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吳朝暉:21世紀創新型大學的構建
2022-08-25 14:15
科教發展研究
作者:

  【摘要】創新驅動的時代變革,牽引著大學形態和組織係統的重塑,促成了創新型大學的形成和發展。創新型大學通過踐行育人範式、創新範式、治理範式的深層次變革,進而塑造大學發展新範式。創新型大學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支撐,將發揮獨特的優勢,構築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順應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的發展規律,浙江大學確立了創新型大學戰略定位,近年來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科交叉會聚和有組織科研、高水平人才彙聚、改革與治理等方麵作出了積極探索並取得顯著成效,為塑造創新型大學的中國範式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創新型大學;範式變革;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浙江大學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俄烏衝突、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戰等重大事件疊加影響,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環境中,始終確定的是創新驅動發展規律和拔尖創新人才競爭態勢。在實現民族複興的偉大征程上,我國對一流人才、高水平科技成果和世界一流大學的渴求前所未有,科學技術的加速迭代、人才需求的快速變化、全球性的重大挑戰以及國家創新體係的整體效能提升,都對傳統的大學發展範式提出了嚴峻挑戰。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戰略人才的培養基地,我國若幹頂尖大學承載著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使命。當前創新驅動的時代變革,正牽引著大學形態和組織係統的重塑,唯有具備強烈創新意識且勇於變革的大學才能贏得未來競爭。在奔騰向前的時代洪流中,勇立潮頭的創新型大學將成為中流砥柱,在國家現代化和民族複興中擔當起偉大的曆史使命。

 創新型大學的形成

  大學是最古老的機構類型之一,如果從現代大學的鼻祖——誕生於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算起,迄今已有近千年曆史。現代大學誕生以來長期維係著超然於世的“象牙塔”傳統,但近現代劇烈變化的外部世界改變了這一狀態,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的曆次巨大社會變遷和科技創新,均引發了現代大學的重大變革。不斷豐富的知識體係和追求卓越的知識創造,推動古典大學紛紛向現代研究型大學轉變,以及更具創新意識和變革精神的創新型大學崛起。

  (一)創新型大學在第四次工業革命進程中應運而生

  曆次工業革命均由知識發展所驅動,都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創新範式和組織結構的變革,但在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奠定基礎,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發展的傳統學科體係和研究組織方式,已經完全不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需求,將麵臨技術社會化、研發工業化、創新網絡化的全方位挑戰。發軔於21世紀初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產業結構、科技發展、生活方式、世界格局產生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將遠超前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麵的重要特征:

  一是交彙性技術不斷湧現。從技術迭代的角度看,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大規模使用為標誌,由工場手工業進入機器化大生產時代,但技術應用多局限於輕工業領域;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使用為主要標誌,驅動社會進入大規模批量生產時代,引發流水線生產範式和工業“重型化”,自此產生了壟斷型大公司和全球資本運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信息技術為標誌,使得工業生產實現信息化、自動化,並引發了信息、原子能、空間等新技術突破,技術領域得到極大拓展;第四次工業革命將以智能化為顯著標誌,推動信息、生命、物質三大學科領域充分交叉融合,新技術新方向不斷湧現。

  二是突破性躍遷引領發展。從科技進步的角度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延續約80年,並且從英國逐步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地區;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60年代後期到20世紀初,延續約50年,影響範圍從歐美擴展到東亞等地區;第三次工業革命源起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其發揮作用最顯著的階段大約為30年,主要發端於美國和蘇聯,並基本上擴展到全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於21世紀之初開啟,雖然不確定此過程將持續多長時間,但可以肯定其發展不是以線性速度前進,而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的迅猛態勢,表現為不斷產生突破性的技術躍遷,其影響將具有全方位、全球性和顛覆性特征。

  三是體係性變革持續創新。從社會變革的角度看,蒸汽革命首先帶動的是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發展,電氣革命帶動的是能源、化工、汽車、電訊、交通運輸等重工業發展,信息技術革命催生了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智能化革命則將實現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信息世界四元空間的交融並行,將為整個社會運行體係帶來顛覆性變化。同時,以政府力量推動大規模科技探索和有組織研發活動不斷凸顯,科技與國家、社會的鏈接愈加緊密,全社會創新擴散趨勢持續發生,創新主體及動力來源日益多元化。

