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學校工作的總體要求是:緊緊圍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這條主線,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麵領導,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部黨組領導下,落實《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和教育部2023年工作要點,以“穩中求進、守正創新、提高質量、提升形象”為工作總基調,大興調查研究,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規律,加快構建學校“一體兩翼”“雙輪驅動”“三駕馬車”“四大平台”的發展格局,在相關司局業務指導下,啟動並實施黨建質量提升工程、數字化大學建設工程、教育教學創優提質工程、學生核心素養塑造工程、國家老年大學建設工程、產教融合協同創新中心示範工程,把開放教育高質量發展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不斷增強開放教育人才培養適應性,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作出新貢獻。
一、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實施黨建質量提升工程
1.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麵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持續開展學習宣傳和研究闡釋,推進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按照教育部黨組統一部署,紮實開展主題教育。做好統一戰線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工作。全麵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出台《國家開放大學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辦法》。完善新型高等學校製度體係,推動印發《國家開放大學章程》,紮實推進依法治校。研製《國家開放大學規範性文件管理辦法》,進一步夯實黨對學校改革發展的全麵領導。完成教代會、工代會換屆改選,推進民主管理。做好老幹部工作。
2.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紮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調集多方力量,重點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持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大思政課”建設,強化“互聯網+”思政課程一體化,更新和建設思政課程。印發《國家開放大學關於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幹意見》。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推進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進一步完善數字馬克思主義學院功能。開展“學習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師生共學專題活動。
3.統籌事業發展和安全穩定。落實《國家開放大學關於加強辦學體係意識形態工作的指導意見》,強化基層黨組織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管好用好各類意識形態陣地,確保意識形態安全。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活動。注重調查研究,幫助基層辦學單位解決實際問題,持續推進辦學體係一體化建設。組織實施市縣基層學習中心發展援助項目。持續開展市縣開放教育機構高級管理人員研修培訓。繼續做好雲南、青海、西藏等省份的開放教育幫扶工作。健全輿情協調機製,強化輿情風險研判,提升防範化解效率。落實“乙類乙管”疫情防控要求,最大程度保障師生健康。開展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做好處突工作預案,全麵築牢安全防線。
4.推進黨建工作數字化。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持續探索黨建業務融合工作模式,用數字化推動基層黨建創新發展。建設黨建智慧雲平台。持續打造特色黨支部、標杆黨支部、“四強”黨支部。抓好黨員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支部班子,對上年度支部考核排名靠後的支部書記進行約談。強化分類指導,切實提高基層黨建工作精準性和有效性。創新培訓方式,提升黨員、幹部學習教育效果。持續做好黨建結對幫扶工作。
5.優化幹部選育管用。堅持黨管幹部原則,落實新時代好幹部標準,不斷優化幹部隊伍建設工作。按照學校幹部隊伍建設規劃,樹立正確用人導向,選準用好幹部、選優配強中層幹部,優化幹部隊伍結構。突出幹部能力建設,以提高“政治三力”為目標,分層分類抓好幹部培訓,堅持在急難險重任務、關鍵吃勁崗位培養鍛煉幹部,提高創造性執行能力,不斷提升幹部攻堅克難、改革創新的能力本領。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加強幹部管理和監督,完善幹部考核激勵機製,推進幹部能上能下,加大對援派、掛職、借調幹部的關心和培養力度,激勵幹部幹事創業。嚴把年輕幹部“入口關”,健全培養、選拔常態化工作機製,讓更多優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
