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在日前舉行的第S5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朱邦芬又提到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科技後備人才的早期發現
事實上,我國在40年前就開始了青少年科技人才早期培養的探索。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創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推動中國科技、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1985年,中科大又在總結和吸收少年班辦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仿照少年班模式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簡稱“零零班”),兩類學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
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執行院長陳暘介紹說,截至2018年8月,中科大少年班共畢業3162名學生,培養了莊小威、駱利群等200多名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教授,多人獲中、美等國科學院院士,斬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就獎、美國Sloan研究獎等多項國內外知名科技大獎。
199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等60多名科學家又聯名發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介紹,20年來有2300多名學生會員參加過 “科技俱樂部”的科研實踐訓練。其中一批包括耶魯大學醫學院遺傳學係及細胞生物學係助理教授王思遠在內的往屆會員已成長為國際科學前沿領軍人物。
匡廷雲認為,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應當持之以恒地關注並鼓勵科技後備人才的早期發現並為其創造成才機遇。
讓傑出人才“冒”出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施建農表示,人出生後的24-30個月大腦的突觸數量最多,此後人腦的可塑性逐年遞減,因此培養科技人才要“從娃娃抓起”。
“開展青少年科技人才的早期培養活動,就是要精心營造一個能夠讓傑出人才自己‘冒出來’的環境。” 朱邦芬說。
陳暘介紹道,中科大少年班的培養過程給學生高度的自主空間,允許學生“自由”選課、選導師、選專業,“自主”學習、研究。
遺憾的是,有很多人沒有能夠一直在科研道路上堅持下去,而是選擇了轉行。陳暘說,在同青少年科技誌願者的接觸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科研的艱苦,科學家們也可以在學術活動中成為風雲人物,“科學家也可以活得很體麵。”
這樣,學生才更有可能以充分的自信在科研領域堅持下去。
促進創新思維的養成
施建農談到,有相當多的新生代科技人才流失到了海外。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全國財政教育經費為24488億元,而當年自費留學及出國準備支出達到了5940億元。大量人才和資金的海外流失讓人扼腕。
對此,十多年前從“科學俱樂部”走出,並一路走進耶魯大學的王思遠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的優秀人才有機會出國能夠開拓視野,得到更加優越的教育資源。
並且在他的接觸中,許多人還是願意回到國內來的,現在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很多海外人才,許多“硬科技”創業項目的創始人都是海歸。
受到少年班和“科學俱樂部”巨大成功的啟迪,許多社會資源都認識到了科技人才早期培養的重要性,於是北京市教委2008年推出了“翱翔計劃”,中國科協和教育部也於2013年推出了“英才計劃”。
“為明日傑出科學家創造機遇。”匡廷雲呼籲,北京青少年科學俱樂部要堅持下去,就要堅持走差異化之路,俱樂部的導師由一線科學家組成,同時堅持“去功利化”的公益性,同“應試教育”、“應賽教育”相區隔,這樣才符合科學成才規律,有利於促進青少年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的養成。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