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科技部部長王誌剛:矢誌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2021-03-19 10:31:00
求是網
作者: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係統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的曆史性變革與成就,科學提出了“六個堅持”的寶貴經驗,深刻分析了我國科技發展麵臨的形勢與任務,對實現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作出了重點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是一篇具有戰略高度、全局視野、曆史縱深的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重要理論文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擔當科技自立自強的光榮使命,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增強“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和政治自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科技創新進行了全局謀劃和係統部署,對科技創新提出一係列新論斷、新要求,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科技學說的新境界,開辟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境界,開辟了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新境界,為建設科技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領會黨對科技事業全麵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最大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正確方向,在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改革勇氣,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曆史性變革、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從黨的十八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科技事業發展全局,對科技創新的謀劃部署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建立完善了高效的組織動員體係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把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體現在科技改革發展的方方麵麵,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這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根本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

  深刻領會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對“什麼是生產力”以及“如何發展生產力”作出了重大理論創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曆史發展動力機製演變規律的準確把握。從“科學是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發展的重大飛躍。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戰略支撐。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正確方向,在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2020年6月,我國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成功,標誌著我國衛星導航係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朝著服務全球的目標全速推進。2020年9月18日,“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在福州舉行,圖為展出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模型。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

  深刻領會自主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科技自立自強與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一脈相承,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與時俱進的最新要求。實踐反複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當前國際科技博弈日趨激烈,世界主要創新大國紛紛加大前沿科技布局,搶占科技競爭製高點。曆史和現實都表明,隻有確保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能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自立自強是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隻有矢誌不移自主創新,才能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抗壓能力、對衝能力和反製能力;隻有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深刻領會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雙輪驅動”的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科技改革發展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多方麵調整,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堅持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雙輪驅動”,就是要破除製約科技創新的體製機製障礙,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科技體製改革主體架構已經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必須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全麵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在實踐載體、製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上下功夫,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麵持續用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創新蘊藏的巨大潛能,讓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深刻領會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的戰略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科技創新本質是人的創造性活動,人才資源是國家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沒有強大的人才隊伍作後盾,科技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建設科技強國必須要有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當前我國更多科技領域從跟跑轉向並跑和領跑,取得了一批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這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拚搏奮鬥、勇攀高峰的結果。在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完善科技人才發展體製機製,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深刻領會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戰略考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是辯證統一關係,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應有之義,而科技自立自強是能夠平等合作的前提和基礎。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既是科技開放合作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推動者,中國的科技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麵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衛生健康等人類共同的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我國的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封閉式的創新,今後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必須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學習借鑒更多國際先進經驗,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二、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全麵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麵展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重大科技任務有序實施,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創新實力整體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44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40%。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20年達到1504億元。2020年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超過2.8萬億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2021年2月10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指揮大廳,航天科研人員慶祝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環繞火星成功。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注重“從0到1”的原創導向,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麵取得重要突破。若幹戰略必爭領域實現“後發先至”,搶占尖端技術競爭製高點。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球背麵,“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天問一號”抵達火星,C919首飛成功,“奮鬥者”號完成萬米載人深潛,“雪龍二號”首航南極,悟空、墨子、碳衛星等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大科學裝置多項實驗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等建成使用,有力彰顯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科技有力激發經濟和產業發展內生動力。緊緊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布局“補短板”和“建長板”並重的創新鏈。移動通信、油氣開發、核電等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支持新興產業快速發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蓬勃興起。新型顯示產業技術和規模全球領先,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一。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21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69家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引領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中企業占76.4%,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企業占65%。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的對接渠道更加順暢,科創板上市企業超230家,總市值超3萬億元。

  科技創新支撐民生改善能力明顯增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推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新藥創製、重大傳染病防治等重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癌症、白血病、耐藥菌防治等領域打破國外專利藥壟斷,多項高端醫療裝備加速國產化。以“任務式指揮”成體係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7天內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審批上市,目前4款疫苗已附條件上市,為全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出科技貢獻。85萬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實現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為決勝脫貧攻堅貢獻科技力量。加強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科技攻關,助力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科技體製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係統推進科技體製改革,科技體製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科技資源統籌配置進一步加強,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不斷優化。開展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推進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和“綠色通道”試點,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健全成果轉化製度、完善科技獎勵製度。完善分類評價機製,突出國家使命導向,出台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的“硬措施”。構建科技大監督格局,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體係建設,嚴肅查處一批科研不端行為,及時向社會公開通報,推動科技界作風學風轉變。

  科技人才隊伍量質齊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2015年376萬人年增長到480萬人年以上,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不斷湧現。在重大科研攻關中加大對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依托重大創新基地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改進完善院士製度,院士隊伍年齡和學科結構進一步優化。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試點,為科研人員減負。實施統一的外國人才來華工作許可和外國人才簽證製度,開展外國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

  科技開放合作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政府間科技合作穩步發展,與多個國家建立創新對話機製,深入實施科技合作夥伴計劃。圍繞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強氣候變化、空間、健康、能源、農業等國際科技合作。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大科學工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效明顯,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4項行動取得豐碩成果。深入推進內地與港澳的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前沿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基金項目向港澳開放。

  三、強化科技自立自強的行動自覺,全麵開啟建設科技強國新征程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強化科技的戰略支撐地位,新形勢下的科技工作必須堅持“四個麵向”的戰略方向,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以科技強國建設有力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麵領導。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推動廣大黨員幹部和全國科技界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黨對科技工作領導的體製機製,充分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確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強係統謀劃和頂層設計。研究製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統籌國家急迫和長遠需求,加強科技創新係統規劃布局,建立“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國家科技組織模式,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係化、協同化,強化跨部門、跨學科、跨軍民、跨央地整合優勢資源和力量,構建更加係統、完備、高效的國家創新體係。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係,以國家使命和創新績效為導向推動現代科研院所改革。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製,實行“揭榜掛帥”等機製,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高地。

  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創能力。製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繼續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並重,優化基礎研究布局,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強化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建立非共識項目和顛覆性技術的支持機製,完善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特點的科研評價機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支撐民生改善能力明顯增強。以“任務式指揮”成體係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目前4款疫苗已附條件上市。圖為2020年12月25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分包裝車間內檢查產品包裝質量。該疫苗已於2020年12月30日獲國家藥監局批準附條件上市。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攝

  完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啟動新一輪科技體製改革,推動改革向提升體係化能力、增強體製應變能力轉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要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宏觀統籌和重大任務組織實施能力,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定戰略、定政策和創造優良科研環境、搞好創新服務上來,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機製,加快推動科技界作風學風轉變。

  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完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發現機製,在重大科技攻關實踐中培育鍛煉人才,試點基於信任的首席科學家負責製,鼓勵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加大人才投入,優化人才布局,構建完備的人才梯次結構。完善國際化人才製度和科研環境,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和引進製度體係。設立麵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鼓勵支持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研究。

  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新時代科技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科技工作新的氣象,以優異成績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作者: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网页登录 2021-02-05 08:28
中法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