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L型增長趨勢下,中國經濟該何去何從?轉型、創新迫在眉睫,企業怎樣突破重圍?跟風還是另辟蹊徑,企業家精神如何堅持?

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
人民日報曾發文稱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是"L"型——它有別於V型,即下落之後迅速反彈;也不同於U型,即增速降低後在底部停留一段時間再重新回到上升軌道。這點我是完全讚成的。
至於為什麼中國經濟會呈現L型,可以用經濟學中一個常用的生產函數公式來分析。按照這個分析框架,經濟的增長或企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數量型增長,即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來增加產出、產值;另一類是效率型增長,即依靠技術水平的提高來推動GDP增長和企業擴張。中國經濟過去幾十年都是數量型增長,這就存在一個問題。資本和勞動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數量型的增長就存在極限,或者說是不可持續的,這就是經濟學中提到的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
比如,農民完全靠人力耕作時,他的產出是一定的;投入一台拖拉機以後,產出會增加;如果投入第二台,產出會繼續增加,但和第一台相比要少很多,因為一台拖拉機已經滿足他的需求了;同樣,如果繼續投入第三台,他的產出就會不變了。
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不可能永遠依靠投資來驅動經濟的增長。過去幾十年,我們過度依賴政府的投資、央行發貨幣、商業銀行發貸款,如今已經到了資本過剩的階段,於是這個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就開始顯現了,我們的GDP速度就下來了。
今年以來,央行接連"放水",卻並沒有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因為實體經濟早已產能過剩,新的投資並不能給它帶來變化。今年上半年出現的民營經濟投資斷崖式的下跌,就是企業對經濟形勢的一種理性反應。
錢都去哪兒了呢?都去樓市了,就像去年去股市一樣。資金是非常理性的,它在實體經濟賺不到錢的時候就會轉到資產市場,把資產的價格炒起來,但這全都是紙麵財富,並不伴隨價值的創造。長久的收益,一定要先創造價值。如今實體經濟的蕭條和資產市場的繁榮,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
很多地方政府財政已經相當緊張,現在又在搞混合所有製,試圖運用民間資金,但是這依舊是走老路,還是在用拉動投資的方法來保持GDP增長,是無效的。
投資不振的時候,人們通常會想到靠消費。但消費並不是隨時都可以支配的工具。消費要靠收入做支持,如今房價暴漲,老百姓買房子的錢都湊不出來,拿什麼去消費?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不是思考經濟數字什麼時候上升下降,而是要看到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上麵提到,經濟的增長和企業產出還有一類是效率型增長,即通過技術水平的提高來達到GDP的增長和企業的發展。同樣的例子,農民已經有兩台拖拉機,再給他第三台沒有任何幫助,第四台就是完全浪費。那麼要想繼續增加農業產出應該怎麼辦呢?答案是提高技術水平,比如種子換成優良品種,既不增加勞動力,也不用增加土地,就能提升農業產出。對於經濟來說,當增加投資已經不能驅動增長時,我們就要在提高技術水平上做文章。
以往的過度依賴投資已經給今天留下了很多難以處理的問題。過剩產能、債務風險上升、銀行壞賬等都是今天政府和民間麵臨的巨大挑戰。這些係統風險沒有清除之前,中國經濟很難進入下一輪增長。這也是為什麼中央在去年就提出政策的轉向,即轉向供給側。
很多人認為供給側無非就是一個新名詞,但我認為轉向供給側是一個實質性的轉變。過去我們的增長模式是在需求側發力,人為製造投資需求,現在要轉變這種模式,轉到技術水平上。技術水平是由企業決定的,而企業在供給側。因此我們的政策方向從需求轉向供給,我認為是完全正確的,並不是玩文字遊戲。
供給側政策,首先要清理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就是去杠杆、去庫存、去產能,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做下去。在清理了高杠杆、高庫存、高產能後,新的增長點從哪裏來?這就要提到技術水平了,新的增長點來自微觀、來自企業、來自技術水平的提高、來自效率的改進。如果我們能夠看到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效率的改進,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中國的宏觀經濟持有一種悲觀的態度。
要提高企業的效率,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減稅。企業的稅負太重了,要讓企業能夠支配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研發中去,政府能做的就是減稅。
