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看到一個關於“泰國清邁的歐美國際學校成為中國留學生熱門去向”的新聞,深感震驚,竟然有家長會把將孩子送到發展中國家的不知名國際學校當成一個好的選擇?家長認為成績本就一般甚至不好的孩子,能在非中文語言環境裏成長為未來國內職場裏具備競爭力的“國際人才”?
事實上這些孩子除了一個可以吹噓的“國際視野”外不具備任何競爭力,他們甚至都不知道國內形勢。文章裏,受訪家長也承認,他們孩子的知識儲備嚴重落後國內同齡人。筆者還注意到,報道裏提到一些家長已經開始把這個做成生意,勸更多家長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
盡管國內家長們趨之若鶩地把孩子送往國外,但問題是低齡留學真的會為孩子帶來競爭優勢嗎?
由於筆者在美國讀書,這篇文章裏列舉的具體討論的實例會以美國為主。
根據美國移民局官網數據,2019年中國在美留學生有47.5萬人之多,留學本身不再是一個鍍金的項目,而且美高人數實際在下跌,9-12年級(也就是俗稱的“美高黨”)的中國留學生下跌到34737人。這個數字在2017年和2018年時分別是44624和39904。
一、當前低齡留學家長的一些認知誤區
“西方教育更看重孩子的綜合素質”?殊不知,國外講的綜合素質很大程度上在衡量學生家庭背景
相比國內,美國高中和大學挑選學生更像是一個篩選學生家庭綜合背景的過程。國內升學(中考,高考)一切由考試分數決定,隻要學生成績足夠好就行。而美國學校更考驗一個孩子的綜合背景和家庭條件。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想去頂尖美國中學的學生家長都會刻意給孩子培養一些上流社會的興趣愛好,比如高爾夫、馬術、皮劃艇、拉丁語……並且開展一些迎合歐美主流價值觀的活動,比如去非洲當誌願者,目的就是增加孩子的名校錄取幾率。一些優質美高的學生能夠成功進入頂尖大學,是因為他們個人資質好並且家境好,有足夠的投入。
舉個例子,我本科申請杜克大學時沒有被錄取,而曾經成績不如我的初中同學卻被錄取了,他初中畢業後前往美國,並就讀於美國頂尖私立高中,會馬術,是學校皮劃艇隊的,參加了耶魯領導力夏令營。而這些技能代價不菲,他高中每年的花費就有100多萬人民幣。綜合素質可以彌補成績的短板讓孩子勝出,但這個綜合素質經常是錢堆出來的或者家長的優質人脈資源換來的。
一些家長送自己孩子出國是覺得在國內孩子競爭不占優勢,覺得出國會更有優勢。問題是,在國內隻看學習成績的環境裏,你的孩子都競爭不過對方,那憑什麼會覺得在國外更看重家庭背景的教育體係裏孩子會占優勢?
出於市場目的,西方教育被過度美化,很多家長對西方教育存在不切實際的期望和誤解
很多想送孩子出國讀書的家長並沒有國外讀書經曆或者對國外教育體係的明確認知。留學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從語言培訓,申請中介,國際學校等等。為了盈利不少企業會一定程度誇大國外教育、國外理念的好處和影響。
“多元文化“、“國際視角”、“批判性思維”等很多很難有效衡量的概念經常出現在宣傳中,難衡量就意味著難證偽、難反駁。有些機構利用了家長的焦慮以及想讓孩子在競爭中勝出“贏在起跑線”的心理來畫大餅。
筆者之前就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做礦產生意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帶領家族再上一個台階,實現階層的改變。而出國,是第一步”。孩子剛上完高一就已經花費了400多萬元,但因為疫情學業中斷。而他去的聖安東尼高中並不屬於頂尖美高,業內網站Finding schools給的評價是學術A-,升學B+。這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本科申請中這個孩子大概率競爭不過一年學費800的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的學生。
二、我不讚同beplay体育手机生留學的一些原因
成長階段的孩子獨處異鄉,有學壞的風險
十幾歲是一個孩子性格形成、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更需要陪伴和認同。而留學的話,孩子周圍沒有多少中國人,跟大部分同學有語言文化和價值觀上的隔閡,更遑論每年大部分時間獨處異鄉、見不到父母的孤寂。而且一旦孩子進入風氣不好的學校,將會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可能走上歧途:吸毒、鬥毆是常有的事,而父母不在身邊又無法及時教育孩子走上正軌。