  從高等教育的演進看,當代大學在與時代的發展互動中不斷拓展功能和創新形態。伴隨著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推進,大學的傳統學科界限不斷被打破,學科間的“圍欄”逐漸消解,知識大融合漸成重大趨勢。不同領域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之間的協同與融合日趨深化,大範圍學科交叉會聚既是新工業革命演進的客觀結果,也借助於前沿知識生產而成為新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反過來又極大推動了前沿交叉領域突破。與此同時,現代大學不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正不斷走向經濟社會的中心,成為知識的發生器、創新的策源地、麵向社會的服務站、國家創新體係的動力源。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縱深發展的進程中,知識更新、技術迭代、產業變革的速率不斷加快,大學要在新的競爭環境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新的顛覆性競爭要求傳統大學從根本上進行變革,於是創新型大學應運而生登上曆史舞台。

  (二)創新型大學引領21世紀高等教育的變革發展

  進入21世紀,全球高等教育變革風起雲湧,時代變革牽引大學不斷革新自身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並在應對國家、區域和全人類共同挑戰中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創新型大學延續了現代大學的精神和傳統,同時又超越了經典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模式,將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創新為核心理念和價值觀,指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全方位創新,進而引領高等教育變革,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支撐和創新型經濟的動力引擎。總體而言,創新型大學具有以下三點內涵特征:

  第一,以卓越創新引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創新型大學堅持將創新擺在辦學治校的核心位置,以卓越創新不斷增強知識生產、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能力。一是培養拔尖創新創造型人才,回應時代新人的培育要求,以開環教育重塑育人模式,推動教育體係開放、教學主體轉變和四個課堂融通;二是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學科的交叉會聚與創新的聯動聚合,強化科研組織創新、創新範式轉型和科研協同攻關,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的學科增長極和創新生長點;三是創新社會服務模式,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和區域重大需求,探索新型校地校企合作機製,構建全鏈條貫通的成果轉化服務體係和新型平台,提升社會服務的整體效能。

  第二,以開放、開環、開源的生態彙聚創新要素。創新型大學通過開放式的生態網絡係統結構,鏈接彙聚全球創新要素,以人才驅動創新、創新驅動教育的“雙驅動”形式,推動創新開放、育人開環、文化開源,支撐更加卓越的創新功能。一是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形成“學科—人才—科研”融合互動的內結構,同時鏈接成果轉化網絡、社會服務網絡、國際合作網絡、校友聯絡網絡等構成多網融合的外結構,促進校內外創新資源彙聚交融,打造互聯互通、共生共享的創新生態係統;二是構建開環的教育生態,通過前端開環延伸培養鏈條、內部開環深化科教協同、外部開環推進產教融合、後端開環服務強國目標等環節,整合社會力量和國際資源進行協同育人,強化育人各環節共享互通,形成內外聯動、開環發展的育人生態體係;三是構建開源的文化生態,布局建設開放的知識和文化源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全世界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讓大學精神和思想文化輻射提升社會文明,塑造開放共享、開源創新的文化生態體係。

  第三,以現代化治理保障和激發創新活力。創新型大學需要以開放式的治理體係、現代化的治理能力保障一流的辦學事業,推進服務的人性化、國際化、精準化和信息化,串連內外治理體係與運行機製,形成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充分激發師生和內部組織的發展活力與創造潛能。一是健全黨的全麵領導機製;二是健全以校長負責製為核心的行政執行與責任機製;三是健全依托學術委員會的教授治學機製;四是健全依托教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管理機製;五是健全學生自我管理和全麵發展的服務保障機製;六是健全多網融合的開放式發展共同體機製等。

