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本職能與核心工作。作為華南地區的教師教育龍頭,華南師範大學須責無旁貸承擔起教學信息化探索試驗與實踐引領的重要使命。
2018年2月,廣東省出台《廣東“新師範”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新時期師範教育的新內涵。作為踐行“新師範”新內涵的排頭兵,學校努力從傳統封閉師範教育向新型開放教師教育轉變、從被動適應向主動引領服務轉變,為廣東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提供支撐,為振興全國教師教育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在此背景下,華南師範大學展開了新一輪教學信息化支撐環境建設。
總體規劃
華南師範大學教學信息化工作的總體規劃布局、層次結構和邏輯聯係如圖1所示。
圖1 華南師範大學教學信息化頂層設計與工作布局
教學信息化支撐環境建設是學校實施“互聯網+創新人才培養”行動計劃的基礎,包括“礪儒”係列線上教學平台群建設和“礪儒”新師範(線下)創新學習空間建設兩大部分,以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功能的相互融合促進。
宏觀視野上,教學信息化環境還應包括政策保障與服務支撐等軟環境。
政策保障由教學處、研究生處等教學管理部門負責,科學製定教學信息化的發展指標、鼓勵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相關政策;
服務支撐體係包括由網絡中心下屬的軟件開發與運營中心負責的教學平台功能開發與技術服務,由教師發展中心負責的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
在此基礎上,學校正在籌建教學信息化支持服務中心,打造全校一體化多功能的教學信息化服務支持空間。
在信息化教學環境支撐下,學校大力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應用模式的創新,包括混合多元式教學模式、新型師範生教育模式、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和促進高校間教學協作,逐步實現信息化教學的規模化與常態化。
線上教學平台群建設
學校在實施“互聯網+創新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初期,還沒有建成校級在線教學平台。
前期建設的在線課程分散在各學院自建學習平台和精品課程網站上,缺乏統一標準、質量良莠不齊,在線課程資源不能有效積累和形成規模,難以支撐“互聯網+”時代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因此,建設全校統一的在線教學平台迫在眉睫。
基於Moodle的線上教學平台建設
建設前期,學校對當時國內外高校主流的在線學習平台做了全麵調研與分析比較。
從部署方式看,在線學習平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互聯網公有雲部署,包括MOOC課程平台(慕課網、中國大學慕課等)、國內校企開發的在線學習平台(網易雲課堂、學堂在線、愛課程等)和以提供學習資源為特色的各類網站;
二是本地化私有雲部署,主要有國外商業化教學平台(如BlackBoard)、國外開源教學平台(如Moodle、Sakai等)。
從教學信息化的可靠支撐和長遠發展等角度考察,我們認為,基於本地化私有雲部署的開源教學平台更有利於加強對教與學過程的管理及過程性數據的積累和分析,能持續開發升級,對教學需求的響應更加迅速、靈活,符合高校教學信息化持續發展需求,並決定在開源平台Moodle基礎上自主開發、建設校級統一在線教學平台。
Moodle是一個全球性的開發項目,用以支持社會建構主義的教育框架。它不僅是一個在線教學平台,還是一個學習管理係統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具備先進教育理論支撐、符合高校教學規律。
Moodle有超過15年的發展曆史,具備強大穩定的技術架構,支持近百種語言,具有人數龐大的開發社區和近1300種支撐各類教學活動的功能插件。
穩定技術架構的核心平台+靈活強大的功能插件的軟件部署模式使得Moodle能夠快速響應師生線上教與學活動的需求。
另外,Moodle還具備模塊化的課程管理、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完整的教學過程與數據、形式多樣的教學互動等明顯優勢。
2016年9月,學校正式上線基於Moodle自主開發的統一在線教學平台“礪儒雲課堂”。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完善和發展積累,“礪儒雲課堂”完成與統一身份認證平台、企業郵箱、微信企業號、教務管理係統等信息化平台的對接,無縫融入學校智慧校園整體環境。
截止到2018年11月,“礪儒雲課堂”在線課程610門,在線授課教師452人,在線學習學生20372人,生均選課2.3門。
依托“礪儒雲課堂”,學校常態化教學在線上得到擴展和延伸,有效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變革進程。
