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上海世博中心】華為全聯接大會期間,“華為物聯網係列叢書”在華為ICT學院年會環節上舉辦了新書發布,該套叢書將“技術為根 實踐為魂”的理念根植到圖書出版和數智人才培養中來。
目前,智能世界正在加速到來,全球170多個國家發布了數智化戰略,但目前數智人才普遍缺乏,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智人才缺口超過6000萬。為助力高校人才培養,華為提出數智人才發展理念,即ICT人才培養與人才轉化雙渦輪驅動產業成功,希望未來5年實現賦能全球6000所高校,年培養學生突破50萬人次。
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致開場辭
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在華為ICT學院年會開場致辭中表示:“華為從‘實戰引領,課程創新;產教協同,師資賦能;跨界融合,人才共育’三個方麵出發,圍繞鴻蒙、歐拉、昇騰構建開放的生態體係,打造一個全方位、實戰化的人才培養體係。麵向未來,華為ICT學院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思維,共同培養跨領域、複合型的實戰化人才,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不竭動力,推動產業的持續升級,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鄭慶華致辭
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鄭慶華表示:“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與華為在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實踐平台搭建等方麵進行了深度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希望雙方通過共同發行數字化教材,分享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法等,全麵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和數字素養,培養更多計算機專業人才。”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家組組長、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副理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徐曉飛肯定華為為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希望繼續開展合作:“華為從2017年積極參與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以來,累計投入實踐資源和經費超過3億元人民幣,共立項近800項,與200多所高校共建近百門線上課程,幾十本教材,並孵化了一批國家一流課程和教學成果獎。”華為中國戰略與Marketing部部長盧廣闡述了華為麵向智能時代的ICT學院3.0計劃,他表示:“智能化時代,華為將通過整合數字化的教育資源、實施實戰化的師資培訓,進行複合化的學生培養,希望對準高校人才培養全流程,培養出既具備深厚專業知識,又擁有廣泛視野和跨界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第九屆華為ICT大賽啟動暨ICT大賽真題集發布儀式
年會現場還舉辦了多本華為ICT學院指定教材的首發儀式,其中華為物聯網係列叢書是華為聯合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研究專家組和機械工業出版社,經過多方三年來的協同共創,終於迎來了這套叢書第一批圖書的發布。
華為物聯網係列叢書現場發布
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汪濤主任,計算機教指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傅育熙教授和機械工業出版社時靜副社長共同出席了該套叢書的發布儀式。
為了培養我國AIoT領域的複合型數智人才,為高校、企業和社會提供AIoT技術的優質學習資源,傳播先進的AIoT技術,構建AIoT人才生態,華為聯合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研究專家組和機械工業出版社共同策劃開發的華為物聯網係列叢書,涉及5G、AIoT應用開發、AIoT工程設計與實施等主題。涵蓋了物聯網的各個方麵,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從技術原理到解決方案,內容豐富,深入淺出,該套叢書麵向全國2000餘所高校物聯網及計算機類專業師生,致力於培養AIoT領域的複合型創新人才。
時靜副社長表示,作為這套叢書的出版單位,機械工業出版社一直是中國IT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堅定支持者和同行者。始終秉承“集知播識,科技報國”的使命,致力於彙聚和傳播優質教育資源,並倡導“無研究、不出版”的經營理念。機械工業出版社將繼續保持與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企業,以教育部教指委為代表的教育研究機構的密切合作,積極參與中國IT教育生態的研究和建設工作;組織、參與多種形式的師資培訓和學生競賽活動;探索數字教育、數字課程和數字教材的建設,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企業的人才需求提供更多樣化、專業化、係統化的教學支持與服務。同時期待通過產學研各方的努力,彙聚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繁榮數智人才生態,共創行業新價值,助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共贏智能未來。
