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至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杜鵬課題組、郭強課題組,物理學院劉開輝課題組及其合作者接連取得重大進展。研究成果分別在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北京大學在一周內達成CNS發文大滿貫。
杜鵬課題組Cell 雜誌文章
6月5日,杜鵬課題組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apturing Totipotency in Human Cells Through Spliceosome Repression”的研究論文。
論文截圖
此項研究首次捕獲了一種新型的ZGA-like細胞(ZLCs),並成功在體外穩定培養了具有pre-ZGA特征的人全能性幹細胞(hTBLCs)。得益於其出色的分化潛能,hTBLCs作為體外分化體係中理想的“種子細胞”,能夠產生高質量的功能細胞,未來能夠廣泛應用於類器官研究以及再生醫學領域。此外,人和小鼠全能性幹細胞的成功培養揭示了剪接抑製可能作為一種通用策略,推動多物種幹細胞從多能性向全能性的轉變。
杜鵬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李詩雨、畢業博士生楊敏、博士後申輝、博士研究生丁力為本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呂學暉、博士研究生藺可昕、已出站博士後翁建莉對本文有重要貢獻。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4)00519-1
郭強課題組Nature雜誌文章
6月5日,北京大學郭強課題組和斯坦福大學Axel T. Brunger課題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and topography of the synaptic V-ATPase–synaptophysin complex”的研究論文。
論文截圖
該研究首次發現了神經突觸小泡膜上的氫離子泵V-ATPase與突觸素蛋白Synaptophysin之間的相互作用,並深入探討了其對突觸小泡生成和功能的影響。研究揭示了神經突觸小泡上Synaptophysin與V-ATPase的相互作用機製,表明Synaptophysin通過對突觸小泡上V-ATPase的數量調控,進而影響突觸小泡的生成和功能。本研究綜合利用冷凍電子斷層技術和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在提供高分辨的結構信息的同時獲取其拓撲分布特征,為深入研究亞細胞結構和功能調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楚楚博士、江文宏博士以及Jeremy T. S. Leitz博士為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郭強研究員和斯坦福大學Axel T. Brunger教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10-x
劉開輝課題組Science雜誌文章
6月6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物理研究所劉開輝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以“具有可控手性與相幹極性的二硫化鎢條帶陣列”(WS2ribbon arrays with defined chirality and coherent polarity)為題,在Science發表研究論文。
論文截圖
該研究提出“多重界麵耦合原子製造”新策略,首次實現兼具特定手性結構(包括扶手椅型、之字型及其他手性結構)及相幹極化方向的二硫化鎢(WS2)條帶陣列的“全同”控製製造。通過係統研究手性結構與體光伏效應的對應關係,實現1000餘根扶手椅型條帶陣列的自發光電流集成輸出。該研究為一維結構的原子級精準製造提供了定製化方案,有望促進其在新型電學、光電轉換器件的陣列化集成芯片加工。
北京大學博士生薛國棟、郭泉林,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後周子琦,昆明理工大學副教授左勇剛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劉開輝、中國人民大學劉燦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魏鍾鳴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丁峰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其他主要合作者還包括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俞大鵬院士,北京大學高鵬教授,清華大學李群仰教授,昆明理工大學張利波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王竹君教授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