6.堅定不移推進全麵從嚴治黨。聚焦“兩個維護”,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圍繞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強化政治監督。壓實全麵從嚴治黨責任,層層傳導責任壓力。做實做細日常監督,重點抓“一把手”監督,切實加強對年輕幹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提升警示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決守住廉潔底線,持續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堅持糾“四風”樹新風並舉,持續開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突出問題專項檢查,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依規依紀查核信訪舉報,強化執紀問責效果,有效發揮懲治震懾作用。鞏固深化中央巡視整改成效。強化內部審計監督,凝聚監督合力,完善問題整改長效機製。
二、以信息化為支撐,啟動數字化大學建設工程
7.做好數字化大學頂層設計。研製出台數字化大學建設方案(2023-2025),明確願景目標、架構藍圖、舉措和實施路徑。建立和完善適應新發展要求的信息化項目管理製度和標準規範體係。探索總部和分部聯合共建、成果共享的信息化項目建設機製。成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專家委員會,構建多方參與、統籌謀劃數字化發展戰略的新格局。
8.紮實推進數字化大學內涵建設。推動體係建設數字化,全麵加強開放大學共同體和老年大學體係建設。研製數字化學習中心建設標準,完善基層辦學單位數字化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能力。推進辦學體係數據共享和應用,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價值。係統推進學習資源數字化,促進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共建共享。豐富學習資源,探索一綱多本。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持續提升教材和學習資源質量,建設國開金課。加強虛擬實驗實訓、數字教材等新形態學習資源建設。以數字化賦能學習資源應用和效果評價,持續做好“院士講堂”“名師好課”等學習資源品牌。深入推進教學過程數字化,應用推廣數據支撐的學生畫像、教師畫像和教學過程動態監測管理,探索人機協同的自適應學習和差異化教學。穩步推進考試測評數字化,全麵推廣人臉識別、考場監控等技術手段,開展智能閱卷、作業抄襲檢測等新技術的應用。探索科學研究數字化,搭建科研合作和數據服務平台,推進協同科研和數據驅動科研發展新模式。全麵推進管理服務數字化,重點探索數字化賦能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建成國開“智慧大腦”。探索各項管理業務數字化服務方式,擴展網上辦事大廳服務事項和內容,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效能。試點開展國際合作數字化,以數字化賦能開放教育走出去。
9.加強數字化大學支撐平台建設。完成“一網一平台”一期驗收,持續完善平台功能,優化用戶體驗。迭代升級終身教育平台、國家老年大學平台,協助做好有關司局業務平台的運行維護。加強平台運營,對接省級相關平台,加強與優質學習平台和教育機構的合作,大幅提升平台關鍵數據指標。做好對海外學習中心、創新創業教育等新型業態的平台支撐服務。優化實驗學院全網辦學平台,完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平台,優化智慧圖書館功能。重點推進高並發應用場景、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輔助教學、雲化基礎設施等關鍵技術研發。
10.構建數字化大學保障體係。嚴格落實網絡安全責任製,做好信息係統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工作。完善平台內容審核責任體係,提升技術支持能力。建設用好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平台,實現網絡安全事件監測預警和協同處置,建立數字化平台運行全天候保障機製。提高雲計算資源的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降本增效。分區域分層級開展培訓,持續提高教師和管理人員數字素養。加強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三、以深化改革為路徑,實施教育教學創優提質工程
11.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全麵落實教育部關於學曆繼續教育有關文件,以“抓機遇、推改革,穩規模、調結構,創特色、爭一流”為主線,係統謀劃開放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製學科專業建設發展規劃,推進重點學科、特色專業建設。調整專業結構,提升本科專業比例。優化專業設置結構,連續3年年招生人數少於500人的專業暫停招生。研製出台推進教學改革的實施意見等製度文件。做好辦學體係校外教學點設置與管理。設立教學改革項目,開展實踐教學、特色專業改革等試點。對接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升級,統籌地方開放大學共建專業。優化課程體係,加大自選課數量,擴大課程開放試點。推進考核測評和考試工作改革,加快課程網絡試題庫建設。規範對行業學院、專門學院教育教學管理。繼續推進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積極探索研究生教育。根據教育部部署,開展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試點工作,做好網絡教育試點結束後有關公共服務體係後續工作。持續做好“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實施工作。
12.引育並舉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新型教師隊伍。推進教師隊伍建設規劃落地實施,做好任務分解。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師德教育製度,嚴肅查處師德師風、學術不端行為,做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多方引進高層次人才,著力培養更多國開名師,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分層分類精準開展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學科專業建設、課程設計與建設、教學科研能力等。組織落實好教師工作量製度。
