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興華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在世界近代現代史上,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城市化。最近十年來的一係列發展指標表明,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正在進入2.0時代。
城市化是拉動經濟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綜合分析各種內外因素,我國城鎮化2.0時代將呈現新特征、達到新目標。
高等教育規模、結構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高等教育辦學水平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新型城鎮化的質量和走向。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要順應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助力打造國家經濟增長和創新發展新引擎,在城鎮化2.0時代承擔起更大的曆史責任。
9月2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報告,展現出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規模逐步擴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態勢。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6.16%,比1949年末提高55.52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5個百分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曆了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不僅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還是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教育是城鎮化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前沿陣地的高等教育則尤其重要。伴隨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要順應發展趨勢,在重點區域優化結構布局,提升辦學質量。
我國城鎮化正在進入2.0時代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不久,《國務院關於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的通知》發布。《行動計劃》指出,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體製機製改革為動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因地製宜、分類施策,穩步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
據筆者觀察,我國的城鎮化1.0時代開啟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8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17.92%,第一產業在GDP中占比高達27.7%,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不超過2%。當前,我國正步入城鎮化2.0時代,這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重要標誌是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就業結構、貿易投資結構等指標,在最近十年間發生一係列明顯變化。
2013年,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9%,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也就是在2013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首次突破30%並在此後十年一直保持這個水平。我國製造業量增質升,到目前為止,製造業規模占全球比重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
2014年,我國按產業劃分的就業結構第一次呈現倒金字塔形,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29.5%,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占29.9%,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40.6%。這一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9310萬人,城鎮就業人員數量超過了農村就業人員數量。從人均GDP來看,2013年全國人均GDP0.67萬美元,2023年達到了1.27萬美元,幾乎增加了一倍,接近世界人均GDP1.3萬美元的水平。
2014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三大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0.2%、48.5%和1.3%,三大需求對GDP增長的拉動分別為3.7個百分點、3.6個百分點、0.1個百分點,標誌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開始超過投資。就拿固定資產投資這個指標來說,最近十年來,雖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絕對量還在不斷增長,但是201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8.6%,首次降到10%以下。從那一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年下降,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隻有2.8%。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占GDP比重分別為55.7%、42.1%、2.1%,消費和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發明顯。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自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一直處於明顯上升態勢,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曾經高達60%;然而到了2015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35.6%,首次降到40%以下。在最近五年間,我國外貿依存度一直保持在31%-35%之間。
2015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創下1180.2億美元的曆史最高值,同比增長14.7%,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大關;到2023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2.96萬億美元。
與此密切關聯的是,我國GDP增速從2014年開始進入連續下降通道。2014年我國GDP增速為7.43%,2015年為7.04%,2016年降到7%以下,也就是6.85%。而疫情三年平均增速隻有4.5%。去年我國GDP增速為5.2%。
與上述一係列重大變化相對應的是,在2014年前後,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格局逐漸發生重要調整。
2014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4.7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5.9%。而到了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1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也達到48.3%。與此相對應,2014年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7.5%,全國各種形式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559萬人,居世界第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曆史性標誌,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不斷鞏固擴展。到了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根據統計,我國當前有1萬多所職業院校、3000多萬名在校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上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與此關聯的是,2023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0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14年。
城鎮化2.0時代的新特征和新目標
在世界近代現代史上,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城市化。綜合分析各種內外因素,我國城鎮化2.0時代將呈現新特征、達到新目標。
一是城鎮化速度將會有所放緩,人口流動態勢將在過去的“鄉-城流動”基礎上,呈現出更加明顯的“城-城流動”和“城-鄉互動”態勢,城鎮化的結構調整幅度明顯增加,各種資源要素也將在全國各個區域和城鄉之間重新組合配置,人口將更多地向城市群、城市帶和都市圈集中;同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進一步提升,從而呈現出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相互並行的新特征。
