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博士生孫小聰正在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自習室裏核對實驗數據。自習室對麵,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堃墀教授及其夫人謝常德教授的辦公室。在外人看來與學者、教授近距離接觸已實屬不易,但對孫小聰等山西大學“物理學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優才計劃”)培養出的學生而言,與教授、專家“麵對麵”早已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常態。作為第一批參與“優才計劃”的學生,孫小聰“一路順車”從本科“直通”博士,成為山西大學物理學專業培養出的優秀人才代表。
“優才計劃”是山西大學物理學科打造出的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之一。多年來山西大學物理學科始終堅持麵向世界物理學研究前沿和國家地方重大需求,著力打造多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高地,深入實施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圍繞學科在量子科技研究方麵的優勢與特色,建立了包括“拔尖計劃2.0”“優才計劃”“紫芯班”在內的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從專業教學、基礎研究、技術實踐、協同創新、國際合作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人才培養體係,為地方高校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蹚出了新路子,在中西部地方高校中發揮了獨特的示範引領作用。
“拔尖計劃2.0”:培養麵向未來的物理學家
2021年,山西大學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成功入選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以下簡稱“拔尖計劃2.0”)。這是山西省唯一入選該計劃的基地,也是目前全國物理學拔尖基地中為數不多地方院校入選的基地,標誌著山西大學物理學拔尖人才培養進入國家第一梯隊。“拔尖計劃2.0”旨在培養未來的傑出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培養戰略力量。學校迅速成立三立學院,負責拔尖學生的培養和管理工作。
“三立”源自山西大學文脈起源的明代三立書院,意為“立德、立功、立言。”每年遴選出不超過25名本科新生,按照“三製三化”(書院製、導師製、學分製、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模式進行培養,實施綜合考核、動態分流,為優秀學生加授榮譽學位。在今年十月舉行的三立書院開班儀式上,學生代表汪開濤發言,他滿懷熱情地講道:我們感謝學校給予的這個激發潛力、實現夢想的機會,我對即將在三立書院開始的讀書生活十分憧憬。25名新生高舉右拳,大聲宣誓:“仰望星空,領跑未來,我們願為成為勇攀物理學科高峰、推動科學文化發展的優秀拔尖人才不懈努力。”賡續先輩精神,愛國攀登奉獻,這是第一批“三立學子”立下的鏗鏘誓言。
2021年山西大學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物理學01班學生合影
校園內,學校正對一棟樓宇進行現代化改造,樓宇內建有智慧教室、多功能報告廳、開放實驗室、圖書資料室、討論室、閱讀室、藝術健身室以及2-3人間宿舍等功能化區域,這是一個集住宿、學習、生活於一體的多功能區域。
“拔尖計劃2.0”全國線上書院平台內,山西大學主題活動周正式開啟,來自全國近60所高校的約15000名學生、教師、管理人員活躍在其中。山西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張天才教授,石濤教授以及物理學(拔尖計劃)01班全體同學分別從“量子科技”“晉商文化”“天龍山石窟”三個方麵開展係列學術活動,涉及物理、人文、經濟與藝術領域,形式多樣,異彩紛呈。除此之外,山西大學還為三立書院設立國外訪學專項基金、專項獎學金和學生科研訓練創新項目,選派優質師資為拔尖基地學生授課,實施“三級榮譽導師”製,為每位學生配備不同類型學業導師。從計劃出台到深化落實,從師資安排到學生培養,學校都精心安排、細致入微,未來山西大學還將為“培養麵向未來的物理學家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優才計劃”:培養麵向科學前沿的優秀科研工作者
2016年開始,山西大學物理學科實施了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優才計劃”立足於為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依托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健全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的體製機製,遵循物理學拔尖學生成才規律,打破現有人才培養體係,構建了以拔尖學生培養為中心,推動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培養過程以“貫通化”“學術化”和“開放化”為特點的人才培養體係,實現了物理學拔尖學生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創新。
“優才計劃”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
博士生鄭寧宣是山西大學“優才計劃”培養出的第一批學生,針對計劃中“貫通化”的培養模式,他談到,在物理學研究過程中,連續不斷的教育經曆有助於項目研究的持續和深入,也有助於盡早發現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鄭寧宜說:“我在本科階段的一些想法比較幼稚,在科研訓練中積極主動性不夠;進入研究生的學習階段,我慢慢發現知識是學不完的,越學越覺得自己欠缺的越多,我明白了要更加主動地探索未知,保持謙遜,不下賭注,終身學習。”
博士生孫小聰也是“優才計劃”培養出的第一批學生。“學術化”的成長生態使她收獲頗豐,成果斐然。“優才計劃”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以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為牽引,為學生開展自主研究、創新實驗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孫小聰研製的“剩餘振幅調製裝置”成功獲批美國發明專利1項。除此之外,李翔豔等同學在單原子量子操控領域的工作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崔茹悅、潘宇峰同學參與的“二氧化氮濃度測量新技術與裝置及其應用於霧霾成因的研究”先後獲得山西省興晉挑戰杯特等獎、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
