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四川大學2022屆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望江校區舉行。典禮上,校長李言榮院士作了題為《格局之上皆為景》的講話,寄語川大2022屆畢業生們:
人生如同登山,如果格局打不開,就猶如站在山下徘徊,困於方寸之地,往往滿目荒涼;如果格局打開了,就好似站在山巔鳥瞰地麵,蒼茫天地盡收眼中,氣度自然開闊、處處都是美景。隻要我們能站在生命與大自然的角度去感悟人生,能站在曆史縱橫的交彙點上去審視當下與未來,能站在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上去思考責任與使命,你就會不斷擴張自己的胸懷和格局。
在2022屆畢業生的“最後一課”上,李言榮校長還有哪些叮囑?我們一起來看講話全文。
格局之上皆為景
——在四川大學2022屆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校長 李言榮
同學們、老師們、家長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共同祝賀2022屆的8402名本科生和7384名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幾年前你們如百川歸海,彙聚到川大的胸懷之中,今天你們顏值與才華齊飛、氣質共涵養一色,即將奔向更高、更遠、更大的舞台!
同學們,你們是第一屆“00”後川大人,你們進校不久就被新冠疫情打亂了節奏,兩年半來,你們上了不少網課、吃了不少盒飯、戴了不少口罩、也點了不少外賣,你們克服了不少學習、生活上的不便,也錯過了不少麵對麵的學術報告和到國內外訪問交流的機會……這次疫情如此之長、反複之多,讓人有些措手不及,我們在保證同學們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管理上難免掛一漏萬,每天我經過望江黌門時看到圍欄邊堆滿的一排排外賣,每次到江安小西門旁看到送餐小哥隔著欄杆忙忙碌碌地向校內傳遞著幾千份盒飯,我們就知道學校還需要改進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但是讓我們十分欣慰的是,這些絲毫都沒有影響同學們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腳步。這些天,看到同學們三五成群地到主樓前合影,大家的笑容與往屆相比絲毫不減、對母校的情誼依然不變。
同學們,上周我與畢業生代表座談時,大家講了很多在學校成長的故事和對母校的期望,特別是也談了不少對未來的期待和焦慮。當前,你們正處於“兩個大局”曆史交彙的偉大時代,既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麵對著嚴峻的考驗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前不久,他還殷切寄語廣大青年“誌存高遠,方能登高望遠;胸懷天下,才可大展宏圖。”同學們可能知道,上個月我們有兩位校友成功登頂珠峰,他們拿著校旗俯視群山的合影在網上走紅。聽劉文偉校友講,去年他隻爬到了半山腰,看到的隻有荒野和碎石;今年當他登頂之時,才真正體會到了震撼人心的無限風光。其實,人生也如同登山,如果格局打不開,就猶如站在山下徘徊,困於方寸之地,往往滿目荒涼;如果格局打開了,就好似站在山巔鳥瞰地麵,蒼茫天地盡收眼中,氣度自然開闊、處處都是美景。所以,今天我要給同學們講的主題就是——格局之上皆為景!
其實,我們說的格局的“格”就是人的品行、修為,“局”就是人的胸懷、氣度。一個人格局不大,錢再多、官再大,也不一定快樂,腰纏萬貫又如何;一個人格局很大,沒有錢、職位不高,也可能過得幸福、活出人生的意義來。古往今來,我們見過太多聰明無比、實力超群的人,很多最後出息並不大甚至是打壞了一手好牌,往往敗就敗在格局、胸懷和境界上。成大事者,首在格局。尤其是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跌宕起伏的新冠疫情,世界的不確定性愈發凸顯,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我們突破認知的局限、拓展自己的格局、甚至是開新局,這樣才能讓我們在變化中認清趨勢、在危機中孕育新機、在紛繁中洞悉規律、在蒼茫中看到風景。當然,一個人的格局並不是天生的,你讀過的書、經曆的事、遇到的人都可能會影響你的格局,但是我認為,隻要我們能站在生命與大自然的角度去感悟人生,能站在曆史縱橫的交彙點上去審視當下與未來,能站在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上去思考責任與使命,你就會不斷擴張自己的胸懷和格局。
首先,我們打開格局就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人是一個有機體,有機的比無機的生命要短暫得多,人一生不到百年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很多事當時我們認為這不得了、那不得了,其實時間一過發現沒什麼不得了。如果你晚上站在大山深處凝望夜空,就會瞬間感到人在大自然麵前、在宇宙之中的渺小,浩瀚蒼穹之下、鬥轉星移之間,也許你就不會對一些東西再耿耿於懷、也不會再庸人自擾。人們常說四川人生活巴適、為人豁達,這其實就是生活在雪山下公園城市裏的人,更加親近大自然、也就更加寬厚和包容而已。人們也常講,高人都很平和,其實所謂高人就是他的格局很大,格局一大,性格就容易溫和、容易與人為善、容易看什麼都順眼。同學們在看《三國演義》時,一定都讀過《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開篇詞,其實這首詞是明朝時我們成都的才子楊慎所寫的。他出身名門世家,二十四歲就高中狀元,一路春風得意,但後來卻被貶謫到雲南。當他萬念俱灰走到長江渡口時,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和對酒當歌的江邊漁樵,瞬間就頓悟了個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暫,豁然開朗,當即向身邊人要來筆墨,一氣嗬成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雖然他此後30多年一直過著戍邊的生活,但始終保持著慣看秋月春風的灑脫從容,最終成為一代文史大家,同樣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這與前兩年我給畢業生同學講到的眉山三蘇祠裏蘇軾的曲折人生是何等的相似。
