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月背挖土!這些高校實力擔當
2024-06-05 11:17:00
beplay2网页登录

  6月4日,嫦娥六號完成月背“挖土”,五星紅旗在月背升起。

  嫦娥六號為人類采集了第一抔月背之壤,並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麵采樣和起飛。

  無數國人為之振奮與歡呼!


圖源:央視新聞

  一、“嫦娥六號”背後的高校科技力量

  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奔月之旅,於6月2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麵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6月4日上午7時38分,嫦娥六號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自月球背麵起飛,成功將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

  此次嫦娥六號月背采樣及成功起飛,凝聚著無數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其中,多所高校都貢獻了自己的科技成果,展現了高校對國家航天事業的責任與擔當。

  武漢紡織大學:精心為國旗選材,“石頭版”五星紅旗閃耀月球!

  6月3日,月表取樣完成後,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一麵由玄武岩纖維製成的“石頭版”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麵成功展開,嫦娥手中的國旗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一抹鮮豔的中國紅。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麵獨立動態展示國旗,也是繼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號“織物版”五星紅旗在月球成功展示後,中國探測器在月球上再次打上“中國標識”。

  這麵由石頭做成的國旗瞬間刷屏,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也讓“武漢紡織大學”這所高校出現在公眾的注目之下。

  據了解,嫦娥六號月麵國旗展示係統由中國航天三江集團聯合武漢紡織大學等單位共同研製。針對此次任務中高低溫交變、高真空及強紫外輻射等極端環境要求,武漢紡織大學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衛林院士月麵國旗團隊選用玄武岩材料,聯合湖北彙爾傑玄武岩纖維有限公司和安徽華茂集團,曆時近4年,攻克了玄武岩超細纖維紡絲、紡紗、織造及色彩構建等諸多國際難題,首次成功研製出無溫控保護、獨立動態展示的“石頭版”高品質織物國旗。研製期間,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係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院士,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中國航天三江集團等單位領導專家多次來校指導,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劉嘉麒院士等也給予了鼎力支持和指導。


徐衛林院士(左二)和月麵國旗團隊教師曹根陽、王運利、盛丹研討國旗研製技術問題

  與“嫦娥五號”在太空飛行7天後到達月麵相比,此次“嫦娥六號”自5月3日出發後,在太空飛行了30天才落月,時間大幅增加。在奔月、繞月及落月的過程中,高低溫反複交替,國旗對環境的耐受性要求就更高。接到嫦娥六號月麵展示國旗任務後,徐衛林院士帶領月麵國旗團隊成員曹根陽教授、王運利教授、盛丹博士,遵從“原位利用”的原則,決定采用與月壤化學成分相近的玄武岩作為嫦娥六號國旗的核心材料。“玄武岩纖維具有非常優異的隔熱抗輻射性能,能夠抵禦月表惡劣環境。但玄武岩纖維屬於無機纖維,表麵光滑、脆性易碎、模量高,難以紡製超細絲、紡紗、織造,以及構築高牢度的顏色,這些都是團隊要攻克的難題,可以說這是一麵技術含量很高的‘石頭版’織物國旗。”徐衛林院士介紹。

  嫦娥六號月麵國旗和嫦娥五號上的國旗規格一樣,大小也是300mm×200mm,與A4紙差不多大。不過,玄武岩纖維的密度超出嫦娥五號國旗原料密度近一倍,按常理推斷“石頭版”國旗會更重。但是,團隊研發了大概是頭發絲直徑三分之一的超細玄武岩纖維,最後做出來的嫦娥六號國旗的重量隻有11.3克,比嫦娥五號國旗還要輕0.5克。


嫦娥六號月麵國旗交付正樣件

  同濟大學:激光三維遙感測量技術,助力嫦娥六號精準著陸

  此次嫦娥六號任務再次成功實現月麵軟著陸,也凝結著同濟大學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的重要科學技術貢獻。

  不同於大片被月海覆蓋的月球正麵,月球背麵地形複雜多變,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山脈和山穀,有密密麻麻的隕石坑。嫦娥探測器必須成功著陸在一塊平坦的區域上,才能保證後續鑽取采樣、起飛上升等任務的順利開展。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教授童小華領銜的“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多年自主研究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方法,突破了航天探測場景靜態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器實時動態數據可信處理和海量遙感空間數據產品可信評估難題,實現了激光三維遙感測量的質量提升。其技術方法為嫦娥六號激光三維成像係統在極短成像時間條件下實現量測級探測精度提供了重要支撐,以高可信度探測出威脅安全軟著陸的月石月坑障礙。針對嫦娥探測器激光三維成像係統著陸避障任務,同濟大學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攜手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團隊曆經十餘年合作,在同濟大學建設了航天激光器載荷檢校與障礙探測驗證地麵綜合實驗場,相繼完成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等著陸避障激光三維成像係統全係列產品二十餘次檢校與障礙探測驗證任務。