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將從增量擴大為主,轉向以綠色低碳化和數字智能化的增量建造和存量改造運維為主。這將創造一係列新的職業領域和就業崗位。
三是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轉向主要依靠內需和消費拉動。十多年前我國是出口大國、吸引外資大國,而現在我國既是出口大國同時也是進口大國,既是吸引外資大國同時也是對外投資大國。未來我國製造業要從低端製造向中高端製造升級,服務業向發展先進服務業特別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升級。這將使我國的經濟增長更具韌性、發展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是在科技和產業創新領域,從模仿創新為主轉向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為主,以更多的高水平科技創成果推動創造大量新的社會財富。
五是從以“物的城鎮化”為主轉向以“人的城鎮化”為主。城市常住人口的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等問題將進一步得到解決,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製將進一步得到改革和優化,城市發展方式將更加以人為本和現代化。
六是從依靠人口數量紅利支撐經濟增長,轉向依靠人才質量紅利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提升,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明顯擴大。
據測算,按照我國目前人口基數,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拉動投資需求超過1萬億元,每年可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未來十年,如果各方麵應對得當,使我國經濟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35年人均GDP就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我國在進入城鎮化2.0時代以後首先要達到的目標,這樣才能為到2050年前後順利步入城鎮化3.0時代打下堅實基礎。而要實現上述中長期目標,關鍵在於教育、科技和人才。其中,高等教育至關重要。
我國高等教育任重道遠
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出現的變化和發展態勢,必然會對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和質量產生重大影響。高等教育辦學水平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新型城鎮化的走向。按照人口增長趨勢,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將在2033年左右達到峰值,高等教育優化結構、提升質量的問題將進一步突顯。因此,應把高等教育放在國內外大勢和我國城鎮化2.0時代的背景下加以思考。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活躍、開放程度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2023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三大區域(以下簡稱三大區域)的地區生產總值合計達到52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0%以上,發揮著強大的引擎帶動作用。
國家統計局2021年發布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顯示,在全國21個超大、特大城市中,位於三大區域的有9個;在7個超大城市中,位於三大區域的有5個。
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到2035年,我國7個大型城市群將集中全國60%以上人口,人數預計將達到9億,大約相當於目前的全國城鎮常住人口。這9億人口中,有將近6億人口集中在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
4月28日,中關村論壇——全球獨角獸企業大會上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2024年)》顯示,目前中國共有獨角獸企業369家,數量居全球第二,超過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的1/4。從地域分布看,中國獨角獸企業覆蓋47個城市,超六成集聚在“北上深廣杭”。北京以114家的數量位居全國首位,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分別有63家、32家、21家、19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我國大部分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規模、結構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國際經驗表明,集聚性是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顯著特征,也是區域創新發展的基本規律;而高等教育資源所在地域的綜合條件,又決定著高等教育資源的集聚程度和創新效應。
梳理全球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的曆史脈絡可以發現,美國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的持續演進,從東部到西部構成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發、產業化和金融市場這樣一個完整的創新發展生態,形成了“雙輪驅動”格局,即以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帶為重心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和發達的金融市場,以西部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帶為重心的應用研發和產業化集聚地。
近年來,我國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三核驅動”的雛形,並具備了諸多有利條件。三大區域要順應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走在全國前列,成為更加重要的創新和增長引擎,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在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承擔起重大責任。對此,可在以下方麵著力。
一是三大區域高等教育機構發揮自身優勢,對標世界一流高校辦學水準,完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製,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所在區域不僅能在經濟發展上挑大梁,更能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上發揮引領作用。
二是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三大區域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既要著眼於區域本身的人才和產業發展需求,更要著眼於全國範圍的需求和國際教育科技合作。
三是在三大區域超前布局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急需的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創新高地和人才集聚平台。
四是繼續優化三大區域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層次結構。三大區域內985高校和雙一流學科在保持現有本科招生規模的同時,可適度增加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急需專業的研究生教育規模。
五是在三大區域率先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改革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機製,建立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的製度。
六是以三大區域產業創新發展為引領,加強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高水平建設一大批實訓基地和研發中心,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對接。
七是優化民辦高等教育在三大區域的布局結構,充分發揮民辦高校的辦學優勢及其與公辦教育在辦學層次、專業教學、人才培養方麵的互補作用。
八是根據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引進更多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與三大區域的一部分211高校合作辦學,並在這三大區域率先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製度。
九是在三大區域建立科技攻關新型組織模式,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尖端前沿領域聯合攻關,推進區域創新聯動協同。同時建立三大區域與全國其他區域高校科研院所人員互訪交流和人才共育機製,推動大科學裝置、數據資源、創新人才、科研成果等跨區域共享。
劉興華教授簡介
劉興華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長期在中央國家機關從事經濟社會發展理論和政策研究工作,曾任中國證監會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現兼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理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金融學。
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