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一方麵一些文藝院團存在“人才慌”,另一方麵一些藝術院校的畢業生麵臨“就業難”。“人才慌”與“就業難”現象並存,說明藝術人才培養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供需不匹配的問題。為提高人才供需匹配度,文化和旅遊部2021年印發實施《“十四五”文化和旅遊部高校共建工作方案》,確立發揮共建院校優勢資源,支持共建院校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截至目前,文化和旅遊部共建高校已達16家。
如何發揮共建院校優勢,更好地為國育才?如何進一步通過共建機製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在杭州舉辦高校共建工作會議,與會專家就如何推動高校共建、加強藝術人才培養建言獻策。
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藝術行業是實踐性很強的行業,因此院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既要有“講台”,也要有“舞台”。與會專家認為,在高校共建過程中,應發揮文化和旅遊係統的資源優勢,加強院校與藝術機構的互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
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介紹,他們一直在推動專業與職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舞蹈創作表演過程的對接。比如,為學生提供參與重大演出的機會,把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國家體育場等國家重大演出活動排演場所當成教育學生的課堂,以國家最高演出水準錘煉學生的專業品質,以演促學,學演共進,並結合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讓學生的業務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以國家重大演出活動為契機,把“講台”搬到國家重大演出活動排演現場,是很多院校的共同舉措。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排演過程中,僅中央戲劇學院一校就有69名師生參與。參加這種大型演出活動,既可以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創作觀,也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厚植了人才培養的底蘊。
藝術人才培養,必須因材施教,突出特色。在高校共建的背景下,不少藝術院校紛紛建立教學實踐基地,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驗。
“中國戲曲學院探索的多劇種辦學模式,已基本實現省域覆蓋,為數十個地方劇種培養了高學曆、高水準、高素質的專門人才,逐漸形成一套適合地方戲人才培養的獨特辦學模式,為各地戲曲院團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張堯說。
業界與院校應雙向奔赴
高校共建的關鍵是調動院校和業界雙方的積極性。
中國美術學院的做法是,直麵國家和地方發展需求,聚焦社會建設最前線,深化藝術實踐教育體係,融“文化研究、社會調研、藝術創作、產業服務、美育傳播”為一體,構建一個遍布28省區城鄉村鎮的“鄉土學院”網絡。
“地方與院校共同培養人才,可以取得雙贏甚至多贏。因為我們的很多專業,都是根據地方的特色產業設置的,能夠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緊缺人才。”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說。
業界對參與院校人才培養是否感興趣?中國歌劇舞劇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馬金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據她介紹,中國歌劇舞劇院近年來先後與8所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廣泛開展“藝術進校園”活動,不僅送去演出,還派優秀演員指導學生們怎麼欣賞劇目,怎麼演好劇目。“在這種互動中,我們也在學生中早早地發現了‘好苗子’,所以文藝院團參與高校人才培養,並不是單向的付出。”馬金紅說。
近年來,一些藝人因文化素養不高受到詬病。為提升藝術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國旅遊研究院副院長唐曉雲建議,可借鑒訪問學者製度,在學生中建立客座學生交流機製,為藝術院校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了解其他專業的機會。
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司長陶誠也表示,為了培養更多“厚基礎、重實踐”的藝術人才,一方麵要鼓勵院團的藝術家到高校去講課,把他們的舞台經驗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麵藝術院校的老師也應經常登台演出,參加實踐。唯有業界與院校“雙向奔赴”,才能打破理論與實踐的隔閡,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加強複合型演藝人才培養
隨著數字化浪潮的到來,很多藝術新樣態、演出新形式不斷出現,這些對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國家話劇院正在建設“5G智慧劇場”。在此過程中,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發現,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和資金,而是複合型演藝人才極其缺乏。
應對數字化挑戰,培養複合型演藝人才,高校與業界必須攜手合作。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問題。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俞鋒建議,在高校共建過程中,有關方麵應在“藝術+科技”重點實驗室建設方麵給予支持,根據不同學校的優勢和特點布局重點實驗室。
田沁鑫建議,一方麵在高等藝術院校設立數字演藝相關學科,如數字攝影、數字管理、數字影像藝術;另一方麵高校和院團可以共同搭建數字演藝人才聯合培養架構,實施專業學位高層次應用人才培養計劃,打造數字演藝複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些高校已經在行動。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徐貞透露,他們正在探索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發展的新路徑,積極推進戲曲藝術數字化等交叉學科建設。
很多藝術院校在實踐上都非常有特色,但理論創新有所欠缺。上海戲劇學院科研處處長支運波認為,高校共建有利於解決這一問題。他建議藝術院校應加強與業界的溝通,將理論研究的目光瞄向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提升理論的針對性、前瞻性、建設性和有效性。
在理論創新方麵,一些藝術院校已經在探索。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李心草介紹,中國音樂學院以倡導“中國樂派”建設為契機,以“中國樂派”理論研究為基礎,從管理機製、科研團隊建設、人才培養、教學實踐等各個方麵進行改革,不僅取得了一係列理論成果,而且有效推動了實踐,助力業界推出了一批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音樂作品。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02日12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