  距月麵僅100米時,嫦娥六號上的激光三維成像敏感器進行精確避障,精準檢測月麵障礙,導航分係統依據三維點雲實時修正預定落點,引導著陸器平移並準確落至安全著陸區,著陸器平穩著陸於月球背麵南極-艾特肯盆地中的預選著陸區。從嫦娥六號著陸區附近地形和光照來看,經分析著陸區附近平均坡度為2.9°、平均光照為49.4%,整體較平坦,光照較好。

嫦娥六號著陸區附近1.5米高分辨率三維地形、坡度和光照圖

  據了解,該團隊由來自同濟大學測繪、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學科的成員組成,共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團隊還獲“上海市教育先鋒號”“全國教育係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童小華院士介紹,在各部門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同濟大學建設了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深空探測測繪遙感與導航定位分中心、上海市航天測繪遙感與空間探測重點實驗室,建成了占地三萬多平米的月球與深空探測精密測繪遙感綜合實驗場,目前正在與深空探測實驗室合作建設“天都-同濟大學深空探測聯合實驗室”。未來,實驗場將繼續服務於後續嫦娥工程,以及合作開展我國後續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合作研製月球軌道衛星,提升探月領域全球影響力

  北京時間2024年5月3日,隨著嫦娥六號搭乘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於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由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師生團隊研製的"SJTU思源二號(ICUBE-Q)"探月衛星也成功伴隨嫦娥六號開啟了探月之旅。後續,"SJTU思源二號"將在抵達月球軌道後與嫦娥六號分離,開展衛星應用。

  這是上海交通大學繼首顆學生衛星 "SJTU思源一號"後,首次研製月球軌道衛星,其性能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SJTU思源二號"科研團隊工作中

  "SJTU思源二號"探月衛星由上海交通大學和巴基斯坦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是一顆對月遙感觀測納衛星,也是嫦娥六號的四個國際載荷之一。

  "思源二號"探月衛星任務將務實推動國際月球科研站亞洲技術應用項目。除了完成具體的科研實驗外,"思源二號"衛星的意義更在於推動全球航天技術的發展。


思源二號團隊部分成員

  在"思源二號"衛星項目初期,團隊遇到了許多技術難題。比如,月球的引力、地球的幹擾以及其他天體的引力都會影響衛星的軌道,因此衛星需要精確計算軌道參數,並保持穩定的運行。此外,月球表麵及其軌道周邊環境複雜多變,強烈的輻射、溫度變化以及月塵等外部因素均對衛星的正常運行構成威脅。在衛星設計方麵,為了確保納衛星具備繞月飛行的能力,團隊必須在有限的空間和質量內集成多種功能,包括能源供應、通信係統和科學實驗設備。團隊進行了大量環境測試,並采用多層屏蔽和先進的熱控技術,確保了衛星在複雜環境中的穩定運行。

  香港理工大學:高精太空儀器“表取采樣執行裝置” 支撐采樣及封裝

  香港理工大學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為國家研發研製高度精密的太空儀器。最近,中國嫦娥六號著陸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麵,創立人類探月曆史新篇章。


大公報相關報道

  據《大公報》報道,香港理工大學為嫦娥六號任務研製的“表取采樣執行裝置”,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介紹,裝置包括有兩個采樣器、兩個近攝像機、以及密封月壤樣品的初級封裝係統。

  借鑒在嫦娥五號(國家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的成功經驗,這些精密太空儀器為此次任務中進行了多項改進。

  哈爾濱工業大學:多項技術成果 助力嫦娥成功“挖土”

  作為“國防七子”中以“航天”為突出特色的著名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參與了包括探月工程在內的等14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以數百項成果助力中國航天67載,曾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獎”等多個獎項。多年來,一大批哈工大人投身中國探月工程,在不同崗位上建功立業。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館

  從嫦娥一號踏夢而行到嫦娥五號攬月而歸,嫦娥六號再次奔月,探月工程實施20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勇擔航天第一校“尖兵”使命,瞄準月球探測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全程參與了“繞、落、回”三個階段的技術研究工作,助力“嫦娥”上九天,踏星河,探“廣寒”。

  在嫦娥三號任務中,哈工大科研團隊刻苦攻關,首創“可升降電梯”,創建移動係統構型理論,率先研製篩網車輪,攻克月麵機械臂難關,突破月球重力模擬技術,自主研製永磁無刷電機,金屬橡膠高阻尼緩衝裝置,低重力模擬二維隨動係列裝備,地外天體軟著陸GNC半物理仿真試驗係統……助力嫦娥三號圓夢月球。

  近年來,宇航空間機構及控製技術教師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教師獲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三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等榮譽稱號。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一偶

  嫦娥五號成功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月球無人自主采樣返回的國家。月麵采樣是嫦娥五號工程的四大核心技術之一,哈工大科研團隊十餘年攻堅克難,攻克月麵采樣係列技術難題,采樣封裝分係統設計集成與驗證技術,鑽取采樣機構關鍵技術與原理樣機,取芯軟袋產品研製,鑽取子係統地麵驗證支持平台,月表高溫作業機械臂,稀土改性摩擦材料……多項技術成果鼎力支撐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助力嫦娥成功“挖土”。