21世紀創新型大學的構建:浙江大學的實踐探索

  19世紀的德國產生了研究型大學,20世紀的美國出現了創新型大學的雛形,引領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潮流。進入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縱深發展,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發展驅動力的大躍升,推動現代大學的範式創新和係統重塑,促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速向創新型大學演變。21世紀的創新型大學將響應時代變化,以範式迭代引領現代大學的改革發展,突出體現育人範式、創新範式、治理範式的變革(如圖1所示)。

  浙江大學是我國最早提出建設創新型大學的高校。早在1998年新浙江大學組建之時,學校就確定了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目標。經過20餘年的發展,浙江大學卓有成效地建設綜合型、研究型大學,為進一步打造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奠定了堅實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浙江大學持續探索創新型大學建設的新路徑新模式,緊密聯動一流教育品牌塑造、一流學科創新發展、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全球開放發展戰略、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五大戰略”,不斷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台階。

  (一)育人範式變革:強化智慧體驗、科教融合和交叉培養特色

  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的交彙,正加快構建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信息世界融通的四元空間,推動人類進入“智能增強時代”,人的體力和腦力通過機器與信息網絡進一步延伸拓展。同時,21世紀的知識大融通正從根本上改變知識的創造和傳播方式,育人與創新的結合正在貫通科教體係,推動探究式、實踐型教學發展,促進創新型大學的創新優勢進一步轉化為育人特色。

  創新型大學的育人範式變革包括:在智慧育人方麵,推動教育1.0轉向學習2.0,通過智慧創造、協同合作、意義建構提供全新的教育體驗,形成有別於智能機器的素質培養與能力塑造,構建開放式、個性化的泛在學習新空間。在創新育人方麵,充分挖掘創新成果的育人屬性,將學術前沿成果融入教育教學,讓學生在創新、創意、創造中練就引領未來的過硬本領。在交叉育人方麵,精準對接學術增長點和交叉培養切入點,發揮一流學科與專業集群優勢,根據社會需求更新交叉複合型人才培養的知識體係和專業方向。

  浙江大學充分發揮創新型大學的學科優勢,堅持讓創新為育人賦能,不斷推進科教融合育人、交叉育人和智慧育人的探索。一是在育人資源上,引導和督促更多教師研究教育、重視教學方法改進,將前沿創新成果融入通識教育改革、課程教學、一流教材建設等過程。如“十三五”期間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居全國高校首位。二是在交叉培養上,推動交叉前沿的學術增長點融入教育教學,建立更加靈活的創新資源流動機製,通過創新實踐進一步激發交叉性學習的內生動力。如學校設立7個“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卓越中心”,協同整合校內外不同層次的科研和教學資源,重塑卓越博士生培養模式,共招收530餘名多學科交叉博士研究生。三是在專業建設上,更加突出創新前沿方向與專業優化方向的一致性,不斷根據發展需求調整專業,打造麵向未來的一流專業集群。如學校將128個本科專業優化至95個,建成9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形成人工智能(AI)、機器人工程等交叉特色專業集群。四是在智慧教學上,充分運用數字科技和網絡信息技術,構建了數字化教學組織和智慧教育生態,體係化推進了教學模式的創新,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如學校以“學在浙大”“智慧教室”“智雲課堂”“浙大釘”為核心,以“知識圖譜”為引擎,圍繞教師、學生和教務需求,打造了貫穿全過程的智慧教學新空間,上線課程9000餘門次,設立362個慕課項目、178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培育項目和71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培育項目。

  (二)創新範式變革:推進科學研究、技術攻關、應用推廣範式迭代進階

  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雲計算、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顛覆性科技競相湧現,推動創新範式進入全鏈條、融合式發展的新演進階段。創新範式的大轉型將帶來創新的革命性變化與係統性重組,使創新型大學不斷推動多學科交叉會聚,進而促進科學研究範式、技術攻關範式和應用推廣範式迭代進階。

  創新型大學的創新範式變革包括:從科學研究範式看,形成基於興趣、應用、數據和算法的混合驅動模式,使實驗觀察、數學模型、計算機仿真模擬、大數據等方法深度結合,推動“計算+試驗”“數據分析+經驗總結”等新方法在諸多領域綻放異彩。從技術攻關範式看,在開放協同條件下強化整體創新要素供給,形成多技術並用、多線程並進的態勢,深入探索麵向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彙聚與分布式創新模式。從應用推廣範式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聯動更加緊密,進一步加快知識和技術的轉化應用速率,不斷縮短從“0到1”“1到N”“N到100”的突破進程。

