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外徑0.9微米的光聲/超聲一體化成像導管,插入被麻醉的活體兔腹主動脈位置,然後旋轉後撤。每一次後撤,導管末端的超聲換能器都發射數次脈衝激光和超聲波,根據斑塊表麵和內部吸收光聲和反射超聲信號的不同而獲得數組關於血管截麵的數據,隨著導管的連續後撤,最終呈現出血管的三維立體成像結果。
這一幕近日發生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檢測與控製研究中心。雖然已是暑假,但孫明健教授依然在和他的學生忙著開展活體兔腹主動脈血管內的成像實驗。這是孫明健主持的“動脈粥樣硬化多模態精準診療一體化技術研究及樣機研製”項目從仿體、離體到活體實驗的關鍵一步。
作為“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診療裝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的重點專項,該項目依托控製學科的技術優勢,探索高端醫療裝備及健康工程領域的重大科學科技問題,攻克高性能醫療成像關鍵技術。項目組參與研製的醫學彩色超聲係統曾在“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二號、十三號)使用,是首台入駐天和空間站的國產自主品牌醫學影像設備。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首要死因,其中約50%源於動脈粥樣硬化。孫明健介紹,目前臨床診斷多依靠超聲心動圖、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像、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和冠狀動脈血管鏡等單一的成像工具,不能全麵獲取動脈粥樣斑塊的完整信息;支架植入治療作為當前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存在再狹窄的難題;而近年新出現的熱物理消融技術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斑塊減容效果,但尚不能實現斑塊的立體定位、靶向、適形消融。
“我們的目的就是實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多維度信息同步獲取和精準治療,讓醫生‘看’得見斑塊的大小,‘摸’得到斑塊的溫度,初步判斷出斑塊的性質,將治療過程中的‘盲打’變得精準可見,最終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研製出診療一體化醫療裝備。”孫明健說。
“根據項目進度要求,這個暑期我們要開發光/聲/溫多模態成像技術,進行血管斑塊精準診療一體化係統以及微型介入導管的設計、裝配與測試,並開展動物離體及活體實驗驗證。”馬一鳴說。
已經取得留校資格的馬一鳴將跟隨孫明健教授繼續開展光聲成像技術的研究。“學校出台了吸引優秀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的一係列政策,希望有更多的同學有機會投入‘醫工結合’方向,一起為了突破該領域‘卡脖子’技術而奮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