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楊宗凱: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探析
2023-03-20 16:02:00
中國高教研究
作者:

  編者按:當前,在創新發展和技術進步驅動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加速推進,伴隨著互聯互通不斷增強,各種設備和數字軟件廣泛應用,數字化轉型正在重塑社會、勞動力市場和未來工作形式。在此進程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月13日至14日,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以“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為主題,圍繞數字化轉型、數字學習資源開發與應用、師生數字素養提升、 教育數字治理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討論,獲得國際社會積極關注。在高等教育平行論壇上,來自中國、美國、墨西哥、新加坡、南非等政府代表、知名高校校長、 數字教育專家、著名企業代表等圍繞“數字變革推動高等教育創新發展”這一主題,就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教育數字化助力人才培養、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學方式變革等議題展開廣泛研討。為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本期特選發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楊宗凱教授的文章,為讀者提供參考。

  摘 要:教育數字化是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的時代應答,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推廣和應用,技術創新對於推動教育形態的變革、教育機會的拓展、學校空間的重構和學習模式的更新等方麵的作用愈加凸顯。目前,國內外關於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徑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如何推進高校教育數字化轉型還有待進一步創新探索。結合三所大學的數字化轉型探索與實踐,從超前識變、積極應變到主動求變的進程,對三所大學數字化轉型的路徑進行梳理和總結,進一步探究高校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規律,為高校數字化轉型提供路徑參考,助力推動高等教育全麵數字化轉型。教育數字化轉型必將重構教育生態,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實現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加開放的教育,從而推動高等教育更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探索與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數字化是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的時代應答,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推進教育數字化,事關教育公平,事關學習革命全麵深化,事關中國高等教育能否實現從全麵並跑到戰略領跑的重大突破。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關注熱點,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重點。本研究從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維度,對華中師範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三所高校數字化轉型的探索實踐進行梳理總結,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路徑參考。

 一、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與內涵

  (一)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必然

  從技術驅動層麵來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驅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現代信息技術的導入,正在重構人們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也正在改變人與世界的關係。在新一輪的變革中,無論數字產業化還是產業數字化,都將數字經濟推向主導。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是個進程,更是必然的趨勢。

  從培養體係層麵來看,工業時代建立的高等教育支撐體係,主要是以知識傳授為主,形成了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的標準化規模化人才培養支撐體係,但該支撐體係很難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對大批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

  從數字經濟層麵來看,高等教育與經濟是緊密伴生關係,數字經濟時代人才需求已經發生巨大改變,從以知識為重轉向以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為重,這種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新目標,數字經濟發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二)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大致分為轉換、轉型和全麵轉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轉換階段,主要是將數字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管理的各要素和各環節。第二個階段即轉型階段,該階段主要是進行重組和再造,轉換和提升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結構,從工業化的支撐體係轉到信息時代的動力結構。第三階段即全麵轉型階段,主要是全要素、全業務、全流程和全領域的變革,構建教育的新生態。這三個階段和技術的導入和發展是高度吻合的,教育技術的生產力支撐和驅動了教育的變革,互聯網乃至移動互聯網階段,基本是轉換階段,到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階段,開始進入轉型階段,隨著元宇宙時代的到來,教育數字化將進入全麵轉型階段。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包括知識和數據驅動,其中數據是基礎,協同共享是關鍵。知識驅動即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塑造核心價值。數據驅動的目的在於因材施教,通過對學生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學生的優點特長,從而實施精準培養。數據驅動的另一方麵即協同共享,要通過加強數據共享和平台間的數據交換,辦更加開放和更加共享的教育。

二、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各高校都在積極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筆者曾先後擔任華中師範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三所高校校長,本研究以這三所高校為例,從超前識變、積極應變到主動求變的進程,對三所高校數字化轉型的探索實踐進行分析梳理。

  (一)超前識變:在華中師範大學實施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索

  華中師範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高等院校。十餘年前,學校依托國家級教育信息化科研創新平台,整合運用前期教學成果,以推進人才培養體係的整體變革為切入點,從重塑教學理念、重構教學環境、提升教師能力、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式、改革評價方式、優化管理服務、營造教學文化等八個維度對人才培養體係進行係統性重構,全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逐步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連接、共享、自主、開放、適切的新型人才培養體係。學校於2016年獲評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試點優秀高校,2018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從2013年開始,學校采取了一係列具體舉措。在培養方案修訂方麵,學校通過壓縮課內學時、優化課程結構、豐富課堂形態、采取“過程+結果”評價等,推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環境方麵,學校通過構建“物理+資源+社交”的三空間融合,打造泛在的學習環境。在提升教師能力方麵,學校通過重新定義信息時代教師角色,提出教師能力發展標準,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拓寬教書育人視野,並分類分階段對全校教師開展針對性的進階培訓。在豐富教學資源方麵,學校通過自建資源、引進(購買)資源、共享資源三種方式,不斷豐富課程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積極推動數字資源開放共享。在創新教學方式方麵,學校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大力推廣混合式、翻轉式等一係列新型教學模式,積極探索信息時代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打造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學名師。在改革評價方式方麵,學校通過開展基於大數據的綜合評價、過程監管、學情分析、學情診斷、學業規劃等,推動實施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和監測體係。在優化管理服務方麵,學校通過對有關機構進行合並,成立信息化辦,圍繞“五個一”工程,積極推進信息化管理服務,打造信息化育人新生態。在營造教學文化方麵,學校通過設立教學節、教學創新獎等係列措施,營造重視教學、崇尚創新的教學文化氛圍。

