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式項目驅動——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藝術學院探索“新文科”數字創意人才培養模式
數字創意是一個年輕的交叉學科專業群,麵向的業務領域也非常之廣,包括但不限於影視、廣告、教育、交互設計等。如今,身處於人工智能、5G傳輸、實時渲染等新的科技語境,伴隨著4K/8K、高幀率等全新的影像技術標準,虛擬偶像、直播帶貨等文化消費現象不斷湧現。
麵對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環境,“新文科”數字創意人才應該如何培養?怎樣的知識體係才能夠更有力地解釋我們的數字化生活?如何讓學生更有創造力和洞見力?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藝術學院的劉亞婷老師和劉夢霞老師用融合式項目驅動課程來探索答案。
“通過我們前期在‘黑暗中對話’體驗館的體驗與采訪,參加‘黑暗跑團’誌願者服務,以及對多位視障朋友的采訪調查,我們希望製作一個具有交互式體驗的H5,把視障朋友現實生活中的障礙困境作為場景,把人物對話作為互動,將前期調查所獲得的圖片、故事、音頻、數據等融合到裏麵去。”2018級播音與主持藝術係出鏡記者班李潤英同學在講台上分享他們小組的H5報道策劃。
(出鏡記者班李潤英同學彙報小組黑暗中對話H5融合新聞作品策劃)
(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小組調研活動)
(黑暗中對話小組成員周鑫(左二)和謝雨晴同學(右一)參加黑暗跑團領跑活動)
“我的想法與你們不謀而合!”2019級視覺傳達係趙麗萍同學走上講台,分享她們小組的創意策劃。“通過研究‘黑暗中對話’體驗館職員劉京川的故事,學習騰訊新聞關於盲人的互動遊戲《見》,我們希望對盲杖進行創作,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麵入手來製作H5報道。讓受眾更加深入了解視障人群的內心世界,也能切身體會他們在生活中的不方便。希望大家更多的關注和幫助視障朋友。”
(2019級視覺傳達設計班級趙麗萍同學)
“那你們與受眾的關聯在什麼地方?”“我為什麼要點開來看?”“如果沒有故事,或者跟我沒有關係,我可能不會看,更不會轉發。”台下其他同學紛紛給出意見建議。
(播音與設計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是一堂普通的課,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維大樓多媒體教室裏,同學們正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對項目策劃實施進行著熱烈的討論;這也是一堂不那麼普通的課,課堂上,播音與主持係同學在劉夢霞老師帶領下探索全媒體內容生產,視覺傳達專業同學在劉亞婷老師帶領下探索數字媒體藝術表達。平時看上去呈平行線的兩個專業,在這裏實現了交叉融合,為解決同一個現實問題而協同合作。
他們要解決的不止一個現實問題。除了“黑暗中對話”——關注成都市視障人群的生存現狀與就業需求以外,還有“蜀繡:指尖上的藝術”——關注非遺蜀繡的傳承與發展、“戰旗飄飄”——以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為核心案例看鄉村振興、以及“鵑城豆瓣”——關注非遺豆瓣醬的技藝、文化與電商機遇。這四個選題的融合報道是本次融合式項目驅動課程的主要內容。
(“黑暗中對話”——關注成都市視障人群的生存現狀與就業需求)
(“蜀繡:指尖上的藝術”——關注非遺蜀繡的傳承與發展)
(“戰旗飄飄”——以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為核心案例看鄉村振興)
(“鵑城豆瓣”——關注非遺豆瓣醬的技藝、文化與電商機遇)
項目驅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播音係與視傳係同學通過前期調研、選題申報,在老師的指導下,曆經三次修改才最終確定了這四個選題項目。
“以前老師布置好了選題,我總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播音係陳至尚同學說。“我們組做的選題是‘戰旗飄飄’,其實從寒假開始就已經在查資料了,當時是為了創業大賽做的準備。實地調研後,我們覺得這個選題也非常適合本學期的專題融合報道實訓作業,所以進一步充實了策劃方案,同樣的素材,完成兩個不同的項目,對於我們來說既是優勢,也是挑戰。因為有興趣,所以非常想要把它做好!”
(戰旗村小組成員實地考察)
“前期會碰壁,哈哈,主要是不知道該怎麼實現自己的想法。”設計係的遊和翔同學說,“為項目做了很多的創意,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就很迫切得想要聽老師上課,想要老師指導著我們把這些天馬行空的創意做出來!”
(2019級視覺傳達設計遊和翔同學)
項目驅動教學法,讓同學們真真正正走進社會,采集一手素材,提升實踐技能;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先碰壁,先受挫,再回頭來珍惜理論知識的積累,反向驅動,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也因為要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所以不斷訓練自己深度思考,提升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能力。
頭腦風暴 以賽促學 結合專業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每次上課都是一場頭腦風暴。同學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要想在頭腦風暴中不被打敗,不被吹翻,就要在上課前做足充分的準備。
“鵑城豆瓣”組同學多次探訪郫都區鵑城豆瓣廠,參觀豆瓣博物館的館藏作品,聆聽講解員詳細的介紹,了解豆瓣的技藝、曆史和傳承;在官方公眾號裏了解豆瓣傳承大師邱玉龍的故事……接下來就小組內頭腦風暴。圖文報道中心人物選哪一位?數據新聞去哪裏挖掘數據?新媒體音頻怎樣去講述故事?短視頻如何拍得唯美大氣?最重要的H5作品,用哪條故事主線?搭配什麼畫風?這個交互式動作的意義是什麼?
