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武漢大學輔導員招聘錄取公示引起社會熱議。錄取名單上的各位新晉輔導員學曆清一色的名校碩博士,甚至還有海歸的名校博士。各方討論中,不乏學曆貶值、博士“內卷”等論調。
這種議論背後,首先是大家對當下大學輔導員工作的誤解。
2019年高校招生915萬,毛入學率達到了51.6%,中國全麵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考不上大學已經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與此同時,大學生結構也越來越多元,多數社會問題與現象陸續在大學校園呈現,大學生的管理與服務越來越複雜、艱難。
比如,因為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有學業困難的學生非常普遍,同時,過於嬌寵的養育,讓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也非常突出,甚至將不良的家庭問題、社會影響等帶進了學校,這種種情況都是精英教育時代無法想象的。而這些,都需要更高質量的學生服務人員去輔導、去化解。
當我們的身體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我們的思維和觀念也不該再停留在之前的精英教育時代,更不應以過時的觀念看待時下的教育實際。
比如前一段時間,杭州餘杭區街道辦招聘著名大學畢業生,很多人看待街道服務水平與街道辦工作,還停留在“帶著紅袖箍的大爺大媽”時代,豈不知一個餘杭區的GDP已經超過了青海省的GDP,這樣的地區,街道服務水平與要求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這次博士當輔導員的事件,同理。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服務本來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要求,這其中就包含高水平的服務人員。很多高校規定,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必須有一線輔導員工作經驗,其目的也是在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服務。
而網友議論最多的,還有一個詞:內卷。
其實,內卷實際上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現象,不同時代的表現形態、領域是不同的,不必大驚小怪。
2003年前後,每年高校引進教師人數高達16萬,碩士甚至本科畢業就很容易找到一份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但到了最近幾年,崗位數量每年基本上隻有3萬左右。同樣,90年代初,我們每年博士招生僅有幾千人,碩士也不過幾萬人,但到2020年,碩士招生已經超過100萬,博士超過10萬。這種供需結構的變化,也必然導致學習層次的提升。
此外,待遇提升是另一方麵。20世紀90年代初,體製內待遇普遍過低,尤其是國企,往往連基本工資都發不出來。那時大學生還很稀缺,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想盡辦法脫離國有體係,出國、到外企、到私企。但如今,體製內的待遇已經悄然升至中上水平,於是大家拚命擠進體製內。對於很多人來說,到大學當輔導員,甚至包括到街道,到beplay體育手機,當老師,就是性價比最好的選擇。
當然,這其中也多多少少透露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讀博士?對於很多人隻是一個慣性的選擇,也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因為種種原因,這一代人是“精於算計”的一代,尤其是優秀的學生,比如把某一門補上來多少分,就能達到什麼樣的水平,上什麼樣的學校,這樣一路“算計”過來,在全社會對學曆、名校價值判斷的推動下,孩子們也把這一優勢發揮到極致,一路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步步攀登直至登頂。
但學習可以精算,人生與社會卻是無法精算的。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無非隻是追求一份安穩的生活。很多人經曆了博士階段的折磨,深知自己專業水平不足,或者說自己的研究領域沒有太大前途,當一個教授是很艱難的,反而是當一個輔導員相對簡單而安逸。
這些議論的背後,還有一份憂慮:博士當輔導員,浪費了。透露出的是對博士培養製度的質疑。
我前麵已經說過,新時代的大學對輔導員的要求非常高,本質並不存在浪費,但從絕對層麵看,值得探討。我們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培養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學科結構上,一個是微觀的研究方向上。
我相信當輔導員的博士,多數應該是社科領域的博士(當然這與輔導員工作要求有關,比如懂教育、心理等),幾乎可以肯定,沒有計算機類的博士選擇當輔導員,為什麼?
首先就是社會需求的問題。近年研究生報考人數持續大漲,增長的大多數都是人文社科專業,原因在於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即便本科畢業也很容易有一份體麵或者說能接受的工作,不必通過提高學曆來增加競爭力了。但人文社科不同。這實際無關學科價值高低的問題,是一個社會需求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放在了發展的核心地位,我們與美國之間的博弈,核心就是科學技術,背後就是理工科人才的培養。而這一重任,在2020年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已經明確放到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養上。中央明確提出,擴張博士生培養規模,目的就是為中美博弈奠定關鍵性人才基礎,技術基礎。如果我們培養的都是社會急需的、緊缺的人才,比如互聯網、計算機或是芯片領域的,我相信很多人是不會選擇去當輔導員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擴張博士生規模,更應該強調理工科,尤其是新興的信息技術與交叉學科等,對人文社科總量還是需要適當控製,避免浪費。
還有一個就是研究方向。博士是典型的高層次研究人員,但研究什麼?是否有價值?是需要深思的。
目前我們大量研究生的培養,往往是基於自身學科發展的需要,甚至就是論文需要,簡單複製,離實際需求太遠,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必須立足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堅持問題導向進行研究,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解決國家社會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而且,這不僅僅涉及關鍵科學技術領域,還有社會治理,比如減負為什麼成效甚微,甚至遭到家長反對?到底應該怎麼解決?絕不應該是自我陶醉於這個理論,那個學說,今天學英美,明天學芬蘭,但自己的問題卻都解決不了。
隻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讓社會安心,即便永遠存在誤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