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這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初中部分的學製時限。
進學校,分班級——這是絕大多數人對於學校運作模式的了解。
但是,在我市,這些都不是全部!
據市教育局消息,我市今年已有部分中學,采取不同模式推進課程改革,並就“學製”實施了改革試點。比如,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啟動了“二四分段課程改革試點項目”(2年初中+4年高中),推進初中、高中課程有機銜接,實行“四年製高中課程教學”,即初中第三年開設普通高中課程,在高中階段擴大拓展課程和校本課程。再比如,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學道分校探索“四年製初中”改革,按照“就近入學”原則,將劃片範圍內完成5年小學學業的學生招收入初中學校,推動“5+4”(5年小學+4年初中)課程改革,把初中打造成小學至高中的四年雙向銜接教育模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新建成今年秋季學期剛剛啟用的泡桐樹中學,還打破固定教室、班級的限製,實行“選課走班”,將國家規定的每門學科分成多個層級、多個模塊,老師將教材壓縮、精簡,變成個性化專屬教材,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個性課程表。
嘉祥外語學校
高四不是複讀生
從今年秋季學期起,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100名初二學生已經升入高中,進入2+4分段培養模式。按照計劃,這些隻上了2年初中的學生,高中階段將學習4年。也就是說,4年後的這批“高四”學生將不是複讀生,而是真正的應屆畢業生。
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實施的“二四分段課程改革試點項目”是借鑒外省試點學校經驗,醞釀3年後,經市教育局同意進行的。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改革模式,將對現有初中、高中的國家課程進行適當梳理和適當調整,將全麵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逐步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係。按七中嘉祥的設想,初中兩年基本完成初中的國家課程內容、直升本校高中;高中4年,完成國家高中課程、爭取更加優異的高考成績,同時實施精英教育早期培養,包括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二四分段課程改革試點項目”將設置兩個大類的主要課程: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學校自主開設的拓展課程。據介紹,對國家要求必開的初、高中課程,學校將進行整合,兩年基本完成初中國家課程,第三學年,通過“初高銜接”逐漸切入高中課程。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將大力推廣校本拓展課程。按照計劃,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將整體安排中學6年的教學計劃,每學期還將專門安排一周時間,讓學生去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觀摩體驗、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開設大量培養學生領導力、責任心、創新力、國際理解力的課程,大量增加初中高中銜接、高中大學銜接、校企銜接、中外合作等課程。在高中階段,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將大量增加“人生導師”製課程,邀請行業精英為學生提前作人生規劃、職業規劃指導。
七中育才學道分校
小學生上初中
七中育才學道分校實施“小初銜接”教育已經11年了。2003年,當時還叫學道街中學的七中育才學道分校,以公辦初中學校的身份,率先實施了“小初銜接”教育,在區域內通過學生家長自願報名的方式,選拔一些上完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進入初中學校,嚐試“小初銜接”教育,進而上升到了做好小學——初中——高中的4年“雙向銜接教育”的階段。
七中育才學道分校校長陽波介紹,現在基礎教育的三學段——小學、初中、高中,在教學管理、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麵存在巨大差異,小學的素質教育和高中的應試教育的夾縫中,初中教育往往無所適從,造成了很多學生升入下一個學段之後,學習適應周期延長,甚至導致許多非智力因素學困生的出現。她認為,七中育才學道分校進行的“雙向銜接教育”重在聯結人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利於促進學生持續學習與發展。課程設置分為學科整合課程、學科拓展課程和心理調試課程。
成都七中育才學道分校通過開設“體悟”課堂和開展“體悟學科月”活動,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感悟、反思中發現知識內聯,從而打通書本知識與生活的聯係,構建起一種生動、有效的學習方式,改變了“說教”教育的傳統教育模式。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學生體驗和動手操作的內容,還原生活場景,強化課堂體驗,增強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將課內知識與課外活動進行有機整合,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科活動。活動覆蓋了所有學科,每月均有1—2個學科開展活動,甚至延伸到假期,讓學習知識在活動過程中活起來。
泡桐樹中學
沒有班級沒有班主任
泡桐樹中學新建成今年秋季學期剛剛投入使用。由於該校建校伊始就提出不分班不設班主任,而將采取“選課走班”的全新模式,學校甚至提前一周開學“試運行”,以方便學生選課。
泡桐樹中學今年開設了70門課程,其中有31門必選課程。開學前,泡桐樹中學的選課係統剛剛開通,5分鍾內,70門課程就被310多位學生一搶而空。該校學生陳雪說:“學校第一次讓我覺得像是一家‘教育大超市’。即使是必選課程,如何安排時間,選擇哪個班,哪位老師上課,也由學生和家長自己選。”學校要求每門課的學生控製在30人以內,一些家長、學生為了選到自己喜歡的課,還提前“演練”。據介紹,學校310多名學生,通過各種不同的選課,形成了295個教學班,這些班分時段分布於不同的教室裏,學生每人都有一張與眾不同的課表。
課程選定後,剛剛進校的學生們還麵臨一個“難題”——找教室。學校教室門口掛的不再是“一年級X班”,而是數學、語文、地理等學科的名字,以及這門學科的任課老師照片。下課後,學生都幾乎需要“轉移”到另外的教室,與另外的同學一起聽另外的教師上課。學生也沒有固定的座位,走廊上一排排大鐵櫃中,其中一個鐵櫃就是學生個人存放教材、學習用具等的場所。
與學生的“高流動性”不同,泡桐樹中學的老師卻“固定”了下來。他們的辦公桌就放在自己上課的教室內,上課時間到了,自己在教室內等著學生到來就行了。老師還可以按自己的風格布置教室,也可以在教室的書架上添置與教學相關的書籍,學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這裏找到他。
高仁輝在就任泡桐樹中學校長前,曾擔任過石室聯中副校長。他說:“任何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課改的每一步都走得不輕鬆,中間也有些小問題和不滿意,甚至包括現在的70多門課程,也並沒有達到他的預期,未來還將不斷豐富。”在高仁輝看來,“選課走班”的作用還不僅僅體現在分層教學這一單一的教學效果上。“在難度最大的數學教學班裏,一個孩子可能是全校矚目的‘學霸’,但在《花木蘭》音樂劇裏,他可能是跑龍套的;在語文學科教室裏,某學生可能成為老師的助教,而在機械技術的課堂上,他不過是一位初級學徒。”
高仁輝說,每一位同學每個學期都會選擇在近10個不同的同伴群體裏學習、生活。在充滿選擇的校園和課程中,學生可以找到更多的“學伴”,尤其是有著共同愛好的同伴。每個學生的交往範圍,從傳統班級裏的40—50人,增加到了現在的300多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