其次,我們打開格局就要站在曆史的長度。習總書記曾講過:“了解曆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曆史才能走得遠”。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這也重要、那也重要都舍不得,其實後來一看沒有什麼舍不得的。凡事隻要放在時間的長度、曆史的尺度去思考,你就不會孤芳自賞、也不會妄自菲薄。很多研究工作隻要放在世界科技史的長度、放在人類文明史的尺度去考慮,你就可能會去選擇更有挑戰性、難度更大的事情來做,因為如果你攻克了這一難題,你的進步就會比別人更大一些,你可能就會比別人站得更高一點,你的視野就會成幾何級數地放大,隨之而來的是你的格局和認知邊界的擴大。大家可能知道物理學中的超導現象,也就是金屬中沒有了電阻,半個世紀以來多少仁人誌士前赴後繼為了去搞清楚電阻突然消失的原因,都铩羽而歸倒在了探尋的路上。這時有一個叫施瑞弗的22歲的大四本科學生剛好來到因發明晶體管而聞名的巴丁教授身邊做畢業論文選題,巴丁給他一個單子,上麵列出了當時物理學的十大難題,並且建議他就做其中最難的超導機製研究。巴丁打趣地說“你這麼年輕,先練練手藝,浪費幾年也沒有關係”,可見當時超導機理研究成為了物理學界的“死亡陷阱”。但是隨後他們幾個人分工協作,開創性地提出了BCS理論,解決了這一懸案,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隻有置身於本行業、本領域的曆史長河中,你才能找到真問題、大問題、本質問題,才能看到越過關卡後的無限風光。大家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毛主席曾在黃洋界哨口問一個小戰士:從這裏你能看到哪裏呢?戰士回答,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主席卻說,站在井岡山,還要看到全中國、看到全世界。當時,很多人並不看好未來的發展,而毛主席卻站在中國曆史發展的角度,堅定地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星星之火一定能夠成為燎原之勢。正是這種縱觀曆史的遠大格局,才使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一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最後,我們打開格局還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高度。我們說,格局並非虛無縹緲、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往往就蘊含在我們日常奮鬥的腳步中,蘊含在為國家富強和民族複興做貢獻的實踐中。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為什麼當初西南聯大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卻能培養出那麼多大師人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使命感,因為當時大家刻苦學習的動力就是相信科學技術能救中國,都有一種努力學習、學成報國的信念。如果沒有這種誌存高遠的精神、沒有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民族複興相結合的境界格局,那是很難成為棟梁之才的。同學們,就在學校高分子國重室的門前樹立著一座塑像,他就是被譽為“中國塑料之父”的徐僖先生。在新中國建立之初,老先生毅然決然回到祖國,開創了新中國塑料工業。七十年代後期,因勞累過度幾乎喪失了右眼視力,看東西都需要借助放大鏡才行,即便如此,他指導的每個學生差不多都有一份被改得滿是紅色批注的論文。老先生90多歲高齡時依然堅持到實驗室工作,直到去世當天早上,還念叨著要到實驗室去看看。可以說,徐老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我國高分子事業。所以,一個人隻要把自身的發展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中,他就從“小我”的優秀走向了“大我”的卓越。
同學們,人的一生就是在格局的擴展之中成長壯大起來的,你的格局越大,看到的風景就越美、成就也就越大。學會從生命和大自然的角度看待世界,你將遊目騁懷、仰觀宇宙之大;學會從曆史的長度思考未來,你將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學會從國家和民族的高度擔當責任,你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隻要在這三點之上不斷放大你的格局,你就會往高處走、向遠處行,就會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同學們,這幾天我在翻看大川微信時看到同學們畢業前的各種留言,有人寫道:“川大很大,大到足以發生太多的故事;川大很小,小到剛好能珍藏在我們的心房。”還有一位同學說道:“川大是首歌,唱不盡學子深情;川大是首詩,道不盡依依難舍。”我想,不論是在校學子還是畢業校友,大家都充滿了對母校真摯的眷戀和發展的關心,這再次確認了我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川大人”。
同學們,不管大家今後身在何地、身處何境、身遇何事,川大永遠是你們的家。
最後,祝願同學們一帆風順、前程似錦!再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