(郫縣豆瓣醬小組現場考察)
小組完成討論形成策劃方案,到課堂上來接受檢驗。老師和同學們化身挑剔的受眾,也代表廣大年輕的網絡用戶群體,對小組方案進行討論,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接下來又分小組圓桌討論,老師逐一走進討論團隊,指導同學們完善方案。
(老師在各小組內與同學們進行討論)
方案策劃——實地調研、采訪——全媒體報道——階段性彙報——頭腦風暴——方案完善——又一輪實地調研、采訪、報道——循環改進提升——最終定稿。
“要說不比較是不可能的。”設計係趙麗萍同學說。“我們暗地裏都在較勁,要把其他小組比下去。學習他們做的好的地方,再努力去挖掘素材,查找資料,想要做得更好。”
“我們是以作品的標準來完成作業的。”播音係王穎同學說。“我們要向著四川省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進發!”設計係楊冰妮同學高興得補充道。
頭腦風暴、以賽促學,讓同學們圍繞項目進行有目的的、有標準的學習實踐。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階段性的彙報檢查、督導糾偏、正向鼓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最大的成就感應該來自於對現實問題的解決。
“我希望我們的報道可以幫助視障朋友拓寬就業渠道,哪怕幫助一位視障朋友實現心願找到工作也是巨大的成功!”播音係周鑫同學滿懷信心地說。
“數字創意”是近幾年高等教育興起的一個交叉學科專業群。
它以“設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相關專業方向為主體,結合“新聞傳播學類”“美術學類”等部分專業,借助“計算機類”專業及其信息技術,構建起信息化環境下的“新文科”新興專業群。由於數字創意特殊的專業構成,導致它的教學與傳統藝術學、文學和工學專業都存在較大差別。特別是智能媒體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數字創意領域,為新時期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智媒時代,傳媒行業已領先開啟了改革進程。麵對從技術到製度的行業變革,播音主持教育所麵臨的挑戰不言而喻。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藝術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係五年前就開啟了“教學媒體化”、“實踐專業化”、“人才綜合化”為核心的分類培養模式。“出鏡記者”就是分類培養模式下的一個專業方向。
劉夢霞老師教授課程《(播音主持創作)出鏡記者全媒體技能實訓》這門課程,旨在通過理論學習與項目實操來培養學生融合報道的思維與技能,培養具有新聞敏銳度、采訪報道能力、新媒體技能運用能力的“新文科”全能型記者。
“同學們現場采訪報道、短視頻圖文報道、移動直播報道都得到了不錯的訓練,但是在融合報道的思維上以及新媒體技能的運用上還比較欠缺。”劉夢霞老師說道:“可以說,H5新聞是最能夠訓練學生融合報道思維的一種方式了,所以這次我們的融合式項目實訓就以H5作為載體。”
H5新聞是指建立在HTML5技術上的一種新聞呈現形式,其內容可包含文字、圖片、音視頻、動畫等媒體元素,用戶通過點擊、長按、拖動等屏幕操作行為與頁麵進行豐富的互動,獲得相應的視聽體驗。在微信朋友圈裏刷屏的《快來看我的軍裝照》、《無人知曉的天使》就是H5新聞報道的經典案例。
“我們想設計一款H5——《你的蜀繡服裝值多少錢?》。從蜀繡122種針法和9種布料中選擇幾款代表,讓用戶自行搭配選擇,再結合用戶頭像生成美照,同時告知這樣一款蜀繡服裝需耗時多長時間,具有什麼樣的工藝,什麼樣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這樣會讓用戶產生分享的衝動,也讓大家在遊戲中得知了蜀繡的技藝美,價值高,離我們並不遙遠。但是,我們不知道該用什麼軟件來做。”播音係的李佳瀅同學說到。
技術是播音係同學完成H5報道的難題。這也是劉夢霞老師的困惑:“我的專業背景是傳播學,數字媒體技術是我的知識盲區。因此我和視覺傳達專業的劉亞婷老師一起合作,我來講怎麼采訪挖掘故事,她來講怎麼用數字創意藝術表現故事。”
劉亞婷老師教授的《廣告設計1》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尤為重要的主修課程之一。廣告設計作為大眾媒體傳播形式在隨著數字化時代的推進中有了更為豐富的表現性。現代廣告設計的發展已經因傳統廣告新媒體技術手段的介入呈現了新的詮釋。這來源於新媒體設計寬泛的表現性,信息的雙向交互、誇時空傳播、強烈的感官刺激等特點得到大眾廣泛青睞。它已產生並具有後現代經濟以價值為“中心”,“異質化”,“感性優先”三大優勢特點。展望未來,讀圖化,情感化,娛樂化,休閑化將成為今後新媒體設計發展趨勢,因此,在劉亞婷老師對每一屆的廣告設計課程安排都會有所變化:緊密聯係時代特點,對課程內容進行順勢調整,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廣告媒體形式。本次的課程聯動,通過跨專業、跨學科的課程教學,既是讓學生對學科間交叉部分的知識做多層麵學習和探討,同時也是實踐項目驅動教學的改革創新實驗。
