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80後青年科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吳晨10多年專注於醫治食管癌等惡性腫瘤的研究,希望破譯腫瘤基因密碼。“解決食管鱗癌的問題,隻能靠中國科學家自己。”她緊盯原始創新,注重核心技術,承擔起青年科學家的責任。
剛剛過去的2020年,吳晨聽到過很多稱呼。
武漢,去年初,在方艙醫院忙著做核酸檢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支援湖北抗疫醫療檢測隊隊員們叫她“吳隊”;河南,林州,在田間地頭給鄉親們做檢查,老鄉們喊她“吳教授”;北京,實驗室,在食管癌醫治的攻關前線,學生們稱呼她“吳老師”。
雖然稱謂不同,但對待每一個身份,吳晨都帶著沉甸甸的責任感,“不管是抗疫、科研還是教學,我都要問心無愧。”
她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作為一名80後青年科學家,她始終專注於醫治食管癌等惡性腫瘤的研究,希望破譯腫瘤基因密碼。
每個位置上都有默默的堅持和付出
主動申請馳援,火線集結前往,快速摸索流程。
這是去年2月初,吳晨的“逆行”記憶。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支援湖北抗疫醫療檢測隊隊長,她和20多名隊員在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負責患者核酸檢測工作。
這是一項複雜又重要的任務,決定了能否準確識別感染者、及時切斷傳染源。這也是一支經驗豐富的隊伍,吳晨和隊員們快速建起實驗室,製定核酸檢測流程。第一批實驗結束時已經是深夜,吳晨告訴所有隊員,一定要提高成功率,“因為每個核酸檢測管對應的都是方艙醫院裏的一名患者。”她帶領檢測隊日夜工作,核酸提取質量接近100%,檢出率穩定在99%以上。
物資一度緊張的日子裏,她和隊員們為了節省防護服,在實驗室不吃不喝一待就是12個小時;每天“全副武裝”,連好多隊員都沒見過摘下口罩的吳隊……回望那段經曆,吳晨沒有談及太多當時的困難。“這樣的難題每個醫療隊都有”,直麵疫情,她最大的感受,還是抗疫一線的互助和凝聚力。麵對未知的風險和高強度的工作,醫護人員沒有怨言;不管多冷多晚,出了醫院,總有誌願者車隊在守候……“每個位置上都有默默的堅持和付出,多感人啊。”
有人問吳晨害不害怕,“我說當時太忙了,實在不知道什麼叫害怕,一滴眼淚都沒流過。”如此堅強的吳隊,從武漢回來後,卻再也不忍翻開那本記錄每天工作內容和感受的“戰地”日記;如此堅強的吳隊,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現場,聽到那句“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隻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時,忍不住濕了眼眶。
要有核心技術,要解決關鍵問題
每個研究領域總會不斷冒出新的熱點,不過,吳晨的科研世界很安靜,也很純粹。10多年來,她一直沉浸在醫治食管癌的研究中,不斷尋找基因密碼。
為什麼緊盯這一處?吳晨說,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國家,而且和歐美人易患食管腺癌不同,我國食管癌患者多為食管鱗狀細胞癌,沒有現成的醫治方案可以借鑒。“解決食管鱗癌的問題,隻能靠中國科學家自己。”因此,吳晨專注於原始創新,“要有核心技術,要解決關鍵問題。”
和其他一些科研人員不同,吳晨不單單跟實驗打交道,更多的是跟人打交道。“我做科研永遠都有一條,去高發區,跟老百姓聊;在患者病床前,跟患者聊。因為我們麵對的是人,要知道人的需求。”每年,吳晨都會和學生去很多趟河南林州,給老鄉們做食管癌篩查和早診早治,隨訪病例尋找發病原因。“老鄉越配合、越信任,我們就越應有責任去幫助他們。”吳晨說。從1959年開始,食管癌防治項目已經在林州進行了60餘年。“60多年,幾代人的傳承,要延續下去,也要有發展。從最開始的傳統流行病學調研,到生化篩查、營養幹預,再到現在最先進的基因檢測,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科研裏程碑,我們的裏程碑能不能做到?”
和人打交道,最終還是為了人。每每發現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切實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實實在在降低發病率,就是吳晨最振奮和最有成就感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曆史責任,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吳晨說:“這是黨中央的期望,也是我們肩上的重擔,青年科學家要擔負起責任。”
科學研究的過程就像是穿行在迷霧森林,於無人處更進一步。10多年潛心鑽研,吳晨明顯感覺到國家對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多。“創新是未來,一定要做基礎研究,要有原始創新。”她也在推動交叉學科的研究,團隊涉及化學、信息、地質等多學科,“把合適的人放在更適合的位置上,這是高效的融合。”她曾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多項榮譽,科研成果多次摘得國家級獎項。
在吳晨眼中,從跟隨到引領並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更在於點的突破。當然,這是在整體水平提升的基礎上。“一個創新的點子可以帶動整個領域。營造創新的環境,提高人才培養水平,一定能產生重要的突破。”
給學生機會,在寬闊的舞台上展現奇思妙想
學生眼裏的吳老師,對待科研十分嚴謹,也很喜歡鼓勵人,能跟大家打成一片。
常有學生跟她說:“吳老師,我有一個新的想法。”吳晨笑著鼓勵:“那就說說。”她很珍惜學生冒出來的點子,如果學生想清楚了,就放手讓他們去做。“告訴我需要什麼支持,沒準就成功了,失敗了也沒關係。”有時候,她會在學生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我的導師林東昕院士就是一個很包容的人。他常說,你想做什麼就去做。調動人的積極性才是最重要的。”也正因如此,吳晨對待學生十分寬容,“要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寬闊的舞台上展現奇思妙想。有這樣的平台和機會,他們才能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本事。”
平常,吳晨跟學生說得最多的還是“人”。“患者才是最好的老師,先了解患者的需求,再回到實驗室做科研,然後轉化應用到患者身上”“白大褂是神聖的,要尊重患者,給患者希望”“不管多忙都先去林州待幾個月,不看到老百姓,永遠不知道問題在哪裏”……
這是她做科研的態度,也是她培養學生時注重的品質:要腳踏實地做事,要有人文關懷,要堅韌不拔,坐得住冷板凳,“可能一輩子隻做一件事,因為認準了。也許一輩子什麼都沒有做出來,那也沒關係。有多少人在路上就放棄了,能堅持下來,已經非常了不起了。”這一刻,這個在科研中追求純粹的科學家和那個在抗疫一線日夜工作、在村落裏做篩查診斷的身影有了奇妙的重合。未來,她還是會沿著既定的科研方向一路前行,“這不是一代人的事情,我有信心,會繼續堅持。”吳晨說。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