13.全力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工作。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數字化轉型,對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需求,調整優化人才培養專業結構。做好四川布拖縣、甘肅禮縣、西藏薩嘎縣、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河北威縣、江西上猶縣等教育幫扶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時期幫扶項目成效。實施“鄉村教師學曆提升計劃” 和村“兩委”素質和能力提升教育培訓。探索鄉村振興學院特色教育體係建設。
14.增強實驗學院辦學效能。大力發展全網辦學,基本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網辦學模式,持續提升教學和服務能力。穩步擴大招生規模,學曆教育在籍生達到12萬人,繼續增大本科學生占比。逐步打造3-5個招生人數多、課程資源好、教學能力強、行業特色顯著的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推進教學改革,與大型企業或機構合作製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建設實用性課程,新建不少於8個實踐教學基地,增強教學服務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加快推進單科課程注冊學習,實現與學曆教育的有效銜接。麵向在籍生和校友中的企業負責人開展培訓。
15.推進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以產業發展和學習者需求為導向,以數字化改革為路徑,重點麵向特定群體,打造特色鮮明、質量有保證的中等職業教育。優化辦學體係,打造特色辦學項目,穩定招生規模。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專業建設,更新教學資源。研製辦學標準,開展20個教學中心的辦學評估。研製非學曆證書的學分認定與轉換規則。
16.推動社會培訓取得新突破。修訂《國家開放大學非學曆教育管理辦法》,健全與非學曆教育發展相適應的運行機製,全麵加強規範管理。充分整合特色培訓資源,建設非學曆教育精品課程和數字化學習資源。聚焦教育、健康、辦學體係培訓等重點領域,研發培訓標準,打造5個左右特色鮮明、社會認可度高的品牌項目。優化運營團隊,加強培訓品牌建設,培育具有開放大學自主品牌的非學曆教育精品項目。推進非學曆教育結構和規模取得新突破。
17.創新發展社區教育。聯合開展數字化行動助力學習型地區構建研究,啟動全民終身學習數字檔案特色項目,製定全民終身學習試點實施方案,首批啟動7家單位試點。開展“能者為師”行動,持續推動實踐創新項目,培育社區教育品牌,共建共享100門社區教育特色課程,推介40個社區教育典型工作案例,製定社區教育師資庫建設實施方案。聯合開展農村社區教育能力提升項目,建設10個農村互聯網學習社區。
18.依法依規探索國際化辦學。加強外事歸口管理。啟動10個左右海外學習中心(未來學院)建設。籌備麵向海外學生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和非學曆教育項目。探索建立海外學習中心師資專班。持續打造“工業漢語”品牌。開展首屆“國家開放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術對話會”。辦好第一屆世界開放大學校長論壇等國際會議。建設“中國——東盟數字教育合作中心”“一帶一路”開放教育發展聯盟。申請加入國際老年大學協會(AIUTA)等組織。策劃實施“教職工國際交流能力提升計劃”,通過國內研修、境外交流等渠道,線上線下等方式,提升教職工在教學、科研和管理方麵的國際化能力。
19.加快推進學分銀行應用實踐。更好發揮學分銀行溝通銜接各類教育的紐帶作用,健全學分銀行服務學曆教育與社會培訓、老年教育的服務模式。加強學分銀行服務體係建設,進一步擴大國家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服務範圍,探索學分銀行學習成果名錄擴大機製,發布學習成果總數1100個以上。優化標準體係建設,鼓勵地方學分銀行或行業企業自主開展標準製定,研製3-5個工作標準。促進“黃金學分”多場景應用,推進學習成果的互認與轉換,服務產教融合教育教學改革。持續開展國家學分銀行相關研究。推進資曆框架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20.強化質量保證體係運行效度。綜合運用年度教學飛巡檢查、分部辦學評估、評估檢查“回頭看”、日常聽評課和約談等方式,引導體係加強評估督導和結果應用,共建質量文化。研製 “寬進嚴出”的質量保證標準體係,完善學曆教育評價指標體係,出台質量監控工作規範。強化動態監控評估,推進人才培養全過程智能監測、評價和預警。高質量統籌完成全國開放教育年度發展報告和國家開放大學繼續教育發展報告。進一步加強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持續提升滿意度調查和評估評價工作的信度與效度。
四、以提高適應能力為重點,啟動學生核心素養塑造工程
21.研製學生核心素養塑造工程實施方案。深度調研,研製開放教育學生核心素養標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專業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突出學生專業技能、數字化思維、數學和外語基礎、藝術修養、身心健康、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麵的素養塑造。完善教學環境,豐富教學手段,支持教師探索運用多模態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