“優才計劃”學生所獲榮譽
博士生任澤乾大三時參與“優才計劃”,大四時通過層層選拔,前往瑞典訪學一年,這受益於該計劃“開放化”的協同育人平台。他談到:“山西大學給了我們很好的資源與平台,有機會出國訪學是我的幸運。大四一年使得我開闊了眼界,這對我碩士及博士階段的學習和研究都有極大地幫助。”山西大學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合作辦學,進行“3+1模式”等國際化培養,實行學分互認和學位共授,邀請國外教授開設全英文課程;與國內外著名學術機構建立穩定的短期科研訪學機製,建立起了穩定的課堂學習、科研培訓、學生交流培養機製。
“紫芯班”:培養麵向地方經濟主戰場的高端技術人才
2021年,山西大學與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長治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共建山西大學-中科潞安紫芯班合作協議》,圍繞企業與地方發展人才需求,聚焦信創產業及半導體產業,共同設立紫芯班並開設相應課程,探索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模式,著力於培養理想堅定、信念執著、專業基礎紮實、富有創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師,為長治高新區乃至全省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高校人才培養既要服務國家戰略,又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紫芯班”的成立是山西大學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山西考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麵落實山西省委聚焦“六新”要求,深入實施《山西省“十四五”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規劃》的重要舉措。
《共建山西大學-中科潞安紫芯班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暑期,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12名團員,前往長治開展紫芯班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為期14天,同學們深入企業設計、生產一線,在基層實地參與工作,實踐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體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實踐活動結束後,在芯片部門實習的李澤輝同學,受到在實習工作中的紫外線知識的啟發,與同部門的同學共同製作了一個給植物進行紫外線補光促進植物增長的裝置。李澤輝同學說:“紫芯班的實習經曆讓我了解到很多紫外線led的相關知識,如波長,正反向電壓,功率等,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對我這次的製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陳嘉怡同學對此次實習也感悟頗深:“通過這次的實習,指導老師帶我們接觸的新的軟件,我現在能夠自主學習使用AD軟件,按照指導老師給的原理圖畫PCB圖,還了解進行市場調研,生產報表,產品測試的流程。通過兩周的實習,我明白了工作中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重要性。”
“紫芯班”社會實踐活動成員合影留念
“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是黨中央對於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定義。高校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橋頭堡,既要抓學生的卷麵分,也要抓學生的實踐分。中科潞安紫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產業鏈廣、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年輕公司;而山西大學物理電子工程學院擁有全國領先的光電專業。紫芯班的成立,就是為了將山西大學物理學科培養出的高端技術人才帶到生產一線,使得學生近距離接觸生產全過程,為學生踏入社會打好前站。
自改革開放以來,山西大學物理學科培養了一批服務國家和區域建設發展的優秀人才,先後產生了4位院士,畢業生中有國家級人才50餘人,在重點大學和科研院所任教授、研究員的有200餘人;在地方高校中率先建成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傑青等30餘名國家級人才為骨幹的學科隊伍,擁有1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和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作為首席單位先後主持了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發展了高質量激光光源和量子光源、激光顯示與傳感等新技術,並通過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國防安全和地方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未來山西大學及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將繼續秉承“格物致理、慎思篤行”的院訓,堅持立德樹人,按照創新引領、科學選才、精心育才的原則,吸收借鑒國內外拔尖學生培養改革方麵的成功經驗,建設具有豐厚學科底蘊、特色鮮明的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誌向遠大、廣博知識、開拓創新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來源:山西大學 撰稿:陶致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