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中,同學之間發生誤會、摩擦在所難免。相比於“麵紅耳赤”的正麵衝突,“冷暴力”正越來越多地在校園中蔓延。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9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諷刺(56.2%)、辱罵(51.4%)和嘲笑(50.2%)被受訪者認為是最常見的三種校園“冷暴力”形式,47.9%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出現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60.1%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會在當事人內心留下陰影。
受訪者中,00後占0.8%,90後占22.4%,80後占51.7%,70後占19.3%,60後占4.7%,50後占0.9%。
86.0%受訪者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
調查顯示,86.0%的受訪者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其中15.8%的受訪者表示非常常見,70.2%的受訪者表示偶爾會有。7.8%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從未出現過校園“冷暴力”,6.3%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來自山東濟南的薛雅茹(化名)在一所寄宿製學校讀高二,她和7名女生住在一間宿舍裏。“有名舍友每天起床特別早,整理床鋪時常常會把其他人吵醒”。起初,大家還會委婉地提醒,“到後來,幹脆就不和她說話,晚上寢室的‘臥談會’上,也沒人接她的話茬”。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會再像小孩子一樣當麵爭執。”在北京某高校讀大三的任磊表示,當同學間出現矛盾,表麵上可能還和和氣氣,卻會在心裏“記上一筆”。
校園“冷暴力”在不同學習階段出現的概率也有較大差異。數據表明,受訪者認為初中階段(69.6%)和高中階段(55.7%)最容易發生校園冷暴力。22.9%和21.7%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更多出現在小學階段和大學階段,也有2.8%的受訪者認為更多出現在研究生階段。
河北保定某高中班主任馬澤輝(化名)認為,校園“冷暴力”的發生和學生的心理年齡有很大關係。“初高中的孩子往往還不太成熟,容易斤斤計較”。同時,馬澤輝覺得不同學習階段的課業壓力也會對校園“冷暴力”產生影響,“中學時期,麵對中考、高考(精品課)的壓力,很多孩子的精神是緊繃的,比較容易受到‘刺激’。和同學發生矛盾後,也不會自主進行心理疏導和排解”。
校園冷暴力往往隱藏在同學相處的細節中,潛移默化地對人的心理造成壓力,甚至傷害。
任磊班裏的一名同學,因為大學入學時帶著濃重的家鄉口音,時常被其他同學嘲笑。“後來,他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任磊表示,其實當初“嘲笑”別人的同學也並非有意,卻沒想到在無形中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最可怕的是,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傷害了別人”。
來自北京的曹冰潔是一名初中孩子的家長,“孩子回家時會對我講學校發生的事。經常聽他說,班裏誰和誰又‘絕交’了。”曹冰潔說,所謂“絕交”,“就是一周不說話”。
“我覺得冷戰是最可怕的。”廣州大二學生安鑫最怕和朋友“冷戰”。“鬧了矛盾後,誰也不主動道歉,即使上課被分在同一小組討論,也不和對方說話。”他說,“說白了,就是因為要麵子,才逞強不願意道歉”。
調查中,諷刺(56.2%)、辱罵(51.4%)和嘲笑(50.2%)被受訪者認為是最常見的校園“冷暴力”形式,其他常見形式還有疏遠敵對(39.0%)、冷戰(36.4%)和話裏有話言有所指(35.9%)。
對於校園冷暴力與性別之間的關係,65.6%的受訪者認為有關,其中27.0%的受訪者覺得在男生群體中出現較多,38.6%的受訪者認為在女生群體中出現較多。還有18.2%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與性別無關,16.3%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女生大都心思細膩,對各種人際關係問題更敏感,也就更容易疏遠、敵對別人。”薛雅茹說。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