基於SPOC的在線教學模式創新
在推動高校在線教學的真正落地和常態化應用前,必須厘清兩種主流在線教學模式MOOC(大型開放式在線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和SPOC(小規模限製性在線課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的本質區別和應用場景。
圖2 MOOC和 SPOC在線教學模式特征比較
MOOC具有大規模、開放性的特點,追求的是知識傳播的廣泛性,注重的是課程資源質量,教學過程中師生關係鬆散且缺乏實質性的交互協作,無法對學習過程進行有效記錄和管理。
因此,MOOC更適用於大眾教育和終身教育,不適合高校以固定學生群體為單位的、與高校傳統教學互為輔助、互相同步的教學活動。
SPOC具有小規模和私有性的特點,課程人數相對固定,一般在幾十人到數百人之間,小規模的學生人數有助於提升學習參與度、互動性及完課率。
SPOC注重對課程進行精心靈活的教學設計,將MOOC等精品教學資源或自製資源、有針對性的在線學習過程管理、學習行為數據分析與傳統線下麵授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效翻轉和線上線下教學應用的有機融合。
與MOOC相比,SPOC更符合高校人才培養和常態化教學的要求,更容易在大學校園落地開花,是高校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現實路徑選擇。
基於上述分析,學校大力推動基於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並將其作為在線教學平台“礪儒雲課堂”主要支持的教學模式。
初步形成“礪儒”線上教學平台群
在對主流在線教學平台調研分析和在線教學模式思考分析的基礎上,經過兩年多建設,學校初步形成“礪儒”線上教學平台群,包括礪儒雲課堂、礪儒小課堂、礪儒雲直播、教學視頻服務平台、礪儒教育實習工作坊、在線教與學數據分析係統等,圍繞學校傳統教學基於在線教學的擴展延伸與改革創新,構建基於互聯網的全方位虛擬學習環境。
“礪儒雲課堂”是校級統一在線課程教學平台,與線下課程設置緊密對應,統籌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平台提供課程教與學資源、活動和過程的“一站式”管理服務。
“礪儒小課堂”是微信移動端課堂小程序,提供掃碼簽到、課堂問答、現場測試、作業提交等互動工具,是“礪儒雲課堂”在手機移動端和對線下課堂傳統教學的功能延伸。
“礪儒雲直播”滿足直播課堂、學術講座、公開課等遠程觀看和點播等各類大規模教學場景應用需求。
教學視頻服務平台是全校教學視頻生產、存放與服務的倉庫,它與學校統一身份認證對接,為學校師生提供一個視頻上傳、存儲、檢索、編輯與發布的私人工作目錄。
“礪儒教育實習工作坊”為師範生教育實習提供遠程指導,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
在線教與學數據分析係統分析教師在線教學和學生在線學習行為數據,實現對教與學過程的跟蹤反饋和監督評價。
線下創新學習空間建設
近幾年,國內一些具有前瞻性視野的高校開始逐步改造線下教學空間,建設智慧課室,以教學環境改造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比較具有影響力的有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公辦大學更注重IT設施建設以及教學管理功能的實現,相對忽視教學環境的人文性、協調性和舒適度;而與西方合辦的大學(如上海紐約大學)則更加關注綠色和諧的人文學習環境,IT設備功能類型簡單而功能聚焦。
在汲取先行高校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師範”建設目標要求,學校於2018年啟動“礪儒新師範創新學習空間”建設,首期對石牌校區第一課室大樓南樓五層的10間教室及公共空間實施全麵改造,麵積約2000平米,目標是將傳統呆板的課室環境改造為融合創新性、靈活性、開放性、文化性和實用性等特征為一體的新型現代智慧課室,並與線上教學環境實現對接,遙相呼應。
建設優質泛在網絡接入環境
優化學習空間的第一步是建設優質泛在網絡接入環境。目前,學校網絡出口總帶寬達17.4G,並實現對校園網極簡網絡架構的扁平化改造,構建了校園網有線無線統一認證和校園無縫漫遊體係,共計部署17000多個熱點,實現無線網絡的全麵覆蓋,滿足教學信息化對優質泛在網絡接入環境的要求。
物理空間的設計與改造
空間環境對人的心理情緒和行為模式產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持續發生的。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獲得的學習效果完全不同,這就是著名的“學習金字塔”(圖3)。
圖3 學習金字塔:學習方式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學校應該引導促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向主動學習形態轉變,這也是課室空間設計與改造的基本出發點。
我們認為,適應主動學習的課室空間至少需要遵循四個原理:
