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09年起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連續5年下降後,報名人數迎來2年增長,2015年報考人數為942萬人,比2014年增加3萬人,高考報名人數呈現出止跌趨穩的態勢。但生源下降帶來的高校生存危機並未因此得到緩解,高校招生難已成常態化。
與此同時,國家也在不斷調整計劃錄取人數。從2009年開始,全國高考計劃錄取人數增幅開始下降,到了2014年,全國高考計劃錄取人數僅增加了4萬人。
根據beplay2網頁登錄發布的《2015年高招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國各地高校招生計劃已多年未完成,形勢不容樂觀。北京高招計劃從2008年的7.67萬人,調整到了2014年的5.22萬人,減少30%以上。即便如此,北京本科二批次從2010至2013年連續4年未完成招生計劃,本科三批次也有4年未完成招生計劃。高考生源大省廣東,2013年二B(本科)批次最後一次征集誌願後,有60餘所參加征集誌願的本科院校遭遇零投檔;2014年,在二B批次第一次錄取結束時,共有1.5萬多個招生計劃數沒有完成。河南,這個被譽為中國上大學最難的地方,高招計劃也已連續3年未完成,2014年有近7萬個招生計劃數未完成,占整個計劃的11.36%。
其實,對於大多數高校,招生難的本質是辦學質量問題,是學生就業難問題。而國內高校發展一味追求大而全,專業設置盲目跟風,辦學同質化嚴重。
根據《報告》顯示,在教育部公布的較低就業率本科專業名單中,年畢業生規模最大的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等專業赫然在列。這種“結構性失業”是高校同質化的主要表現,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以湖北為例,2013年全省67所本科院校中有62所院校開設了英語專業,僅從設置的專業角度看,各大學區別不大。在2014年度高校新增本科專業名單中也能體現出來,新增開設物聯網工程等10個專業的高校占了整體的 22.42%。據統計,目前全國已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高校已有250所之多。
嚴峻形勢下,新一輪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正全麵啟動。改革將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學生將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在改革與生存的雙重壓力麵前,高校應迅速調整自己的定位,突出特色。隻有辦出質量,辦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