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一部聚焦低齡留學熱的電視劇《小別離》在社會上引起熱議。電視劇的成功在於,它不僅抓住了低齡留學熱愈演愈烈的現實,更擊中了留學熱背後廣大家長對於子女教育的焦慮心態。
焦慮,已經成為中國家長麵對子女教育時的普遍心態,似乎很少有人能夠淡定以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境更為寬裕的70後、80後成為中國家長的主力軍,更多的物質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隨著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從容,而是更多的焦慮。麵對各種教育資源,人們似乎有很多選擇,但似乎又隻有一種選擇:學習,考試,成績。留學熱,學區房熱,課外輔導班熱……各種令人坐立不安的熱潮在每一位中國家長周圍湧動,似乎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裹挾的命運。人們想讓孩子擁有學習的快樂與選擇的自由,但現實中有多少學校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人們想讓孩子擺脫以學習成績定優劣的教育模式,但如何能擺脫以高考成績為主的升學模式,又如何擺脫看重優質文憑的社會競爭模式?
焦慮的心態,折射的是教育改革滯後於民生需求的現狀,更反映出社會板結、利益固化給教育帶來的壓力。顯然,隻有繼續全麵深化改革才能緩解這種焦慮。當然,焦慮情緒中也有一些非理性的成分,是從眾心態的產物。我們應該給孩子、給教育改革、給社會進步一些信心,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寬鬆的環境。
當前,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表現形式和內在因素都有哪些,又能給教育改革帶來哪些啟示?半月談記者奔赴各地進行了深入調研。
不同的夢想,同一種焦慮
——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之一)
半月談記者趙琬微吳振東許曉青
電視劇《小別離》中,無論是富裕家庭、草根家庭,還是城市中等收入家庭,都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指望教育改變命運,哪怕是早早地就要和父母、同學說再見。
“小別離”反映大時代。對家庭教育選擇的微觀描寫,折射出一種彌漫在整個社會的焦慮感:草根群體擔心上升通道被阻塞,寄希望於子女“更進一步”;中等收入人群追求自身價值實現已然力不從心,孩子更是“輸不起”;富裕群體煩惱於財富傳承,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
在許多新生代父母的心中,以追求分數為單一目標的教育理念早已不是明智的選擇。然而,如何為孩子選擇一條合適的發展道路,依舊令他們備感焦慮。一方麵是人們接受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另一方麵是現實中並不豐富的選擇,讓年輕一代家長如坐針氈。在教育的道路上,應該尊重孩子自由爛漫的天性,還是幫孩子適應社會殘酷的競爭?
“拚起點”還是“拚孩”?
“你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等於這輩子就完了。”對於《小別離》劇中女主角童文潔經常念叨的這句台詞,13歲孩子的家長張女士也有體會。“孩子每天做作業到半夜,‘有選擇’地參加興趣活動和社會實踐,孩子累,大人的閑暇時間也被擠壓殆盡。”
上海家長陳先生最近就在糾結要不要早點送孩子出國讀書。他說,送出去考慮的不僅是孩子在國內要接受12年的應試苦讀,且這種壓力和付出不一定能換來以後較高質量的生活。同時,國內學校對健康心態培養、學習的自由度和多元性、對體育的重視度都不如國外,還有食品安全等讓人操心的事。但是,出國留學意味著家庭的離別、親情的損失,孩子能否適應國外環境也是個未知數。
對於選擇不出國的城市家庭來說,雖沒有別離之苦,但他們也有焦慮,或許是高企的學區房價,或許是愈發火熱的補習班。今年8月,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學區房均價達6.6萬元/平方米,比全市存量房均價高出30%以上。其中67%分布在西城、東城、海澱等教育資源集中區域,最貴學區均價超過14萬元/平方米。為孩子選擇一所好小學附近的房產,是許多家長唯一可以自主決定的事。進入一個好小學,就意味著選擇了今後近10年的教育環境——這就是許多家庭“傾家蕩產”購買學區房的初衷所在。
“拚孩”則往往通過參加名目繁多的課外補習實現。一位80後白領媽媽為即將上小學的孩子列了個學期清單,暑假開銷加課外學習的費用達32萬元。除各種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和夏令營以外,總計20個課外興趣班。