22.堅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開展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和美育融合改革試點,提供高質量、大眾化的美育教育。打造具有開放大學特色的美育教育體係,籌備成立國家開放大學美育推廣委員會和藝術教學指導委員會。推出書法、國畫藝術名家美育推廣課、建設“國開美育”精品課程,探索公共藝術課程體係試點。籌備首屆國家開放大學藝術節、首屆健康校園大賽。積極落實部黨組開展“讀書行動”統一部署,支持國家智慧教育讀書平台建設,麵向辦學體係師生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推動書香校園建設。
23.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引導辦學體係以創新創業教育為突破口,主動融入高等教育主流。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建設相關課程,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實訓教學條件,組織辦學體係參加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五、以“德學康樂為”為宗旨,實施國家老年大學建設工程
24.加強頂層設計。落實《國家老年大學籌建工作方案》,適時成立國家老年大學理事會,建立完善辦學製度,研究起草《國家老年大學章程》和國家老年大學發展規劃等。研究國家老年大學和國家開放大學協同推進機製。加強科研支撐,積極籌建老年教育研究機構,用好全國老齡辦“老齡科研基地”,開展老年教育和國家老年大學發展基礎理論及應用研究等。
25.推進辦學體係建設。召開國家老年大學老年教育工作推進會,組織5-8所地方開放大學參加國家老年大學體係建設試點。探索設立國家老年大學分校、直屬學院、學習中心,推動老年大學辦學服務向城鄉社區延伸。立足康養學遊融合發展,繼續推進老年教育協作會、康養康育委員會專項工作。
26.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多渠道多方式建設師資隊伍,依托“銀齡教師行動計劃”,不斷擴大師資隊伍。建立國家老年大學師資庫,打造教學團隊和學習支持服務團隊。製訂國家老年大學師資培訓計劃,組織開展研修培訓,加強辦學體係老年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27.加強國家老年大學內涵建設。依托全國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台,通過主題宣傳、精品課程、開放大學辦學體係試點和全國老年教育教學成果展等專題活動,麵向全國開展招生工作。免費招收50萬人參加書法、國畫精品課學習。為老年學員提供在線學習服務,積極探索線下實體辦學,開展創新性、示範性研究和教學,招生2000人次以上。創新老年教育教學服務模式,加強教學設計。完善老年教育課程體係,加快學科和專業建設。
六、以科研為引領,啟動產教融合協同創新中心示範工程
28.建設產教融合協同創新中心。組織辦學體係建設10個產教融合協同創新中心,加強人才、科研與產業互動,推進合作育人、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遊企業等共同參與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加強產教融合實訓環境和載體建設,共建共享技術技能實訓設施。推動教師企業實踐,打造高質量專業群,開發高水平課程資源,建設示範性學生實訓實習共享基地和創新創業平台。結合協同創新中心技術領域,設立一批聯合攻關項目。
29.不斷提升科研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圍繞“六大工程”製定重大課題選題指南,實施有組織科研攻關。以提升科研創新驅動能力為目標,出台科研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開展數字化科研專項行動,推進科研平台建設和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營造良好科研環境,以提高科研質量和效益為目標,加強多方聯係,形成有效服務網絡,樹立精細化服務意識,適時修訂各項規章製度,健全科研激勵機製。
30.有效推進教育教學研究。統籌開展重點學科研究和特色學科建設,穩步推進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圍繞終身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數字化大學建設等開展基礎研究和政策谘詢研究,做好課程教學實踐研究。建立世界開放大學發展指標監測數據庫,持續發布研究成果。聯合開展數字化行動助力學習型地區構建研究。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等繼續開展深度合作,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穩步推進學術委員會工作,提升學術治理水平和能力。
31.促進工程中心高質量發展。通過教育部評估。完善製度體係和運行管理體係建設。研製教與學行為測量和記錄的標準、規範,開發學習行為分析信息係統原型。聯合開展數字化大學應用研究。完成1項國家級課題結題,引進1項以上橫向課題,申請1-2項有關國家發明專利。建立聯合攻關團隊,完成1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申報。與知名教學科研機構、行業企業建立協同創新基地或聯合實驗室。
七、以有效保障為目標,服務“六大工程”紮實推進
32.發揮教育基金會作用。研製出台信息公開實施辦法及財務管理相關製度等。大力拓展慈善資金募集渠道,持續吸納社會資助力量。聚焦學校主責主業,扶困獎優並舉,服務好開放教育發展相關慈善項目。
33.加強人事財務和後勤保衛保障工作。完善機構職能配置,推進職稱評審製度改革,持續優化人員考核。完善財務製度,織密財務製度網。探索老年大學財務管理模式和非學曆教育收費機製。推進欠費清繳工作。加強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學校重大項目成本核算等工作。提高後勤精準服務質量。繼續推進美麗校園建設。推進醫保改革。
34.做好學校資產管理和校辦企業改革。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盤點清查學校資產,完善資產管理實施辦法和管理流程,重點推進采購、學校各類房產管理製度建設。進一步明確校企三級管理體係權責清單。探索構建校辦企業集團化模式。推進校辦企業混合所有製改革。健全校辦企業經營風險防控體係。加強企業幹部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