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研究生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已從“精英化”轉向“大眾化”階段,因此質量就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重點問題。2023年8月28日,備受關注的學位法草案提請審議,草案是學位條例頒布40多年以來相關法律的首次全麵修訂。草案明確完善學位管理體製,確保學位授予質量。
學位法草案還指出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優化學科結構和學位授予點布局,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這也體現了國家對研究生教育的現實要求和對未來發展的期望。
學位授權點的調整,對高校優化學科結構、完善人才培養體係有著重要意義。在2022年自主審核及動態調整撤銷學位授權點名單中,共有29所高校撤銷42個學位點。
從撤銷的學位點來看,在2022年自主審核及動態調整撤銷的學位授權點名單中,共有32個學科的學位點被撤銷。其中,軟件工程被撤銷6個學位點;資產評估被撤銷3個學位點;水利工程、稅務和應用化學被撤銷2個學位點。其他學科各被撤銷1個博士或碩士學位點。
這些撤銷的學位授權點主要是根據學校自身的定位與社會需要做出。
據統計,自2016年10月學位點動態調整結果首次公布,到2023年9月教育部公布《2022年動態調整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7年時間已開展7次學位點動態調整。
在高校動態調整撤銷的學位點學科中,軟件工程不僅是一級學科博士點撤銷學科榜的第一位,更是全部高校撤銷1700多個學位點的學科第一位。7年來,全國高校撤銷軟件工程學科學位點高達87個;其次是項目管理,撤銷61個;緊隨其後的是統計學,撤銷35個。
(注:圖表格統計時段為2016-2022年,表格僅展示7年撤銷數量≧15個的學位點學科。)
通過撤銷部分學位授權點,進一步推動學科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可以使高校更加聚焦於自身發展定位與優勢,圍繞社會與國家戰略需求,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持續完善學科專業布局,人才培養結構實現了曆史性調整。學術學位博士授權點數量較10年前實現翻番,對於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的學科支撐更加有力。專業學位授權點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學位授權點總數由2012年占學位授權點總數的37.6%提升至2022年占比44.2%,其中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數量增長3倍,對於各行各業高層次專門人才需求的響應能力得到大力加強。
人才培養規模上,專業學位授予人數占比從2012年的32.29%增至2022年的56.4%。
2023年8月23日,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發布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教育專業學位碩士《教育綜合考試大綱》,大綱從考試性質、考試目標、考試形式、試卷結構以及考查內容等方麵作出具體規定,這是研招教育碩士業務課考試首次設置全國統一命題科目。
根據《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從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起,教育專業學位碩士業務課考試科目將增設全國統一命題科目,供相關招生單位自主選擇使用。
統考試卷可以有效提高整體命題質量與命題安全,增強考試選拔的公平性、科學性和選擇性,也有利於提高人才選拔質量,深化碩士研究生考試製度改革,實施分類考試。
目前專業考試設置了統一考試的學科專業有教育學、心理學、曆史學、臨床醫學、法學等等,已經達到20門左右。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研究生招生考試中,初試(筆試)環節逐步推行專業課統一命題將成為改革方向之一。
今年研招政策較大的變化就是調劑政策。一是調劑要求更具體、嚴格。二是給予高校自主權,允許跨專業調劑。
《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第六十四條明確,招生單位在第一誌願合格生源不足時,可組織開展調劑工作。招生單位接收所有調劑考生(含報考“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與普通計劃之間調劑的考生等)均須通過教育部“全國碩士生招生複試調劑服務係統”進行,嚴禁通過其他渠道接收調劑考生。
招生單位調劑工作辦法應明確接受考生調劑的時間、基本要求(含考生第一誌願專業範圍、初試科目、初試成績要求等,其中初試成績含加分)、工作程序、複試辦法(含考生進入複試的遴選規則)、谘詢渠道等信息,報本單位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其中涉及考生第一誌願專業範圍等學術要求的,須先經本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審核同意,確保科學性。調劑考生初試成績須符合第一誌願報考專業在調入地區的全國初試成績基本要求,並符合調入專業的報考條件。原則上,調劑考生第一誌願專業與調入專業相同相近,或初試科目與調入專業初試科目相同相近。
《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對研招調劑工作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與《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中要求“調入專業與第一誌願報考專業相同或相近,應在同一學科門類範圍內”的要求相比。此次調劑政策的要求修改為“原則上,調劑考生第一誌願專業與調入專業相同相近,或初試科目與調入專業初試科目相同相近。”。調整給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權,尤其是允許一些跨專業調劑,顯然是積極回應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大方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