叢書詳情:
《AIoT應用開發與實踐》
作者:張金 宮曉利 李浩然
書號:9787111745204
定價:59.00
主要內容:
麵向初學者,案例牽引
係統介紹AIoT應用的開發過程
本書針對當前AIoT研究和應用日益高漲的浪潮,基於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華為平台,是麵向AIoT初學者的入門類書籍。
本書從技術架構和開發方法的總體描述講起,首先介紹AIoT的相關概念,接下來介紹AIoT中的關鍵技術和平台,以及AIoT應用開發的過程和關鍵點,最後通過典型案例來係統使用前麵介紹的開發方法和技術,講授AIoT應用的完整開發過程。讓讀者從整體的視角掌握AIoT的相關技術;再通過典型的物聯網項目案例體會從分析一個工程問題到實現的過程,並掌握相關的技術和開發方法。
本書由南開大學多名教授組成的教學團隊編寫,旨在幫助對AIoT感興趣的初學者盡快上手相關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因此選擇了友好性甚佳的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華為平台作為本書的技術環境來進行AIoT的介紹。
特色總結:
注重方法論和實踐操作的結合,本書首先從AIoT概念入手,幫助讀者快速進行概念的建立,之後以方法論為引領,力圖讓讀者再次明確AIoT類開發和設計的流程和方法論,最後以配合環境設置的典型案例收尾,幫助讀者迅速將之前的概念設計化,繼而將設計作品化,從而具備麵對AIoT可以快速學習、迅速上手的能力;
基於國產平台的AIoT實踐,本書的案例和實例代碼均來自華為的自主知識產權AIoT平台,並且詳細說明了具體操作的方法和流程,以示例的形式給出了環境配置的過程,有利於讀者快速上手,這無疑為讀者將自己的創新思路轉為可實現的產品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基礎和實現保障;
主要麵向具有一定IoT基礎知識的學生和工程師,幫助讀者快速了解AIoT的基本概念。並以案例形式進行基本開發框架的搭建引導和典型的應用的構建,起到激發讀者思考、觸類旁通的作用。
希望無論是參加各類物聯網設計和創新競賽的參賽者,還是正在準備選型進行AIoT開發的工程師都能從本書中有所斬獲。本書適合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作為實踐教材、創新項目輔助教材使用,也適合對AIoT應用開發感興趣的技術人員閱讀。
上市日期:已上市。
溫馨提示:可前往京東平台機械工業出版社搜索購買
《5G技術與應用》
作者:吳英
書號:9787111760566
定價:59.00
主要內容:
係統介紹5G出現的背景、結構、工作原理和關鍵技術,並對5G和AIoT的未來進行展望。
在AIoT“端-邊-管-雲-用”的架構中,5G是支撐AIoT的關鍵技術。5G的普及將為物聯網應用的發展帶來強大的動力。本書從AIoT作為5G重要應用場景的角度出發,首先介紹了AIoT、5G與MEC的相關知識,包括它們的發展背景、概念、體係結構、工作原理與關鍵技術,並展示了AIoT、5G與MEC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曆程;然後分析了基於EdgeGallery平台開發5G邊緣應用的流程;展望了AIoT、6G與邊緣AI的未來發展。
特色總結:
對AIoT、5G、MEC產生的背景、技術特征和技術架構進行了詳細討論,從AIoT作為5G重要應用場景的角度出發,展示AIoT、5G、MEC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曆程;
通過案例介紹了基於EdgeGallery平台開發5G邊緣AIoT應用的流程,幫助讀者體驗AIoT應用係統的基本設計與實現方法;
基於AI的發展,對5G和AIoT進行了技術展望,介紹了5G Advanced、6G、邊緣AI等潛力技術,以實現萬物智聯的願景。
本書中的案例基於華為的自主知識產權AIoT平台或產品實現,讀者也能夠從華為開發者社區找到更多的相關資料和案例,不僅可以讓讀者快速上手,還為讀者將優秀的創意轉變為產品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
本書由南開大學著有多本物聯網教材的一線教師寫就,可作為希望了解AIoT、5G或MEC技術的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專業5G和邊緣計算相關課程的教材。
上市日期:預計9月27日左右上市。
溫馨提示:可前往京東平台機械工業出版社搜索購買
《AIoT工程:方法、設計與實施》
作者:俞輝
即將出版,敬請期待!
主要內容:
從工程視角介紹AIoT工程的方法論、係統設計與實現方法,並輔以多個行業的案例。
本書根據作者多年的工程經驗和教學經驗,切實從工程視角介紹AIoT工程的方法論、係統設計與實現方法,並輔以多個行業的案例,使讀者掌握AIoT係統開發的核心技術和要點。本書還對當前AIoT中的新技術,包括鴻蒙係統、數字孿生、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新技術進行了介紹。本書既包括工程經濟學、軟件工程等方麵的內容,又包括係統設計與實現方麵的內容,並配有豐富的教學輔助資源(案例代碼、實驗平台等),適合作為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課程教材與參考書,也適合作為物聯網係統開發人員的參考書。
上市日期:預計2024年底。
識別下方二維碼
可為講授相關課程老師贈送樣書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