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肩負起新的時代重任。當前,國際競爭形勢更加複雜,國家發展對基礎研究的需要十分迫切。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斷提高我國的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
第一,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中學前端尋找熱愛基礎學科的好苗子,開展物理卓越計劃、數學英才班等項目,遴選院士、傑青等頂尖師資擔任導師,並探索建立本博貫通培養模式,促進科學研究與高層次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學校建設了19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開展了“強基計劃”、係列“101計劃”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項目。當前,北大正在下大氣力建設數理化生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
第二,要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正循環。
近年來,我們堅持麵向全球,把引才的重點放在海外,為國引才、為國聚才,不斷充實我國人才增量,服務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北大近5年共引進700多名優秀人才,其中90%為中青年人才,70%為海外人才,人才優勢得到鞏固和加強。我們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堅持破“五唯”,在強調高質量學術代表作的同時,探索從多維度進行綜合學術評價。北大還特別重視對青年學者的激勵與培養,一大批“80後”“90後”學者已經脫穎而出,在各自學科領域擔當重任。
第三,要建立與科學發展規律相適配的投入機製和評價機製,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
基礎研究投入大、周期長,而且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針對這些特點,健全科技評價激勵、成果應用轉化、科技人員薪酬等製度,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北大把62%的中央專項經費投向基礎學科。10年來,北大共有3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發揮了重要的創新策源地作用。北大堅持深化科研創新體製機製改革,從引、育、評三個維度建立全過程全要素的人才工作體係,鼓勵興趣驅動的自由探索,強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將專職科研人員、博士後、博士生等資源名額向高水平團隊傾斜。
第四,要發揮學科交叉融合優勢,為國家基礎研究骨幹網絡的構建發揮積極作用。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產生於學科交叉領域,門類齊全、交叉密切是北大學科發展最突出的特色優勢。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周期,北大自主提出49個一流學科、38個學科群建設名單,重點布局和建設臨床醫學+X、區域與國別研究、碳中和核心科學與技術、“數智化+”等前沿交叉學科領域。近年來,北大建設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院、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等跨學科研究機構,並通過集群聘任、項目引導等措施,開展跨學科、跨院係、跨學部的有組織基礎研究,並積極推動科研大平台建設。
第五,要發揮在對外開放中的優勢和影響力,進一步加強國際教育界、科技界在基礎研究領域和人類共同麵臨問題方麵的交流合作、協同攻關。
當前在基礎研究領域,開放合作依然是世界主流,中國必須主動融入國際創新鏈,才能走在科學最前沿。北大與世界7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交流關係,並與80多所世界知名大學保持緊密合作,建設了中俄數學中心等基礎研究合作平台,圍繞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層空間利用等全球問題,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北大將2023年確定為“國際戰略年”,深化與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跨學科、跨高校、跨國界、跨產學研的協同創新。
麵向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北京大學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統籌部署,培養尖端人才、彙聚頂尖師資、創造前沿科技、發展先進文化、促進全球合作,自覺扛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使命擔當,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貢獻北大力量。
作者: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龔旗煌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4日第3版 版名:新聞·要聞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