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武漢市支持市屬高校高質量發展若幹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將高標準啟動建設新型高水平應用型網絡安全大學,推動武漢商學院、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和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新校區建設。詳情如下:
武漢市支持市屬高校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
為深入貫徹教育強國戰略,提升市屬高校核心競爭力,更好服務推進“三個優勢轉化”,加快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提出如下措施:
一、優化辦學類型層次。支持市屬高校與部省屬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到2026年,江漢大學力爭增設臨床醫學等1—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武漢商學院力爭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旅遊管理等2—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支持市屬高校提高辦學層次,推動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和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建設本科層次職業學校,高標準啟動建設新型高水平應用型網絡安全大學。辦好武漢開放大學,加強全市開放大學體係建設。(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教育局,東西湖區人民政府,市屬高校,武漢網絡安全大學籌建辦公室)
二、聚力優勢學科建設。支持江漢大學建強特色學科專業群,力爭2—3年內擁有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5—6個;支持江漢大學建設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為一流學科;適時將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市第四醫院等7家市屬醫院作為江漢大學附屬醫院或臨床醫學院,保持醫療機構原隸屬關係不變。聚焦現代服務業與信息技術等優勢特色學科,支持武漢商學院新創建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1—2個。支持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和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建設國家“雙高”特色專業(群)2—3個,重點提高軟件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學前教育、智能新能源汽車技術與服務等專業(群)辦學水平。(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衛健委,市屬高校)
三、積極拓展辦學空間。在江夏區推進建設江漢大學精細爆破國家重點實驗室野外實驗基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江夏區人民政府)。完成武漢商學院室內馬術館、新商科大樓、新工科大樓、學生宿舍等工程建設,建成馬影河新校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武漢經開區管委會)。在新洲區、黃陂區分別啟動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和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新校區建設(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黃陂區、新洲區人民政府)。在東西湖區推動網絡安全大學新校區建設,為學校高水平建設創造有利條件(責任單位:東西湖區人民政府,武漢網絡安全大學籌建辦公室)。指導相關學校加快編製校園總體平麵規劃,依法依規辦理曆史遺留的剩餘土地和建築物產權證(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城管執法委、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礄口區、洪山區人民政府)。
四、提升創新能力水平。支持江漢大學省部共建精細爆破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推進高水平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更好服務我市產業創新發展。支持江漢大學、武漢商學院在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馬匹興奮劑檢測、食品科學與工程、低碳建築與綠色環境技術等領域承擔國家、省、市級創新平台建設任務(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創新局、市體育局)。對新獲批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按照政策給予支持(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創新局、市財政局)。推進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者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完善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探索職務科技成果“限時轉化”和“先用後轉”製度。鼓勵建設市級中試平台,按照有關規定對績效評價優秀的給予獎補。推動建立技術經理人職稱評聘製度,培養一批高水平技術經理人隊伍。支持開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課程,設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綜合性服務(責任單位:市科技創新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
五、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圍繞“965”現代化產業體係,加快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聚焦智能製造、元宇宙、新材料、文化創意等領域,支持江漢大學打造環大學創新經濟帶,建設申報省級卓越工程師學院、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各1個。支持武漢商學院圍繞食品與營養、數字經濟等領域建設創新園區、創新樓宇,促進產業聚集與協同發展。支持武漢商學院與有關企業探索聯合舉辦軟件與汽車智能產業學院、信創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力爭獲批省級現代產業學院1—2個。支持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東湖高新區建設“武漢·中國光穀”市域產教聯合體。圍繞智能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語言服務等領域,支持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武漢·中國車穀”市域產教聯合體,形成有利於職業教育發展和產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態。(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創新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管委會,市屬高校)
六、提升對外交流水平。支持市屬高校引進國(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落戶,舉辦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設置“留學武漢”獎學金,做強“留學武漢”品牌。組建市屬高校“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聯盟,共同開展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學術交流等。支持江漢大學、武漢商學院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支持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魯班工坊”建設工作,推進“中文+職業技能”項目。(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屬高校)
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結合辦學層次和規模,市屬高校實行人員總量管理並動態調整,可自主設置教學、教輔和科研等內設機構,可采取多元化聘用方式自主靈活用人。鼓勵將編製資源向教學一線、科研一線傾斜,主要用於招聘具有高級職稱、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武漢商學院在申碩期間以及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在升本期間,可從市級高層次人才事業編製周轉池中調劑編製,用於專項招聘(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人社局,市屬高校)。市屬高校可自主開展教師職稱評審工作,按崗聘任。支持武漢商學院將專技高級崗位占比提升到35%,在此基礎上按照專技崗位總數45%的控製比例開展高級職稱申報評審。市屬高校教師依法取得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計入當年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但不受總量限製,不納入總量基數(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屬高校)。賦予市屬高校“武漢英才”舉薦權,對引進的國家級、省“百人計劃”、“楚天學者”以及“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全國技術能手”等相當層次人選,學校無空缺崗位的,可申請特設崗位予以聘任(責任單位:市人才工作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屬高校)。
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提升市屬高校數字化治理能力,建立數據驅動的智能管理決策與評估機製,形成具有武漢特色的高校教育治理與監測體係。實施高校幹部隊伍數字素養提升工程,提升校領導和中層幹部駕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能力。支持創建“湖北省高等教育智慧校園標杆校”,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典型場景。加快學科、專業、課程數字化轉型,支持市屬高校與頭部企業合作探索大模型、元宇宙等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變革,全麵打造智慧教學空間和數字孿生校園,建設一批虛擬仿真實驗室和虛擬教研室,遴選一批優質課程資源入選國家和省級智慧教育平台。成立市屬高校數字教育共同體,共享優質數字化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開展數字化賦能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工程,建設“人工智能+教師教育”實訓平台,高質量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加強師生數字素養測評與培訓。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加快學科之間尤其是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提升學科交叉創新能力。(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經信局、市數據局,市屬高校)
九、切實加強經費保障。擴大市屬高校辦學經費使用自主權,依法依規簡化經費使用程序,支持其在“收支兩條線”等財政預算管理基礎上,自主製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允許市屬高校在項目資金支持範圍內自主安排經費使用,允許科研經費在科研周期內結轉使用。完善市屬高校預算撥款製度,實現資金直達。支持爭創“雙一流”和“雙高計劃”院校,對新獲批博士點、碩士點、一流學科和高水平專業(群)的給予獎補支持。統籌預算內投資,充分利用中央投資、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專項債券、發改專項、科技專項、支持高校發展改革專項等各類資金,加大對市屬高校的財政投入。支持市屬高校通過市場化融資、校企合作等方式,拓寬高等教育籌資渠道。支持設立教育發展基金。保障網絡安全大學建設和運行經費。(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創新局,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管委會,洪山區、東西湖區人民政府,市屬高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