  嫦娥成功奔月,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功不可沒,哈工大團隊為長五貢獻硬核技術,助推級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渦輪氣動設計,發動機氣瓶熱防護結構,輕質高回彈柔性隔熱產品,貯箱多餘物高效智能化清理與自動化檢測,金屬橡膠阻尼環技術,火箭整體塗裝與logo方案……

  逐夢航天的道路上,哈工大人從未缺席,嫦娥探月的征途中,哈工大人接續傳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航智慧”,托舉祖國飛天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探月工程三期關鍵技術攻關優秀單位。探月途中處處有“北航智慧”:用於月麵著陸的著陸器著陸緩衝機構分析、著陸緩衝裝置相關試驗測試、用於月麵取樣的月壤深層鑽取采樣機構性能綜合測試、地麵自動鑽采任務實驗模型研究、采集分析采樣區域三維形貌、月壤鑽采自動封口器件研製、用於月麵上升與交會對接的月麵起飛羽流效應、飛控模擬設備研製以及用於返回地球的氣動熱試驗模擬係統、CFD模擬係統進行仿真研究……

  在北航,關於月球的探索從未止步。北航“月宮一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嫦娥四號工程總設計師、北航未來空天技術學院院長 吳偉仁院士

  “嫦娥”一次次向著月球出發、探索和突破,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嚐試和奮鬥,其中更少不了北航人的身影。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嫦娥四號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是北航未來空天技術學院院長,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探月工程四期總設計師於登雲院士是北航宇航學院2001級飛行器設計專業博士校友,嫦娥二號衛星副總設計師饒煒、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嫦娥五號探測器係統副總設計師彭兢是北航宇航學院1989級本科同班同學、運載火箭“長五”總設計師李東院士、總指揮王玨、副總設計師楊虎軍都是北航校友。


2022年9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到北航講授《未來空天技術導論》課程

  作為中國航空航天人才的搖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用其專業實力與責任擔當,牢牢托舉祖國的飛天夢。

  二、嫦娥奔月,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

  202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到今年,整整20年。

  讓我們一起回望中國九天攬月之路:

  2007年11月

  嫦娥一號完成繞月探測,實現了中華民族飛天攬月的世代夢想。

  2010年10月

  作為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驗證探月工程二期部分關鍵技術,深化月球科學探測。

  2013年12月

  嫦娥三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虹灣地區,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的國家。

  2019年1月

  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麵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率先在月球背麵刻上中國足跡。

  2020年12月

  嫦娥五號攜月壤圓滿回歸,實現中國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2024年6月

  嫦娥六號為人類采集了第一抔月背之壤,並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麵采樣和起飛。

  今年,在中國探月工程迎來20年之際,嫦娥六號成功發射!為增進國際合作,嫦娥六號任務還搭載了4個國家的載荷和衛星項目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到背麵采樣,這是世界的第一次。我們中國科學家如果最後能夠拿到月背采回的月壤來做科學研究,這對我們是個很大的進步。”

  有人提出疑問:月球已經“死亡”,我們為什麼還要探月?

  對此,“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告訴我們——月球,是我們人類進入深空的跳板!

  三、邁向深空,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從“嫦娥一號”飛向月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飛向月球的大門一經打開,深空探測的腳步就不會停止。

  ——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 孫家棟

  自古以來,仰望星空就是人類的夢想。如今,隨著中國航天科技的飛速發展,這一夢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在嫦娥六號的發射現場,同濟大學航天專業博士生吳嶽東激動地表示:"從‘神舟’問天到‘嫦娥’攬月,從‘羲和’探日到‘祝融’探火,中國航天的蓬勃發展為我們青年一代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舞台。作為一名新時達航天專業的博士研究生,能夠在學生時代參與到中巴合作探月衛星的研發,我感到十分榮幸。今天,在發射現場親眼看到嫦娥六號搭載著我們研製的衛星一起升空,除了興奮與激動,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未來,我會繼續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與祖國發展需求相結合,以實際行動來踐行航天報國。"

  放眼未來,中國航天事業正站在全新的起點上,向著更加遙遠和廣闊的深空進發。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未來15年,中國深空探測將在月球探測、行星探測、運載技術等三個領域持續推進,全麵提升航天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中國航天人,正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向著更廣闊的宇宙進軍,讓五星紅旗飄揚在更加遙遠的星球。這不僅是對科學及真理的追求,更是強國建設和民族複興偉大征程的重要支撐。

  宇宙浩瀚,未來可期。在向深空邁進的偉大征程中,中國高校和中國青年必大有可為!

  本文由beplay2网页登录綜合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轉載自beplay2网页登录(黃卓)

  素材及資料來源:各高校官網、官微、視頻號、央視新聞、哈爾濱新聞網、微博等。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同濟大學 2024-06-04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