  學校通過係列舉措,推動實現了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教學資源供給從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教學空間從以課堂為主向線上線下結合轉變,教學評價從以結果評價向以數據驅動的過程評價轉變。

  (二)積極應變: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新形態的實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以信息與電子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自2018年以來,學校主要進行了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實施“五雙”模式,即雙師、雙空間、雙院、雙融合和雙證書。學校緊緊圍繞規模教育下“知識為基、能力為重”的個性化、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建設“人技協同”的新環境,利用AI賦能教與學、個性化學習與綜合能力培養,深化管理體係、評價體係和決策模式改革,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與實踐,重塑信息時代一流本科人才培養新體係。

  學校構建了一套“人技協同”的數字化轉型新治理體係。從體製、機製、製度上將“人技協同”貫穿於數字化轉型改革的全過程,構建了“人技協同”的教育教學管理機製,進行了組織和業務流程再造,修訂了300餘項製度,構建了一套全麵覆蓋“教、學、管、評、環、策”的數字化轉型新治理體係,形成了信息技術賦能的連接、開放、共享、個性化的高等教育新形態,建設了一個服務“知識為基,能力為重”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教育大腦”,營造了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學習環境。

  近年來,學校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截至2022年底,“西電智課平台”已開設網絡課程3.5萬門次,教學資源382萬件,題庫16.3萬個。構建的數據中台日均數據交換量8億條。創建了涵蓋12項本科生核心能力素養的學生能力證書,為學生個性化成長與全麵發展提供了針對性指導和幫助,並用於本科生的各類考核和評優。學校建成了融創新、運營、決策、培訓、展示五位一體的“AI+教育中心”,已成為高校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案例。

  (三)主動求變:在武漢理工大學全麵實施“5·30”行動計劃

  武漢理工大學是一所行業特色鮮明的重點高校。相對來說數字化轉型起步較晚,2022年學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適應數字時代要求,以信息化為戰略引擎部署實施“5·30”行動計劃,推進以“重構新標準、注入新動能、創建新模式、打造新體係、培育新文化”為內涵的“五新”計劃,落實以“數字賦能行動、措施引導行動、管理保障行動”為核心的“30條”具體行動,數字驅動加快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

  近一年來,在重構“新標準”方麵,學校通過構建學生綜合能力指標體係,重構專業分類管理、專業建設質量、課程建設質量新標準等,正在構建以“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質量新標準,引領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在注入“新動能”方麵,學校以“理工智課”平台建設為抓手,努力引導教師主動變革教學方法,以數字化賦能教學綜合改革,改變教師的教。學校構建“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數字化環境,以數字化賦能學生自我成長,改變學生的學。學校還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數字化賦能管理向服務轉型,改變學校的管。在創建“新模式”方麵,學校強化對學生的過程考核和能力評價,深化產教協同、科教協同、國際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書院與學院協同育人,與行業企業合作建設一批微專業,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著力培養學生領導力、跨界創新力、職業勝任力和全球勝任力。在打造“新體係”方麵,學校正在通過重點抓好專業、課程、教材、教學團隊、基層組織、實踐平台、教師發展等人才培養關鍵要素的“七個一流”建設,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支撐體係。在培育“新文化”方麵,學校將通過打造“五節五賽”文化活動,營造崇師重教的教學文化,通過打造雙空間智慧校園環境,營造智慧特色的數字文化,通過定期發布各類質量報告,營造持續改進的質量文化。

  與此同時,學校正在積極推動基於元宇宙的數字化轉型,將打造立體教學綜合場,建立學校的數據大腦,實現師師有助教,生生有學伴,最終構建智能時代以生為中心的連接、開放、個性化的教育,推動全麵的數字化轉型,構建高等教育的新生態。

 三、未來的數字化轉型應是變革性的

  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隨著元宇宙的到來,其一定會給教育注入新的發展動能。元宇宙是技術創新的總和,它可以將小能變成大能,可以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所以,它對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將是巨大的。

  元宇宙支撐下的教學場景將包括5G物聯、立體綜合教學場、教育數據大腦,最後實現師師有助教、生生有學伴的教育場景。通過元宇宙來推進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無縫對接和有機融合,最終實現沉浸式、體驗式、交互式學習。

  對元宇宙的典型特征,筆者從五個方麵進行了研究,包括新場域、新主體、新資源、新模式和新評價。筆者認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教育是雙向賦能的,人工智能將進一步賦能教育學,同時教育學關於人腦學習機理的研究,又可以反作用於人工智能,為人工智能發展提出新的問題和研究方法。教育數字化轉型必將重構教育生態,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實現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加開放的教育,從而推動高等教育更高質量發展。

  【楊宗凱,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教授,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3年第3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