2016年時,一起留學生虐待同學的案件震驚了全美:南加州一所學校的十幾名中國留學生因男女間的爭風吃醋,用殘忍手段虐待一名女同學,最終三個主犯被判處多年監禁。其中的一個犯人告訴法官,獨自在美國生活是造成她犯下罪行的原因之一,“太自由,又容易孤獨和迷失,我不能告訴父母是怕他們擔心”。據報道,這所學校就是專門招收中國留學生的,錄取門檻很低。
過早出國造成語言文化認同的缺失和人脈流失
當每年有60萬留學生回國,單純的“國際視角”就真的不值幾個錢了。這個時候,過早出國造成的語言能力流失、文化認同缺失和人脈斷檔反而成了需要認真考慮的劣勢。
我們老講工作中情商比智商重要,講的就是職場裏的人脈以及人際關係處理能力比單純的學習成績重要。而當一個人在中學甚至更早時候出國念書,常年隻能跟同一個學校的幾個、十幾個中國人打交道,他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可能會有所欠缺。若沒有在中國集體裏打交道的經驗,無法理解集體文化,長大後很難完全融入國內的環境裏。
知乎上一個關於“兩財一貿”比較的回答裏,有人整理出了國內名校在各大金融公司裏的校友數量。不出意外,在大企業的校友人數基本和大學綜合排名吻合:清華北大最多,上海交大、複旦其次,然後是華五。由此可見,真正步入職場後,校友人脈非常重要;因此不斷有人建議如果想在國內對人脈需求高的行業(金融等)發展的話,本科應該在國內讀,碩士再出國。
真正優質的美國高中並沒有那麼多位置留給中國學生。從申請本科角度看,普通的美高並不比國內優質高中占優勢
去真正優質的美國高中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知識素養的體現。
我的初中同學裏有不少去了美國讀高中,其中有些同學本科申請到了哥倫比亞、杜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頂尖名校,也有些同學去了在中國讀高中同樣也有較大機會申請到的學校,比如UCSD、Sarah Lawrence等。第一類同學家裏一般有知識分子背景,比如申請到哥大的同學,他爸本科就是哥大畢業的,去杜克的同學,她爺爺就是高級知識分子。
技術層麵上講,美國高中裏被常青藤錄取的學生很多出自一小批美國的“超級中學”,而這些超級中學為了確保多元化,錄取的中國學生數量很少。事實上,在美讀高中並被頂尖名校錄取的中國學生很多也出自這些頂尖私立高中。
如果是說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MIT等美國前10的名校的話,優質美高的學生確實比國內高中的學生申請上占一定優勢。根據視角學社統計的美本錄取榜,2020年普林斯頓錄取的24個人裏有19個都是國際學校的;其中12個來自美高,1個新加坡高中,四個UWC(世界聯合學院),兩個來自北京的國際學校。哈佛錄取的13個人有5個來自美高,剩下基本都是國內一二線城市重點中學國際部、著名外國語中學等等。
到康奈爾這個檔次的學校的時候,美高錄取占大概30%;國內重點公立高中,比如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深圳中學、十一學校都有很多錄取人次。
如果申請排名30、50等學校的話,國內讀高中是沒有劣勢的。而對於美國排名50以後的學校,普通美高申請者和國內普通高中申請者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
留學熱潮讓留學生不再稀罕,看的也是看本科、研究生學曆
除非去了名校,否則海歸人才職場薪資並不顯著的比國內高校畢業生高。
根據人大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海歸春招求職趨勢報告》,今年畢業生平均期望薪酬約6930元。
根據BOSS直聘研究院的《2020海歸春招求職趨勢報告》,海歸應屆生總體平均期望薪資為10725元。而國內傾向於招聘海歸人才的職位平均招聘薪資為7481元。
考慮到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留學費用,經濟層麵上看這筆投資對於不少學生來說很難回本。筆者就見過有人在美國讀高中大學花費三四百萬,但是預期能拿到的國內職位月薪隻有1萬多。
從就業角度講,公司關心的是你的最終學曆,也就是大學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文憑而不是高中受教育經曆。事實上,因為國內HR普遍不懂國外大學,競爭比較激烈的公司可能會用QS世界排名前100或前200的學校來篩選申請者,而普通的小留學生可能反倒沒那麼在意排名和大學的國內聲望,而選擇了國內認可度並不高的學校,最後在就業上處於劣勢。
作者陳健坤畢業於康奈爾大學(本科),目前從事社科研究,長期關注教育話題,評論性作品曾發表於《讀者》、《中國青年報》、知識分子公眾號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