  浙江大學堅持以卓越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創新範式的迭代轉型,以方法互鑒不斷產生新知識,以交叉會聚不斷構築新學科,以協同創新不斷探索新結構。一方麵,讓創新引領學科“高精尖”發展方向,堅持以創新驅動一流學科建設,引導學科主動關注和推進重大原始創新、顛覆性技術,同時有組織地彙聚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開展跨領域協同攻關,形成推動“學科—人才—科研”一體化發展的常態。如學校實施麵向2030的學科會聚研究計劃(創新2030計劃),已布局啟動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生態文明與環境科技創新、量子計算與感知、精準醫學、超重力場、農業設計育種、新物質創製、智慧海洋、空天探索、亞洲文明、數字社科等會聚型學科建設,培育出一批有影響力的高能級創新平台和標誌性創新成果。

  另一方麵,讓創新持續提升科研品質,緊緊圍繞國家區域的創新戰略與目標,超前部署一批前沿科學和顛覆性技術問題攻關,組織開展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創新研究,推進文理交融、特色鮮明的“新文科”建設,積極探索知識應用轉化的新模式,在優化創新體係中勇攀世界高峰,塑造風格獨特、成果湧現的浙大學派。如“十三五”期間,學校在類腦計算機、超導量子芯片、無機離子聚合反應、人類細胞圖譜、新發傳染病防治、能源清潔利用、綠色農業及食物安全等前沿科技和國家急需領域取得重大創新突破,形成了《中國曆代繪畫大係》《中華禮藏》《浙江學者絲路敦煌學術書係》《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等一批文科精品力作;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主刊及子刊發文數增長近六倍,專利授權數、十年引用論文數、國際合作論文數等主要創新指標穩居全國高校第一;作為牽頭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30項,獲獎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

  (三)治理範式變革:提升開放治理、協同治理、數字治理效能

  在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中,大學創新體係成為全球前沿、國家戰略、區域目標辯證統一的聯係紐帶,變革性數字技術正在重塑大學的組織生態,使得大學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國創新型大學應當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製度為主軸,加快以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為核心的現代化治理範式變革,全麵增強治理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升學校治理效能。

  創新型大學的治理範式變革包括:從開放治理角度,對外連接全球教育、創新和社會服務網絡,對內建立開環育人體係、開放科研體係和開源文化體係,構建全方位開放辦學的治理新架構。從協同治理角度,不斷優化組織模式和打破組織壁壘,促進學術與行政的協同,加強學校、學部與院係的聯動,推動學科的交叉會聚,實現學科與平台的融合,構建縱向一體、橫向貫通、網絡聯動的緊密協同型組織體係。從數字治理角度,統籌運用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思維,對大學治理的體製機製、組織架構、方式流程、手段工具進行係統性重塑,構建現代化的整體智治體係。

  浙江大學持續全麵深化改革,深入實施全球開放發展戰略,通過治理範式創新推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一方麵,讓創新成為全球開放發展的動力源,積極探索國際國內合作交流的新內容和新形式,創造性地拓展合作發展新格局。如學校以構建發展共同體為引領,與世界頂尖大學、海外一流學科、國際組織、世界500強企業等開展更深入的實質合作,與37所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學建立了實質合作關係,其中與哈佛大學等5所世界頂尖大學的合作交流初具規模,形成了覆蓋6大洲近200所高校的全球合作網絡;打造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高水平建設國際聯合學院,優化以我為主、中西融合的合作辦學模式,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典範。