此外,政府還可以縮小國有經濟的範圍,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讓市場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因為不論是理論或實踐,民營企業的效率都高於國有企業。
政府還需要做好司法改革,更好地去保護私人產權,讓企業家安心在這片土地上投資和經營,他們才能夠去思考提升效率、提升技術水平。
對於企業自身來說,宏觀經濟差不一定是壞事。宏觀經濟形勢的惡化反而像一種催化劑,迫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行轉型和創新。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轉型不等於轉行,創新不等於非要用高科技。傳統行業中存在大量創新的機會,關鍵看你如何運用新技術來提高本行業和自身企業的效率。
服裝行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毫無疑問,但近來我們看到服裝業中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湧現,訂貨會從一年一次變成了一季一次,快速推出符合新潮流的產品;利用互聯網簽約設計師,從設計師的相互競爭中選出下季流行的款式,再推到市場上。這就是利用互聯網的技術來進行創新,屬於消費品需求這一端。
供應端的創新,我也看到有企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升級換代,並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比如有一家企業就把個性化的定製在工業流水生產線上實現了,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還極大地縮短了顧客的收貨時間。
技術是為了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成本。道和術不能顛倒。現在有些企業認為不用點新技術好像就要不行了,這是本末倒置。道是商道,它是你的商業模式,是你在行業中最核心的所在。先把道搞清楚,再去思考術的問題。
談到商道,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商人和企業家的區別。商人是捕捉機會的人,企業家是創造機會的人;商人利用機會套利,企業家利用產品盈利。過去三十多年間,由於中國市場存在眾多機會,很多企業其實是用商人的方式經營起來的。今後這樣的企業還會存在,但是市場留給商人套利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新的形勢下,我們需要更多的企業家,而不是套利的商人。
要使企業能夠轉型,從交易型轉變為創新型,企業家需要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隻有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你才敢去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否則就永遠是跟風。
2012年、2013年的時候,我曾經問我的學生在忙什麼,他們說在做基金、做投資;2014年的時候,我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說在做電商;2015年,他們在做P2P、O2O;今年他們又在做教育和大健康。大家都在跟風,沒有獨創精神。創新就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走一條陌生的道路。我不反對追求潮流,但是要知道追求潮流是最容易做的事,最容易做的事一定是利潤最薄的事。
在經濟和企業的轉型時期,我們需要的不是華麗新鮮的名詞,不是高深玄奧的理論,而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關注產品、關注技術、創造價值。宏觀經濟雖然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裏將在低位運行,但是我們並沒有理由對未來感到悲觀。
低價效應所帶來的跟風消費、盲目消費,並不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消費文化,這種消費增量也不是健康、可持續的;
資金是非常理性的,它在實體經濟賺不到錢的時候就會轉到資產市場,把資產的價格炒起來,但這全都是紙麵財富,並不伴隨價值的創造;
我們的政策方向從需求轉向供給,我認為是完全正確的,並不是玩文字遊戲;
商人是捕捉機會的人,企業家是創造機會的人;商人利用機會套利,企業家利用產品盈利;
創新就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走一條陌生的道路。
- · 尹中立:房地產調控須克服"投鼠忌器"
- · 張維迎:一網約車監管不能漠視窮人的權利
- · 潘英麗:買房養老,未來將成為"財富幻覺"?
- · 姚洋:經濟增速低於潛力 擴大需求要靠投資
- · 厲以寧:民營企業與政府之間要做到"親"與"清"
- ·姚錚:從"寶萬對壘"看資本與創始人的相處之道
《學者說》為beplay2網頁登錄原創專欄,聚商界名家、商學院教授智慧觀點,力圖從多角度對行業熱點進行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