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的科技創新也應打造‘雙循環’格局,即要以‘我’為主,堅持自主創新,同時絕不排斥與國際的交流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指出:“隻要教育、科技穩步發展,建立起科創的‘青藏高原’,出現原始創新的‘珠峰’將是自然而然的事。”
身為上海交通大學(下稱“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的丁奎嶺認為,中國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為創新的一極,歸根結底是要培養出科學領域“未來的大師”。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正是依靠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人才做出創新貢獻實現迅猛發展。當前,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唯有在原始創新上實現突破,才能真正成為科技強國,”丁奎嶺說,因此,培養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新一代青年,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格外重要。
何謂“未來的大師”?在丁奎嶺看來,即是能為某一科學領域發展,甚至為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扣動扳機”的人。
他以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舉例:“早在1954年,《北京中醫》上就刊登了青蒿提取物治愈瘧疾的文章,但那是個‘黑匣子’,不知道是什麼物質有效。屠呦呦成功提取了青蒿素,驗證了其抗瘧活性,並通過合作進一步明確了其分子結構和藥理活性,由此發展出的藥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以原始創新觸發人類進步,這就是大師級的貢獻。”
如何培養這樣的創新人才?丁奎嶺認為,關鍵是尊重和培養學生以興趣為驅動進行學習和探索。
“長期以來,很多學生選擇專業的出發點並不是熱愛,可能受到社會環境影響選擇熱門高薪領域,這是各個國家在經濟起飛時期都有的現象。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我們希望學生能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學科領域。”丁奎嶺說。
營造興趣為導向的專業選擇氛圍,高校首先應該打破學科界限。“上海交大正在規劃設立‘未來技術學院’,探索麵向原始創新的教育教學改革,”丁奎嶺透露,“未來技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希望通過體製機製改革,讓學生能夠仰望星空,盡情發揮想象力。”
進一步地,高校還應打造寬容失敗的環境。“我們要改變凡事追求成功率的思路,允許創新失敗,否則各類人才就很難大膽地去進行嚐試,”丁奎嶺說。
這還涉及到人才評價機製的改革。“現在很多高校仍然非常關注論文數量、專利數量、博士後經曆等‘硬指標’考核評價條件,隻有通過考核,才能得到經費支持。這是我們需要著力改善的,”丁奎嶺說,“我們要放眼未來,把目光瞄向人才的創新思想、發展潛力,而不是僅看過去的成績。”
“如果某一天,高校師生有了好的創意就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持,去實現他們的奇思妙想,創新就真正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一種文化。這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國家的原始創新就一定會不斷湧現。”丁奎嶺說。
他指出,隨著國家在基礎研究、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不斷投入,創新驅動的理念已經開始普遍滲透在社會各個領域中。
以上海為例,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正在彙集各方合力,形成越來越顯著的協同效應。
“一是形成了一批影響力遍及全國的獨角獸企業;二是正在成為創業者的樂園和熱土;三是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誕生了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丁奎嶺說,高校在其中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麵向國家未來的發展需求,高校還應在未來人才的價值引領上下更大功夫。
“上海交大百年曆史,湧現出很多傑出的科學家,他們或堅持破解基礎科學難題,成為世界科學前沿領域翹楚;或將自己的事業與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在國家富強、民族複興的曆史進程中做出巨大貢獻,”丁奎嶺說,“我們要通過價值觀引領,將這些科學精神在年輕一代學生中傳承下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