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毛軍發:解決好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中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四個關鍵問題
2024-08-08 11:30
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

  日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他們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導、熱忱關懷,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後,又一次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係統闡述了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在“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指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中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四個關鍵要點,亟待我們在實踐中深入學習、深刻領會、深化落實。

 以信任為前提,充分認可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造的多維素養

  從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看,某一群體之所以被稱為“青年科技人才”,確立為特定意義上的“顯性人才”,往往也意味著其多維的能力素養已然超越“潛在人才”階段,被實踐普遍證明和社會廣泛認可。數據顯示,我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80%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齡低於45歲;北鬥導航、探月探火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成員平均年齡僅為30餘歲。可見,當前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已趨向年輕化,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完成了從“冒尖”到“拔尖”的成長,並在其“專業能力+進取精神+奉獻情懷”等多元素養的浸潤濡染下,逐漸在各自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主力軍作用。

  人才成長的“長期性、階段性”規律也進一步表明,雖然所有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都是由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起來的,但當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並不必然能成長為未來更高水平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關鍵要看我們能否做到充分尊重信任他們,並能在這一基礎上給予他們更好的幹事創業空間、更大的矢誌奉獻舞台,進而使其能在持續的事業錘煉中走向更高水平的成長成才。而這整個鏈條的邏輯起點,無疑就是“尊重信任”問題。因此,以信任為前提,充分認可青年科技人才矢誌愛國的多維素養,也就成了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中更好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首要關鍵。

  黨和國家有著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的優良傳統。從曆久傳襲的“待士不敬,舉士不信,則善士不往焉”理念認識,到改革開放前夕鄧小平同誌“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明確呼籲,乃至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要求,無不體現出我們對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邏輯起點的科學認識。也正因如此,中國人民才能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發展跨越。在這個意義上,聚焦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需求,我們尤需做好這一科學認識的學習與運用,旗幟鮮明地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中,全麵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青年科技人才使用機製,從體製機製上更好地保證每一位青年科技人才在工作崗位上有職、有權、有責,讓那些願意幹事、敢於幹事、能幹成事的青年科技人才堅定幹事創業,矢誌愛國奮鬥。

 以善用為抓手,放手讓青年科技人才在實幹中錘煉更高超本領

  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動有其最佳年齡期。研究者對“公元600年—1960年間世界範圍內湧現的1243位科學家(發明家)的1911項重大科學創造發明”的係統分析顯示:25歲到45歲是自然科學工作者創造力最旺盛、最容易獲得成果的時期。與此同時,對諾貝爾獎獲得者年齡的統計分析進一步表明:30歲到45歲,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取得關鍵成果的最佳年齡期。可見,青年時期是人才創造力的高峰階段,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黃金時期。

  從哲學層麵看,任何實踐都是一項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都必須科學認識並正確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作為一項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實踐事項,除要明確科技人才成長有其最佳時期這一客觀規律外,還需在實踐中抓好這一最佳時期的利用。換言之,要抓好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最佳時期,大膽使用身處成長最佳時期的各類青年科技人才,放手讓他們在工作實踐中、在事業發展中負更大責任。從這個意義上看,以使用為基礎,放手讓青年科技人才在實幹中錘煉更高水平的本領,既是讓廣大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成長為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的重要環節,也是更好開辟我國科技事業、製勝國際科技競爭新賽道新領域、全麵助推科技強國建設的關鍵支點。

  在青年科技人才使用的國家頂層設計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已於2023年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幹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但在具體實踐中,還有賴於各行業、領域、部門不斷探索與自身實踐相符的多元路徑。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要更大力度支持青年教師到國(境)外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學習培訓和合作研究,更大力度遴選青年人才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實施人才自主培養,更大力度培養博(碩)士學位點、一流學科專業的青年負責人,更大力度支持青年教師自主選題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非共識性項目研究,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擔任科研團隊負責人、首席科學家,更大力度讓青年科技人才在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上積極作為,都是我們在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中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有效切入點。

  為保證青年人才使用政策的長期性和延續性,高校應高度重視對人才長期的培養和發展,精準構建人才全周期培育機製,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全麵賦能體係和晉升通道,打造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成長階梯。設立青年人才科研啟動專項資金,及時為青年人才提供學術生涯起步所需的“第一桶油”,主動對標國家各類人才計劃,構建更加綜合全麵的高層次人才分層培養體係,賦能人才快速發展,加速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集聚、登峰,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培養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加速發展科研事業。

  為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在學術探索之路上勇於創新、敢於探索,在實幹中不斷錘煉,高校須逐步建立規範化的包容機製和免責機製,寬容其研究工作中的失誤失敗。包容青年科技人才努力工作中的錯、積極探索中的錯、推陳出新中的錯,讓人才有更長時間和更大空間去試錯、糾錯,營造尊重人才、寬容人才的學術氛圍。包容機製要明確失誤的性質、影響範圍以及可能的補救措施,同時確保處理過程公正、透明;免責機製應基於對失敗原因的深入分析,區分無意的失誤和故意的不當行為。鼓勵人才在創新實幹中成長、在糾偏優化中錘煉,在戰略征程中成就卓著。