第一、建築學原理,包括了解學生就座、起立時桌椅的必要活動麵積,確定教室的平麵布局、空間尺寸等;
第二、心理學原理,包括考慮教學空間尺度和環境色彩對人的行為和情緒的影響,不同學科對環境特有的審美要求等;
第三、人體工學原理,包括選擇適合大多數人的尺度要素,運用人體工學理論選擇課桌、椅子、講台等物品;
第四、教育學原理,包括采用靈活多樣的布局方式,合理引入和使用教學IT設備,允許信息和資源的隨時交流共享等。
為此,學校聘請專業空間設計師對課室物理空間進行整體設計,把公共空間和大樓梯融合利用起來,通過簡化而有效的裝修打造綠色、和諧、舒適的學習環境,改造後的課室如圖4所示。
圖4 華南師範大學“礪儒·新師範創新學習空間”實景
教學功能與IT設施建設
“礪儒新師範創新學習空間”包括創新創業課室、摳像微課錄播課室、跨校區互動課室、通識課課室等,IT設備主要圍繞課室教學功能進行相應配置,滿足教學過程中展示、書寫、投屏、交互、分享和過程錄製、痕跡留存等多方麵需求,強調實用性、易用性以及設備之間的功能對接組合,更加貼合主動學習、互動學習需要。
圖5展示了學校線下教學IT設備與線上教學平台融合的一個過程。
圖5 礪儒·線上線下一體化智慧教學環境
圖中左側是智慧課室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師生上課時可進行課堂自主錄製,錄製的視頻既可在課室錄播係統本地保存,也可上傳到教學視頻服務平台的師生個人目錄,並且將視頻以鏈接形式發布到在線課程上。
此外,師生還可通過課室錄播係統或者手機錄像,在礪儒雲直播平台上進行現場直播。在此過程中,教學視頻服務平台是融合線上線下一體化智慧教學環境的關鍵節點和連接橋梁,為師生提供視頻編輯、管理、存儲、檢索、發布等服務。
課室環境設備的智能管控
智慧課室環境與設備的智能管控主要實現環境與設備自動數據采集、智能管控和協同工作,包括基礎設施(如校園網、雲平台)和“礪儒”線上教學平台群的智能化運維管控。
目前,主要通過物聯網對課室環境設備(燈光、窗簾、空調、投影儀、幕布、交互式大屏)等進行智能控製,通過物聯感知獲取和分析設備的分布情況和運行情況,對損壞的設備進行及時維修等。
教育信息化軟環境建設
製定合理的政策是推進學校教學信息化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幾年來,學校出台了“互聯網+創新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和“兩高兩化”發展戰略,主要目標是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本科教育教學和師範生培養質量。
此外,學校還印發了《華南師範大學信息化發展戰略--全麵深化智慧校園建設推進方案及實施要點(2018-2020年)》,明確到2020年的信息化規劃發展指標,如表1所示,教學信息化占有很大分量,並分為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進行要求。
表1 華南師範大學信息化規劃教學信息化發展部分指標
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網絡中心、教務處、教師發展中心等部門,為教學信息化的順利發展提供運維、培訓、學術研討等支撐服務。
提供專業、本地化的技術團隊和服務團隊
為了讓信息化教學及管理永葆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學校於2015年成立軟件開發與運營中心,承擔校園信息化應用基礎支撐平台和公共服務體係的開發與運營工作。
軟件開發與運營中心由技術團隊和服務團隊組成,技術團隊主要負責係統優化與係統維護,即實現統一身份的對接、用戶界麵優化、性能調優等;服務團隊招募了很多教育技術學的研究生和本科師範生,全天在線上提供課程製作服務,開展線上線下的培訓與客服活動,不斷活躍學校在線教學氛圍,有效支撐在線教學及管理活動的開展。
專業、本地化的技術團隊和服務團隊的建立,不僅為我校信息化工作的推進提供了堅強後盾,還為教師和學生信息化教學技能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支撐環境。
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相關培訓活動
自“礪儒雲課堂”上線後,許多教師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熱情一直都十分高漲,但卻由於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限製,教師經常力不從心,導致最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為此,學校組織開展了“‘互聯網+’混合式課堂教學”係列工作坊活動,著重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互聯網+資源”建設的質量,加快本科課程“互聯網+教學”應用的推廣。
目前,“‘互聯網+’混合式課堂教學”係列工作坊活動已經開展了13期,每期活動都精心準備培訓內容,聘請相關專家進行講解和指導,有效保證了每期培訓活動的質量,確保教師能高效率、高質量地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成立教學信息化支持服務中心