  另一方麵,讓創新助力治理能力現代化,按照現代化要求理順內外辦學關係,形成與世界一流大學相匹配的治理架構。在校院關係上,堅持校辦院、院辦學的理念,推進簡政放權,確保院係承接好各類辦學自主權,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格局。在能力升級上,提升數智治理能力,豐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治理場景,構建即時感知、主動服務、高效運行、智能監管的智慧治理高級形態。在資源拓展上,堅持開源節流,打造一流的“泛浙大”資源體係和後勤服務保障體係,與政府、頭部企業等建立更加緊密的新型合作關係。如學校不斷完善以大學章程為統領的製度體係,構建核心功能群、戰略協同群、開放合作群聯動發展的特色辦學體係,持續深化教育體係、學術組織、人事製度、行政服務等重點環節的改革,實施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推進“一院一策”“最多跑一次”改革等,進一步激發了基層組織和師生的活力。同時不斷完善支撐保障體係,“十三五”期間財務總收入增幅近28%,捐贈到款收入增幅超150%,基金會淨資產總規模增幅超140%,強化了一流事業的資源保障。

構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型大學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功能

  隨著創新型大學的湧現,大學的使命和責任正從適應社會變革轉向引領社會變革。通過培養創新創造型人才、開展創新性科研活動、參與高水平成果轉化等,創新型大學成為貫通科技、產業、社會創新體係的樞紐,在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設一批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新形態,創新型大學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緊密結合的典型,具有學科、人才、國際化等顯著優勢,能夠以“國家隊”的主動作為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主力軍,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戰略支撐。

  (一)創新型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獨特優勢

  創新型大學在對接科研創新與應用轉化、聯動高等教育與全球創新、貫通國際合作與國內合作等方麵具有其他創新主體所不具有的獨特優勢,既要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內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外在的重要聯結紐帶。

  第一,從主體功能看,創新型大學具有引領性創新與創造性轉化相結合的形態,可以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體係化能力提供全麵保障。不同於一般性的科研院所、企業等通常僅專注於前端的科學研究或後端的技術應用,創新型大學致力於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不僅在自身層麵構建交叉會聚的學科生態、引領創新的科研體係、服務產業的創新平台等,而且通過與校外力量的創新聯動,進一步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創新環節,實現引領性創新與創造性轉化的有機融合。如創新型大學可以在做強辦學體係的基礎上,多層麵地參與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集成攻關大平台等建設,協同其他創新主體合力打造新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體係化能力建設方麵發揮專長、補足短板。

  第二,從動力結構看,創新型大學具有創新與育人相聯動的特征,可以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集群化優勢提供整體支撐。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大學,創新型大學形成了人才驅動創新、創新驅動教育的“雙驅動”模式,建立了育人和創新緊密聯動的新結構。通過學科和人才隊伍銜接協同,創新型大學可以形成智力密集、學科會聚、創新聚焦等集群化優勢,進而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撐。如創新型大學不僅可以發揮人才集聚效應,引進國家急需的頂尖科技人才,組建高水平創新團隊,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而且可以通過整合育人資源和創新要素,培養造就以高水平研究生為代表的創新生力軍,引導他們在參與“長周期”基礎研究、“卡脖子”技術攻關中作出原創性貢獻。

  第三,從生態係統看,創新型大學具有服務社會與全球開放相貫通的使命,可以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網絡化布局提供戰略支點。不同於政府直接組建的科研平台或企業設立的研發機構等,創新型大學具有非營利性、非行政化的特征,更加便利地外聯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內接國家區域重大需求,麵向全球前沿、國家戰略與區域目標參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探索適應全球創新與國家發展的現代化科技治理體係,通過構建成果轉化網絡、社會服務網絡、國際合作網絡、校友聯絡網絡等外部網絡,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網絡化布局的優化調整。如創新型大學可以依托互聯互通、共生共享的網絡生態,主動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大科學工程,積極將國際一流的創新資源引入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中,進而以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

  (二)創新型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關鍵方向

  麵對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任務,創新型大學需要勇擔使命、走在前列,既要充分發揮“學科—人才—科研”一體化的內在優勢,在堅持內涵發展中率先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要全力做好人才供給、體係對接、改革賦能等外部輸出,以開放合作的實際行動,進一步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能級。麵向未來,創新型大學服務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其關鍵是肩負好創新“國家隊”的責任擔當,在拔尖築峰、做強體係、交叉會聚、創新迭代和數字治理等關鍵方向持續發力,集聚優質資源要素,推進更多關鍵突破。