在融合式項目中,劉亞婷老師運用設計美學的相關理論對每一組的命題進行了梳理和解析,重在對知識體係進行全方位探討和定位。跨專業的知識構架讓專業課程不那麼陌生和孤立,設計專業的同學們也驚奇的發現播音專業的同學們所提供的內容構想更加複合內容本身,忠實於主題。這就是課程的高階內容,即從課程的跨專業實踐中,我們找尋到了形式美與內容的高度融合。
劉夢霞老師為視傳的同學們帶來了創作的新思路和方法,任何形式的表達終究是服務於主題的。在劉老師的幫助下,同學們對主題結構的組織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內容中的情節性有了新的認識,兩個專業的同學們在分組討論中激發出了難以控製的創作激情,課程並未在下課鈴聲結束後停止,討論中一波又一波激昂著奮進的情緒。
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開放交叉融合,搭建跨科學課程體係。劉亞婷老師和劉夢霞老師在項目組內努力構建起不同學科思維與專業知識相互碰撞、相互激發、相互協作的跨學科生態體係,踐行探索“新文科”的複合型未來型人才教學模式。
(全班同學討論情景)
融合項目實踐讓播音和設計的同學在專業知識上收獲頗多。
播音係的徐英嘉同學提到:“我發現設計同學對視覺效果的呈現有著很強的專業度和敏銳度,而視覺表現往往是我們學習播音時容易忽略的。我認識到畫麵不但可以以二維的表現形式呈現,還可以通過三維建模,以動態虛擬卡通人物的方式呈現,而這種方式在表現力上有著極強的傳播效果,與我們所追求的傳播效果不謀而合。通過跟設計同學的交流和探討,打破了以往我對H5新聞的想象,使我收獲頗豐,並對新聞融合媒體報道有了全新的認識。”
視覺傳達專業的遊和翔同學說:“我對H5這種新的傳播媒介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以前我做設計更注重視覺藝術上的美觀和衝擊力,在融合式項目實踐中,我發現播音的同學跟我們設計專業同學專注點不一樣,他們更多關心的是對物體本身的來曆,內涵,未來發展趨勢。這對於我是一種啟發,也是一種警醒,讓我在以後的設計中多增加對於作品內涵以及發展趨勢的思考。”
(戰旗村小組討論)
(黑暗中對話小組討論)
(郫縣鵑城豆瓣醬小組討論)
(蜀繡小組討論)
融合式項目實踐培養了同學們的群體非認知能力。通過溝通,同學們發現了不同專業對於這個作品的融合有著不同的構思想法,設計同學會考慮到作品製作出來的色彩基調、呈現畫麵、排版設計,播音的同學則會注重新聞的內容、故事性、敘事性、受眾的接受程度等。通過高效率的交流,多次的修改訂正,最終播音和設計的同學優勢互補,確定了各小組H5融合新聞作品呈現最優、可操性最強的製作計劃。對於現在的很多新媒體創作公司來說,每個融合新聞產品都需要很多部門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例如平麵設計、文案策劃、文稿編輯、軟件編碼等多項工作。在融合式項目驅動課程中,同學們便與未來職業相關聯,各取所長、分工合作,相信在之後能夠更好的適應行業發展要求。
社會服務型藝術實踐教學彰顯社會人文關懷,服務人民文化需求。
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融合新聞報道關注的不再是簡單的新聞現象,而是社會現實問題的回應。融合報道的出發點是運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努力服務社會。以此次新聞融合報道選題之一“黑暗中對話”為例:同學們把視角延伸到幫助視障群體健康生活的社會組織——黑暗陪跑團。通過小記者的親身體驗,帶給大家獨特的感受,也促使更多的人們加入到陪伴視障群體健康生活的行動當中。秦秦是一位視障人士,通過黑暗陪跑活動與出鏡記者班的謝雨晴同學成為了朋友,秦秦很熱愛播音,謝雨晴同學則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結合社會中聲音工作崗位需求 ,比如:有聲小說錄製、電台主播等,幫助秦秦練習有聲語言表達。“雨晴,你的聲音真好聽,我真的太感謝你了!”秦秦在微信上一直和謝雨晴同學保持聯係,像朋友一樣親切。
融合式項目實訓融入思政課程,價值觀導向積極向上,在社會服務型藝術實踐中,同學們不僅收獲了知識和技能,更學會了如何做人。
(劉亞婷、劉夢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