為進一步推動教學信息化發展,目前學校各校區正著手成立教學信息化支持服務中心,打造教師教學信息化技術培訓、課程製作服務、教學學術研討、教學文化培育和師範生信息技能培養為一體的多功能空間,確保教師信息化教學需求能及時得到解決。
線上線下教學應用的融合實踐
開展混合、多元的新型教學模式
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是推動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改革發展步伐的重要途徑。高校學生個體差異較大,不適合“千人一麵、千篇一律”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因此混合多元成為高校信息化教學普遍探索與追求的一種教學方式。
近年來,學校展開對混合、多元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通過“礪儒”線上教學平台,將線上線下教學進行有機整合。
圖6 “線上+ 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線上,具備在線輔導和指導課程、在線練習和測驗、信息管理和傳播工具、學習社區等;線下,采用麵對麵的課堂教學、作業及考試等。
在多元化教學理論支撐下,利用在線教學平台的資源傳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交互協作能力等,開展線上線下、翻轉課堂等混合多元式教學活動,既體現教學的主導作用,又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協作環境。
這種混合式教學能減少線下學時數,增加教室空間和教師空閑資源,增加可開設課程的數量,解決高校完全學分製改革麵臨的可選課程不足、教師不足等實際問題。
開展新型師範生教育實習、專業實習網絡模式
學校積極響應《廣東“新師範”建設實施方案》,高度重視師範生培養工作,積極探索新型師範生教育實習、專業實習模式。
在傳統實習模式中,由於學生實習地點分散、距離較遠,導致教師無法真實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也無法在實習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為加強對師範生教育實習的指導和管理,學校建立了“礪儒教育實習工作坊”,加強遠程觀摩、遠程指導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通過“礪儒教育實習工作坊”,教師可以組織師範生遠程觀看優秀教師的公開課、直播課堂、教育講座等,為學生創造更多親身體驗教學的機會;也可遠程對師範生的教育實習過程進行監督、檢查、指導,並對其總體質量水平進行評價,提高其教學技能。
開展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教學質量評價
評價是衡量教學質量的一把標尺。近幾年來,學校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教學數據,在數據挖掘和分析方麵也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因此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下,開始嚐試對傳統教學質量評價方式進行優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麵:
第一,課堂教學的全錄播數據采集與課堂教學質量分析與評價。通過錄播的視頻、音頻,分析課堂教學質量;
第二,在線教學平台的教學過程分析與評價。通過在線教學平台的行為日誌數據,對師生在線教學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
第三,教學管理係統結構化數據的分析與評價。通過課表、選課記錄、課程成績等數據,考察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成績的影響因素、課程安排合理度等指標。
形成高校教學協作聯盟
華南師範大學致力於為廣東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提供支撐,在開展校內信息化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動廣州大學城十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學校)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形成高校教學協作聯盟。
參與聯盟的學校不僅需要經常就教學問題進行交流與合作,還必須麵向聯盟成員開放內部教學資源,包括數字化資源(例如精品課程、MOOCs等)、圖書、文獻資料等。十所高校資源共享、長短互補,有效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並推動聯盟成員更好更快發展。
(本文刊載於《中國教育網絡》雜誌2019年2-3月合刊,作者:華南師範大學網絡中心 鄭凱 劉麗清 林南暉)
進入專題>>2019高校信息化創新實踐方案展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