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誌文:在最新公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中,恭喜電子科技大學位列2017年全國第一,位列2013-2017年全國第三。您認為電子科技大學此次取得創新人才培養和學科競賽評估上的優異成績,最關鍵的因素有哪些?
曾勇:謝謝!
作為以工科為主的高校,電子科技大學一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學科競賽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科競賽不僅是第二課堂的重要內容,而且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構建了貫通本科四年,以創新訓練與學科競賽為主體的“普惠性”學生科技創新體係,包括:通過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創新實驗中心和科研重點實驗室形成了“四梯度”實踐教學平台體係;通過“一院一賽”,實現學生重大學科競賽全覆蓋;通過將重大學科競賽轉化為核心通識課程、挑戰性學習資源和畢業設計內容,實現學生的跨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提升學生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通過實施校院兩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搭建精英人才跨學科與集成創新能力培養平台;通過學科競賽帶動創新創業教育,強化技術創新驅動的創業教育;通過對學生和指導教師的一係列激勵措施調動學生和教師參與學科競賽和挑戰性學習的積極性。總結起來,關鍵就是把興趣性與組織性相結合,通過有計劃的培養和組織體係,保證資源投入,全麵推進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成果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
陳誌文:高校承擔著科技創新、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的重任,您認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和著力點在哪裏?
曾勇:習總書記對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一係列重要指示。總書記強調“隻有培育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這就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關鍵思想和核心,就是我們的教育能不能培育出一流人才?怎麼培養?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而言,我們的重點和著力點就是要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著力於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生能力,強化學生持續發展的能力,把這個核心、根本、關鍵的“綱”抓好。對此,電子科技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泛信息化時代未來創新引領性人才為目標,聚焦以通識教育與領導力培養為主要內容的軟實力和以知識綜合與能力集成為主要內容的硬實力,“價值塑造、思想啟迪、知識探究、潛能激發、個性發展”五位一體,深入推進精英人才培養計劃,全麵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本科教學改革與創新,建設本科人才培養平台與資源,完善本科人才培養激勵約束機製、培養質量保障與持續改進機製,努力實現一流本科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努力為國家寫好高等教育“奮進之筆”做出貢獻。
陳誌文: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發展計劃大背景下,國務院明確提出要加快複合型人才培養,要麵向“互聯網+”融合發展需求,您認為電子科技大學在此背景下發展有何優勢,未來如何規劃?
曾勇: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製定和實施,推動了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融合發展。電子科技大學堅持麵向國民經濟、行業與地方經濟主戰場,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敏銳地把握住了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各行業、社會對“互聯網+”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學校“十三五”本科人才培養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實施“互聯網+”複合型精英人才培養計劃,並將此作為學校精英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學校利用電子信息類學科較強的綜合優勢,從2015年籌備到2016年順利實施,已構建具有“互聯網+”特質的培養方案,形成以產業導向、課程融合、自主學習、注重體驗、賦予學生足夠選擇自由度等為原則的“互聯網+”課程體係,建設了一支滿足“互聯網+”教育教學需求的相對穩定的優秀教師隊伍,建成了集成果展示、炫酷體驗、頭腦風暴、創新研發、充電自學等功能於一體的“互聯網+”定製平台與綜合空間,同時,該計劃已成功舉辦兩屆“互聯網+”本科教育高峰論壇並簽訂合作企業47家,其中包括亞馬遜、百度、騰訊等知名企業。
目前這個計劃已有計算機、通信、經管、數學、能源、公管等六個學院參與,涉及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智慧能源、益民服務六個領域,涵蓋工學、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四個學位,開展核心課程平台基礎上、基於學生興趣選擇的雙學位複合培養。
不僅如此,2017年10月15日的《光明日報》第7版用整版篇幅報道了電子科大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以“電子信息+”引領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助力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繁榮發展,投身民族複興偉業的足跡和成績。“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學思踐悟”欄目刊登了校黨委書記王亞非、校長李言榮的署名文章《把握“電子信息+”時代機遇 推進一流大學建設行穩致遠》。
陳誌文:您是自動化係工業自動化專業出身,後又多年從事對經濟與金融方向的研究,是什麼促成了這個轉變?
曾勇:主要是興趣和偶然因素,沒有實際的考慮。從本科的工業自動化,到碩士的係統工程,再曾勇:到博士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後來博士後時的金融工程與微觀金融領域,是偶然的接觸加上興趣的導引,促成了這些轉變。我比較喜歡去了解未知的領域,不過不是完全跳躍性的,而是前麵的基礎都在後麵的領域用上了。
陳誌文:經濟金融類專業大熱,曾有報道稱高考狀元紮堆於經濟學和工商管理,您覺得為何這類專業對高考狀元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這種現象正常嗎?
曾勇:這種現象既正常又有令人擔憂之處。社會變遷和擇業觀念的變化,造成了這種趨勢,這不曾勇:僅在中國如此,西方國家也是這麼變化而來的。大體上,擇業觀念經曆了科學時代、工程技術(工業)時代和商業時代。我們念大學的時候,科學的發展和科學家的故事激勵著青年學生,那是科學時代,高考狀元主要集中在基礎科學領域,擇業觀念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時候財經領域不太被社會重視,因為市場經濟還沒有形成,除了少數在改革開放之初被企業家願景激勵的學生。在工業化時代,掌握一門專業技術、做一名工程師是比較實在可靠的職業選擇,而成為科學家的人畢竟是少數,往往需要足夠的聰明和毅力,工作職位也相對難求,所以擇業觀念更多偏向工程技術領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社會形成,價值和價值的創造都要通過市場中的企業和市場交易實現,價值創造和實現過程中,參與者可以獲得比較豐厚的財富分配,商業成功和金融交易所帶來的高額回報故事不斷湧現,擇業觀念自然偏好工商管理和財經領域,這些領域也就開始吸引更多的高考狀元。在新技術不斷湧現的商業時代,價值鏈的高端更多集中在創新和市場兩端,中間的製造環節附加值比較低,傳統意義上的工程師不再成為最有吸引力的職業選擇。技術的創新要轉化為價值的創造需要發達的市場包括高效的金融市場支撐,自然最能激勵年輕人選擇的是創新研發領域和商業化領域(包括金融市場領域)。
然而,創新包括當前和未來、應用和基礎兩個層麵,而支撐當前技術創新的基礎是長期積累的基礎科學研究突破。如果擇業觀念過於同質化,基礎研究的積累可能難以為繼,未來長遠的技術創新將成無源之水。所以,我們社會的擇業觀念應該更加多元化,特別是那些對基礎科學有特別興趣和潛質的學生不要因擇業風尚放棄追求。政府和社會也應該在職位和待遇上支持那些最有天賦和誌趣的學生保持他們在基礎領域探索的熱情,而無生計和後顧之憂。這樣,我們就可能看到高考狀元多元化分布的局麵。
陳誌文:您就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以來,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曾勇:就是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探究)式教學變革,這涉及到培養模式、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方式和課外學習方式的一係列變化,將深刻影響教與學兩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