  為發揮考核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正向激勵作用,高校應建立遵循人才成長發展規律的科學考核機製。敢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是青年科技人才通往原創性顛覆性成果的必經之路。一方麵,建立標誌性成果“一票通過”考核機製,遴選部分前沿交叉學科,試點“長周期”考核機製,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為人才解決原創性和引領性基礎研究問題創造製度環境,以“十年磨一劍”精神致力科學探索,推動突破創新;另一方麵,完善“過程+結果”的考核體係,突破現有考核製度的“唯結果”導向,堅持結果考核與階段評價相結合,形成成果和過程評估的結構化框架,采用多維綜合評價方法,構築過程衡量和結果改進的螺旋式上升階梯,全麵激發人才活力和創新精神。

 以引導為基石,確保青年科技人才效能發揮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對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領”“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在於培養過程中持續的精心引導。人才成長研究表明,人才培養和發展是可以進行設計引導的,正如《荀子·勸學》所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人才蔚起,國運方興。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幹事創業內外部發展環境的急劇變化,多元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個人發展導向與社會整體進步的客觀衝突,都會極大影響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為此,尤需通過主體性的家國情懷引導和職業性的科學家精神培育,謹記“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人才深懷愛黨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誌”,確保青年科技人才效能發揮的正確方向,全麵保證科技創新創造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實踐中,引導青年科技人才涵養家國情懷,應在其培養實踐中加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明確做好相應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眾所周知,科學研究有其關懷人類命運的目的。故關懷人類命運,切實在“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問題上下功夫,是當代青年科技人才責無旁貸的曆史使命。同時,我們亦應把握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和塑造的關鍵期,堅持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引導其樹立科技報國的偉大誌向。尤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動能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需引導廣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真正把科技創新紮根在祖國大地上。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青年科技人才作為未來潛在的戰略科學家,對其的培養引導亦不能缺失精神層麵的內容,尤其是科學家精神的內容。為此,一方麵,要引導各類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科研探索領域勇闖“無人區”,敢啃“硬骨頭”;另一方麵,做好“潛在人才”科學家精神引導的“下沉”和“前移”部署,在學校培養環境中,將科學家精神培育前移至義務教育階段,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播好科學種子,在社會培養環境中,統籌推進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建設,打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科學家精神培育場域。

 以關懷為保障,全麵營造青年人才後顧無憂的幹事創業環境

  當前,青年科技人才已然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當之無愧的生力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從職業生涯周期來看,青年往往也還意味著更長的職業生命、更多的價值貢獻,意味著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和無限創造可能。因此,保障好各類青年科技人才持續地安心幹事創業,亦是在賦能科技強國建設,助力早日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當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發展存在“早期科研支持不夠、發展機會不足、非科研負擔重、生活壓力過大”等多個方麵的“痛點”,製約了青年科技人才幹事創業。一方麵,盡管國家各類項目資助、人才選拔等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專項支持力度、傾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受製於相關評選資助製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實際承擔國家相關科研項目的青年人才總體占比仍較低。另一方麵,與“破五唯”精神相悖的“短平快”考核,誘發了青年科技人才的“發展焦慮”。部分用人單位采用與頭銜、論文、項目等相掛鉤的薪酬模式,間接使處在最佳創造時期的青年科技人才不得不陷入多壓力交疊循環。

  因此,解決青年科技人才幹事創業的環境問題,就是解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發展的問題,就是解決未來科技創新創造的動能培育問題,就是解決贏得世界科技競爭的源頭活水問題。這其中的關鍵落腳點就是“以關懷為保障,全麵營造青年人才後顧無憂的幹事創業環境”。要給予集物質關懷、人文關懷、事業關懷於一體的係統性關懷。高校要加強各級領導幹部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聯係服務,構建領導幹部聯係高層次人才平台,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高校蔚然成風;加大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初期的啟動經費支持力度,建立與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相適應的科學評價體係,保障青年科技人才在項目負責和人才領銜、經費支持、績效評估專家組中的合理占比;營造精準服務“強磁場”,緊盯人才當下最為關心的訴求,完善人才服務聯動機製,提高各類事項落實落地效率,提升人才體驗感和獲得感;探索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子女入學、住房安居、配偶安置、父母贍養方麵的“政府+用人單位”協同保障機製。

  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解決人才的現實困擾,最大程度消除人才的後顧之憂,給人才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生態環境,讓人才樂享安身、安心、安居、安業的幹事氛圍,從而全麵構築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高地,加快打造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深圳大學3位教授的成果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牽頭項目“射頻係統設計自動化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毛軍發為第一完成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深圳大學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主任、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巴裏·馬歇爾教授榮獲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深圳大學為首要合作機構);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朱建波教授參與的“深部能源開發岩體應力場透明解析技術及應用”項目被授予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朱建波為第四完成人)】

  【作者:毛軍發,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

  (原載2024年第13/14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網頁登錄 2024-07-25 15:23
r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