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黃如:築“基”強“核”促“轉” 提升高教支撐國家全鏈條創新效能
2024-11-20 10:29
光明日報
作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重要戰略科技力量,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關鍵交彙點,應堅持“三位一體”協同融合,通過築“基”、強“核”、促“轉”,打造從頂尖人才、頂尖學科、頂尖平台、頂尖科技到頂尖產業的創新鏈,將更加卓越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能,提升高等教育支撐國家全鏈條創新的效能,為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築好“兩個基礎”

有機銜接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核心是創新,焦點是產業,關鍵是人才,根子在教育。科技強國的底氣是人才強國,基石是教育強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築好“兩個基礎”,吸引集聚大批引領創新發展的“科技先鋒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源源不斷培養生力軍。

  要築好人才之基。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科技的水平和潛能、產業的規模和地位。高校人才隊伍不僅是創新突破的“領頭雁”,也是未來拔尖人才的“領航人”。東南大學以師為根基,將人才工作作為學校“一號工程”,以服務國家為導向,以學科建設為牽引,圍繞各學科領域的前沿發展方向及痛點難點,引進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及團隊,做好人才隊伍的整體規劃和戰略謀劃。將學校牽頭的首家國家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等作為引才聚才的“強磁場”,以重大項目、重大平台聚人才、礪人才、出成果。我們出台“全周期人才引育服務20條”,定向精準支持不同學科、不同學術成長期的人才,建立科學分類評價體係等,塑造最優的人才成長土壤和生態。

  要築好育人之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高素質人才的培育基地,要加快改革學科設置、優化學生培養模式,建立健全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質生產力培育深度融合的新機製,為賦能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強勁、持續、穩定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撐。我們將人才培養作為學校“一號工作”,構建卓越培養體係,著力培養服務國家所需、產業所需、發展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同時高標準建設全國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國家集成電路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創新落實“四共四通”校企深度共享、共通機製,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實踐和產業一線,在大平台、大項目,大場景、新場景中育新型人才,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有機銜接。

錨定“三個導向”

增強科技創新“內核”

  我們要建成的科技強國,其內核是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中鍛造“具有居於世界前列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增進人類福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擔負起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科技力量的曆史使命,關鍵“卡脖子”技術是必須把握的發展命脈,大國工程是必須鑄就的“國之大者”,要做有學術引領性、戰略驅動性、產業指向性的有組織科研,不斷加強創新策源力量。

  推進前沿導向的科研探索。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帶來顛覆性創新、引領式變革,特別是在當前科技革命加速演進、各領域深度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是產業技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應進一步提高使命感、緊迫感,我們結合學科集群優勢,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體係化布局未來信息、未來製造、未來能源等未來學科板塊。集中力量謀劃建設一批開展前沿探索的學術特區與交叉平台,如碳中和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新一代儲能中心、醫學技術與工程研究院、器官芯片研究院等。

  推進戰略導向的技術攻關。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高校服務國家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著力點。要凝聚力量辦大事,瞄準“大科學”問題、“大工程”難題,係統精準發力,體現高校擔當。我們緊扣網絡強國、海洋強國、健康中國等戰略部署,體係化布局大信息、大健康、大海洋等領域方向。如在大信息領域,我們從2G時代開始深耕,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在國際上率先開展6G技術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創性、基礎性、全球引領性的重大成果,並將技術研發與應用場景拓展有機結合,前瞻布局6G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低空經濟等領域的應用。

  推進產業導向的應用研究。高校創新要麵向產業、服務產業,既關注技術的未來與未來的技術,更關注產業的未來與未來的產業。要重點破解傳統產學研合作中“三個失配”問題,即發展階段失配、興趣點失配、考核評價體係失配,切實提升科研實力與“服務國家和區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的匹配度。我們在大學與地方相結合、學科與產業相結合上發力,將學校四城七校區格局與江蘇“1650”產業體係緊密對接,圍繞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電路、新材料、海洋產業、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EDA國創中心、九龍湖信息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微納係統國際創新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等,與江蘇行業領軍企業組建了140餘家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布局建設了11個產業技術研究院、4個創新中心、14個技術轉移中心,為“萬億之城”建設注入新動能、培育新優勢。同時,布局建設“東南大學長三角—粵港澳協同創新研究院”,在我國經濟和產業發展最活躍的兩大龍頭區域之間搭建起科技創新戰略協同的橋梁。

抓準“三個一公裏”

跑出成果轉化“加速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思考如何通過深化體製機製改革,真正讓科學技術化、技術成果化、成果樣品化、樣品產品化、產品商品化、商品產業化,讓高價值的科研成果實現高質量轉化,從實驗室走向商品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製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係建設”。當前,教育部與江蘇省啟動共建首家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我們作為率先參與建設的節點高校之一,著力抓“三個一公裏”,破解成果轉化機製桎梏,跑出成果轉化“加速度”:抓準研發階段的“最初一公裏”,做國家和產業急需的“真科研”、產出“真成果”;抓準成果轉化的“關鍵一公裏”,形成技術轉移公司與大學科技園“雙輪驅動”,規劃建好概念驗證、中小試基地平台,重組市場化轉化平台等,做“真轉化”;抓準產業化推廣的“最後一公裏”,構建風險投資、產業投資體係,推動成果為產業產生“真收益”。

  我們醞釀出台了“科技成果轉化躍升十條”,啟動成果轉化“陽光工程”、推出“職務成果賦權辦法”、建立高價值成果庫、實施“一門式”快捷服務、完善轉化評價製度、選樹“標杆工程”等,全方位進行政策保障、製度保障、服務保障、金融保障、空間載體保障等,解決成果轉化後顧之憂,讓高價值的成果產出與高效能的成果轉化之間無“壁壘”、無“時差”。

  開啟新征程,高校要錨定建成教育強國奮鬥目標,擔好新的曆史使命,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提升高等教育支撐國家全鏈條創新的整體效能,書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篇章,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作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作者:黃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

  《光明日報》(2024年11月19日 15版)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SRC-653769812 2019-10-30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