  第一,堅持拔尖築峰,以頂天立地的創新參與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創新型大學需要堅持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提升創新能力,加快湧現創新領跑的“定海神針”。一方麵,加快推進從有到優的攀峰,以全球最高標準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產出更多具有世界競爭力、國家認可度的標誌性成果,如圍繞鄉村振興、智慧社會、健康中國、文化強國、生態文明等戰略急需建設重大創新基地,助力國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另一方麵,大力支持從無到有的築峰,以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突破既有慣性束縛,克服已有路徑依賴,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產出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如深度參與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率先落實“基礎研究十年行動”。

  第二,堅持做強體係,以優質生態的營造促成創新能級的提升。創新型大學需要將優化體係作為一項關鍵性工程,加快形成一流發展的學科體係、人盡其才的人才體係和開放協同的科研體係等。一方麵,優化自身辦學體係,從功能、空間等維度,構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創新”“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不同組織形式,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組織結構,如瞄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建立健全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研究生培養機製。另一方麵,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係的優化調整,在承接國家重大平台建設任務時,通盤考慮人才引育、經費保障、空間支持、政策體係設計等事宜,推進科技資源的流動共享與效益發揮,如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體係重組提供創新型大學的解決方案。

  第三,堅持交叉會聚,麵向前沿科技領域推進學科融合創新。創新型大學需要積極促進學科發展方式轉型,以學科重組產生前沿性領域與引領性方向,構建群峰競秀、會聚融合的學科生態。一方麵,推動大信息、大生命、大物質、大生態等學科群建立多向聯動、相互促進的循環關係,不斷優化既有學科群,持續催生新的學科或學科方向,如加大“AI+物質”“AI+生命”“計算+AI”等學科會聚力度,為未來學科方向的形成探索新的方法論與解決途徑。另一方麵,顛覆學科固有的“領地”意識,及時校準聯動學科交叉融合方向與國家戰略需求,將學科資源精準鎖定在創新前沿,如麵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聚力開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大協同創新。

  第四,堅持創新迭代,在引領變革中驅動國家創新體係的整體躍遷。創新型大學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作用,同時推進多方位、多鏈條、多組合創新,讓製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共同助力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方麵,率先推動科學研究、技術攻關、應用轉化等範式轉型,在“四個麵向”中開展新型校地、校企合作,如積極參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引擎。另一方麵,加強學術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建立健全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預警機製,引導各類人才開展更有靈魂、更加卓越的創新,如實施科學家精神弘揚工程,進一步營造崇尚創新、奉獻家國的科研氛圍。

  第五,堅持數字治理,以體製機製創新激發科研創新活力。創新型大學需要對科技管理的體製機製、組織架構、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進行全方位數字化轉型,進一步促進國家科技治理體係完善。一方麵,加快科研管理方式的數字化賦能,以數字化、智能化撬動科技評價機製、人才激勵機製等各方麵改革,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如構建一站式全流程線上科研空間,有效促進科研團隊線上協同,形成共建共享的科研生態。另一方麵,促成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高能級平台之間鏈接成網,建立更加完善的數據開放、信息聯通、成果共享機製,以彙聚與分布式創新更好地滿足異質性、多元化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如加快推進開放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融合平台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結束語:引領未來的創新型大學

  21世紀的創新型大學作為現代研究型大學的新形態,將致力於培養和彙聚引領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以卓越創新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新型經濟發展,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全新挑戰。在新發展階段的使命願景引領下,浙江大學將圍繞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定位,積極擁抱當今世界和科教領域的深刻變革,係統重塑學科生態、學術組織、教育教學模式、成果轉化路徑、開放合作網絡、學校治理體係等,提升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全麵創新能力,成為持續推動國家現代化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戰略性力量。

  作 者

  吳朝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來 源

  《科教發展研究》第2卷第2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1-08-30 14:20
beplay2網頁登錄 2020-08-03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