如今一些知名的學校已經擺脫了“高壓教育”的應試理念,反而是家長們對成績和升學的期望不減。北京一些名校校長認為,把孩子的成就當成家長人生價值的體現,是多數家長依舊無法擺脫的觀念。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認為,新一代家長麵臨的社會環境變化了,影響了人們對教育的認識。與上一代相比,整個社會的價值體係變得更加實用、功利了,人們對教育的看法也愈加現實。
擁戴“素質教育”卻難逃功利心
與上一代父母普遍“嚴厲教養”不同,新生代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較為溫和,但要求更加全麵。“我自己就是十年苦讀熬出來的,並不覺得隻會讀書、成績好有多麼了不起。”一位名校畢業的媽媽說,她也會經常焦慮,但焦慮的方向是如何讓孩子多方麵的能力獲得培養,而不僅僅是學業。
在國內知名家長論壇“家長幫”上,一項針對國內家長關注問題的調查最近公布。這份名為《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對不同城市6529個家庭關注的問題調查顯示,低齡兒童智力過早開發、中國孩子素質能力缺失等問題已成為新時代家庭教育的痛點。
調查顯示,在3歲前,近一半的家長開始擔憂孩子的閱讀能力。在beplay体育手机階段,家長反而更擔心孩子的生活能力。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程方平認為,這反映了當前家庭教育在早期過於重視能力的獲得,忽視了性格品質、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麵素質的培養。
在北京、上海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大城市,認為自己“疲於奔命”的家長不是少數。一位家長如此評價激烈競爭的態勢:在一線城市,每個孩子背後都站著兩個“高智商”的父母,他們剛剛奮力在大城市中拚得一席之地,因此不能接受孩子的未來可能“比自己混得差”的現實,每個家庭都麵臨“不進則退”的緊迫感,隻能咬牙向前。
家長的焦慮直接反映在如今的師生關係中。南京某小學教師葛芸(化名)以微信群舉例說,一方麵是群裏家長對老師“熱情過頭”,哪怕是正常的布置作業,都有大批家長回應:老師您辛苦了!老師太棒了!老師注意身體!另一方麵又是家長帶給教師的巨大壓力。“孩子受欺負了要找老師興師問罪;孩子做值日,家長要來幫助掃地倒垃圾;動輒@老師,要求關照孩子冷暖、吃飯;孩子考得不好,又要求我們開小灶補課……”
“生活不止眼前的愛和自由,還有明天的挫折與困苦”
3歲孩子的父親陳先生一開始主張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各種看起來“不靠譜”的探索嚐試。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注意到西方教育理念“水土不服”的問題。與中國傳統教育觀念“梅花香自苦寒來”主張管教不同,西方理念提倡尊重孩子的天性,認為隻要有愛、自由、溝通和鼓勵,孩子自己就會順利地成長。這些理念看起來十分美好,卻麵臨許多實際的問題,孩子散漫的個性和“自我中心”的習慣令他備感擔憂。
“一旦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問題將更嚴重。”一位小學家長說,身邊無數經驗證明,孩子上學第一天將是“自由與愛”教育觀念的終結。小學入學半個月後,幾位幼兒園時期的小夥伴彼此想念,家長們就搞了一個聚會。“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孩子幼兒園的同學上了附近一所知名小學,不僅每天要寫大量作業,家長也要深度參與。自己孩子的小學是一所普通學校,一年級不留作業,孩子回家就是玩。
這位家長說:“就在那一瞬間——在其他家長討論該買哪本課外練習冊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落後了,愧對自己的孩子。”“進入不同的小學,果然麵臨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若幹年後,孩子們的知識積累、學習習慣必然拉開巨大差距。”他決定,周末就給孩子找附近的輔導班。
雖然“自由”、“尊重”等觀念受年輕家長青睞,但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堅持。一位堅持小學期間不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的父親認為,小學可以釋放孩子的天性,但中學階段應該把學習成績放在首位。畢竟,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生活都不止眼前的愛和自由,還有明天的挫折和困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