,符合你的興趣和熱愛,而且對周圍的人對利益相關方對客戶有正向作用,我覺得已經夠你做了。過去很多年增量空間蓬勃,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如火如荼,而現在沒有那麼多容易的機會了,而且這個時代也不再提供那麼多金融工具的套利了。不如轉過頭想想,到複旦EMBA好好讀書,教學相長,互相學習,這樣把自己的事情做的更好,堅持兩年、三年、五年,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選擇?到了幾年後是不是也會覺得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可能是有一點阿Q精神,但我確實發自內心這麼認為。如果不擔負起時代變革的重負,就會死於荒野。這是在複旦讀書時看的一本書《伊甸園》扉頁的一句話,把這句話送給大家,作為分享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